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小学生来说,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听”显得尤其重要。他们在学习各种知识时,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前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使他们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别人发言中存在疑义的问题,善于在听课过程中与老师进行交流。倾听成为提高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同时也能推动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倾听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呢?
一、 做好“倾听”的表率,让学生愿“听”
课堂上,老师的注意力往往较多地关注那些正在“读”或“说”的学生,而冷落了大部分正在“听”的学生。我们注视并倾听学生的发言是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不能忽视那大部分在“听”的学生。
首先,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低段学生的模仿意识很强,教师的示范倾听是学生学习的一面最直接的镜子。有一次提问时,我班的廖浩然怯生生地举起了手,这对于他来说,可是破天荒的头一次。笔者惊喜地请他回答,只见他慢吞吞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脸已经涨得通红,站在位子上足足有一分钟不知所措。笔者耐心地等待着,微笑着对他说:“别着急,慢慢说,你瞧,大家都在认真地等着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廖浩然抬起头看了看笔者信任的目光,鼓起勇气说出了在心里酝酿已久的答案。全班同学在认真倾听之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廖浩然敢把小手举高了。
其次,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叙述显得拖沓和啰唆,教师也要耐心地听完,同时可以采用“边听边提示”“边听边询问”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答题的自信心。
学生都希望在自己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人都集中注意力听。对于粗暴的打断,有的学生以将来再也不举手了来抗议。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认真“听”是多么重要!此外,当个别学生的行为使老师感到失望时,老师要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例如,老师可以说:“上课时你们随便插嘴,使有些同学听不明白,别的同学有很大意见呢,我也感到很失望!”使学生明白自己不认真听讲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也伤害了同学,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明确了“听”的重要性,做好了“听”的示范,久而久之,相信我们的学生会愿意“听”。
二、 教给“倾听”的方法,让学生善“听”
在我们周围,可以发现大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听课都非常专注,他们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开发言者,他们的耳朵时时捕捉着课堂信息。曾经有位老师说过:他的课堂与别人的不一样,学生们一般不会规矩地只看着前面的黑板和老师,如果有谁发言,全班学生就会转过头去,认真地看着发言的同学,并专注地倾听,形成了教室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笔者想,这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要让学生善“听”,教给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倾听方法的要点主要是“坐”“观”“点”。
“坐”是倾听的基础,即坐姿。课堂上老师要告诉学生臀部坐正,两腿自然放在桌下,两臂自然放在桌上。特别是一年级入学的新生,要按此要求到位。
“观”是倾听的保证,即要注视发言者。告诉学生要注视发言者,要听清发言的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发言,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假如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可通过一目了然的观察,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即时得到反馈信息。当学生发言时,我们要注意了解其他学生听的情况,对听得认真的学生及时表扬,对不注意听的学生及时提醒。比如:对听得认真的学生竖起大拇指,学生发言后,有意地进行表扬:“某某听得最认真了,他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是……”“某某的小耳朵真灵!”“老师很喜欢像某某这么专心倾听的学生!”
“点”是关键,即学生在倾听时,在思考的基础上把对方的内容归纳成要点,整理成有条理的内容。如在老师讲话或同学发言时做到:小手不做其他小动作,嘴巴不发出声音,耳朵竖起来听。听什么呢?听发言者说什么,听懂了吗?你有什么疑问和补充吗?你从他的发言中学到了什么?教师的经常提醒,能让学生形成认真倾听的条件反射。
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叫余睿,长得非常可爱。只是这个学生在上课时通常是我行我素,对于上课的内容、同学的发言基本上不予理睬,是个典型的“不听型”学生,学习效果差。针对他的情况,笔者时常提醒他要小耳朵竖起来仔细听,并不断强化听的要求。当他听懂时,毫不吝啬地夸他有一双金耳朵!在老师的鼓励下,余睿的听讲状况已经得到一定的改善。
三、 养成“倾听”的习惯,让学生乐“听”
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使他们不断从“听”中受益,主动发掘“听”的乐趣,才能让学生乐于倾听。然而,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有一个过程,孩子的倾听习惯也如此,需要教师长久地训练。以下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情境的感染,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那“倾听”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只有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在身心充分放松的良好状态下自然地倾听。例如:在教学思品课《该怎么办》时,笔者根据课文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上课铃声响了,老师捧着一大叠作业本,匆匆忙忙赶往教室,一不小心作业本滑落下来,这时,几个学生连忙帮老师把作业本捡起来。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员,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你又会对老师说些什么呢?面对生活中随时会出现的情况,学生显得格外兴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又怎能不“听”呢?
2. 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听”的行为
一年级学生的情绪色彩很浓,即使明白该怎样倾听,也常常由于自控能力差,不听同学发言反而自己大声说话,或是开小差,做出与学习无关的动作。作为老师,就需要从细节处着手,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①听后就问。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有意变换提问的角度,并注意对学生的听进行适时的指导。比如在做题时首先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看清题目,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首先听清楚老师问的是什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笔者还采用两人合作的方式,一人讲,一人听。这样分工更加明确,更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②听后训练。例如,在初读课文后,笔者经常这样设计下面的环节:“小朋友,想把课文读给同桌听吗?那么,请你再读读课文吧!旁边的小朋友可要竖起耳朵仔细听,如果他读得棒,请你表扬他,并告诉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如果他有读得不对的地方,请你帮助他。”有了教师的指引,学生明白了听的任务,这样一来,他会听得更专心,更专注。③听后复述。它可以使刚刚接受到的信息引起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强化,加深印痕,防止遗忘。这种训练可以调动有意识听记的积极性,提高倾听的质量,是训练听的注意力、听的记忆力以及检测听的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④听后记录。口语表达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在倾听活动中倾听者吸收的是声音信息,存留时间短暂,倾听时的思维活动要求是快速的。因此在倾听活动中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地听,要注意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同时注意克服各种分散注意力的干扰。随着年级升高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听记重点内容、纲要等。
笔者坚信,学生在听中有所收获,就会主动参与,就会在各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以至终身受用。让每位学生学会用心聆听花开的声音,就能听出聪明的脑袋,听出精彩的人生。
(重庆市开县汉丰一校 405400)
那么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倾听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呢?
一、 做好“倾听”的表率,让学生愿“听”
课堂上,老师的注意力往往较多地关注那些正在“读”或“说”的学生,而冷落了大部分正在“听”的学生。我们注视并倾听学生的发言是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不能忽视那大部分在“听”的学生。
首先,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低段学生的模仿意识很强,教师的示范倾听是学生学习的一面最直接的镜子。有一次提问时,我班的廖浩然怯生生地举起了手,这对于他来说,可是破天荒的头一次。笔者惊喜地请他回答,只见他慢吞吞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脸已经涨得通红,站在位子上足足有一分钟不知所措。笔者耐心地等待着,微笑着对他说:“别着急,慢慢说,你瞧,大家都在认真地等着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廖浩然抬起头看了看笔者信任的目光,鼓起勇气说出了在心里酝酿已久的答案。全班同学在认真倾听之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那以后,廖浩然敢把小手举高了。
其次,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叙述显得拖沓和啰唆,教师也要耐心地听完,同时可以采用“边听边提示”“边听边询问”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答题的自信心。
学生都希望在自己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人都集中注意力听。对于粗暴的打断,有的学生以将来再也不举手了来抗议。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认真“听”是多么重要!此外,当个别学生的行为使老师感到失望时,老师要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例如,老师可以说:“上课时你们随便插嘴,使有些同学听不明白,别的同学有很大意见呢,我也感到很失望!”使学生明白自己不认真听讲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也伤害了同学,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明确了“听”的重要性,做好了“听”的示范,久而久之,相信我们的学生会愿意“听”。
二、 教给“倾听”的方法,让学生善“听”
在我们周围,可以发现大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听课都非常专注,他们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开发言者,他们的耳朵时时捕捉着课堂信息。曾经有位老师说过:他的课堂与别人的不一样,学生们一般不会规矩地只看着前面的黑板和老师,如果有谁发言,全班学生就会转过头去,认真地看着发言的同学,并专注地倾听,形成了教室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笔者想,这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要让学生善“听”,教给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倾听方法的要点主要是“坐”“观”“点”。
“坐”是倾听的基础,即坐姿。课堂上老师要告诉学生臀部坐正,两腿自然放在桌下,两臂自然放在桌上。特别是一年级入学的新生,要按此要求到位。
“观”是倾听的保证,即要注视发言者。告诉学生要注视发言者,要听清发言的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的发言,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假如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可通过一目了然的观察,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即时得到反馈信息。当学生发言时,我们要注意了解其他学生听的情况,对听得认真的学生及时表扬,对不注意听的学生及时提醒。比如:对听得认真的学生竖起大拇指,学生发言后,有意地进行表扬:“某某听得最认真了,他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是……”“某某的小耳朵真灵!”“老师很喜欢像某某这么专心倾听的学生!”
“点”是关键,即学生在倾听时,在思考的基础上把对方的内容归纳成要点,整理成有条理的内容。如在老师讲话或同学发言时做到:小手不做其他小动作,嘴巴不发出声音,耳朵竖起来听。听什么呢?听发言者说什么,听懂了吗?你有什么疑问和补充吗?你从他的发言中学到了什么?教师的经常提醒,能让学生形成认真倾听的条件反射。
我们班有一位学生叫余睿,长得非常可爱。只是这个学生在上课时通常是我行我素,对于上课的内容、同学的发言基本上不予理睬,是个典型的“不听型”学生,学习效果差。针对他的情况,笔者时常提醒他要小耳朵竖起来仔细听,并不断强化听的要求。当他听懂时,毫不吝啬地夸他有一双金耳朵!在老师的鼓励下,余睿的听讲状况已经得到一定的改善。
三、 养成“倾听”的习惯,让学生乐“听”
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使他们不断从“听”中受益,主动发掘“听”的乐趣,才能让学生乐于倾听。然而,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有一个过程,孩子的倾听习惯也如此,需要教师长久地训练。以下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情境的感染,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那“倾听”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只有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在身心充分放松的良好状态下自然地倾听。例如:在教学思品课《该怎么办》时,笔者根据课文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上课铃声响了,老师捧着一大叠作业本,匆匆忙忙赶往教室,一不小心作业本滑落下来,这时,几个学生连忙帮老师把作业本捡起来。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员,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你又会对老师说些什么呢?面对生活中随时会出现的情况,学生显得格外兴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又怎能不“听”呢?
2. 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听”的行为
一年级学生的情绪色彩很浓,即使明白该怎样倾听,也常常由于自控能力差,不听同学发言反而自己大声说话,或是开小差,做出与学习无关的动作。作为老师,就需要从细节处着手,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①听后就问。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有意变换提问的角度,并注意对学生的听进行适时的指导。比如在做题时首先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看清题目,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首先听清楚老师问的是什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笔者还采用两人合作的方式,一人讲,一人听。这样分工更加明确,更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②听后训练。例如,在初读课文后,笔者经常这样设计下面的环节:“小朋友,想把课文读给同桌听吗?那么,请你再读读课文吧!旁边的小朋友可要竖起耳朵仔细听,如果他读得棒,请你表扬他,并告诉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如果他有读得不对的地方,请你帮助他。”有了教师的指引,学生明白了听的任务,这样一来,他会听得更专心,更专注。③听后复述。它可以使刚刚接受到的信息引起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强化,加深印痕,防止遗忘。这种训练可以调动有意识听记的积极性,提高倾听的质量,是训练听的注意力、听的记忆力以及检测听的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④听后记录。口语表达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在倾听活动中倾听者吸收的是声音信息,存留时间短暂,倾听时的思维活动要求是快速的。因此在倾听活动中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地听,要注意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同时注意克服各种分散注意力的干扰。随着年级升高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听记重点内容、纲要等。
笔者坚信,学生在听中有所收获,就会主动参与,就会在各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以至终身受用。让每位学生学会用心聆听花开的声音,就能听出聪明的脑袋,听出精彩的人生。
(重庆市开县汉丰一校 40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