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取舍有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k29001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堂最关键的要求是,教师能够从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通过对教材的重组与重构,帮助学生寻求真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然而,对于哪些知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建构又包括哪些知识,这些并不是教师随心所欲可以取舍的。因此,立足对课程标准的深度解析,对教材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恰当处理,是用好“科学教材”教好“科学学科”的重要保证。
  一、教材内容的取舍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大部分内容都是很符合笔者所在地区的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大胆使用。但是由于课程标准只有一个,而且根据课程标准编写出来的科学教科书又是面向全国的,所以不可能所有的内容均适合全国各地。正是因为如此,科学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在尊重科学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单元时,按教材上的要求是指导学生种植“凤仙花”,并观察其一生。但是考虑到笔者所在的衢州地区凤仙花种子比较稀少(虽然学生的学具袋中有种子,但成活率不高),不容易找到,不利于学生普遍种植。于是,在教学中,笔者将这部分内容改成了种植丝瓜。改种丝瓜的理由主要有:一是从学生的种植角度考虑,丝瓜在当地非常常见,好种易活,方便学生种植;二是从单元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的种子、播种、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以及植物身体各部分是怎样组成的。丝瓜的种植,完全能够满足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三是从课堂教学的实际考虑,3月底4月初,是丝瓜的最佳播种时间,与教材的进度也恰好吻合。于是笔者动员学生、发动家长,将丝瓜种在房前屋后,甚至阳台花盆里,爬在防盗窗上都可以。这样,观察丝瓜成长的一生,将伴随着学生整个学期的科学学习。
  一个学期下来,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绝大部分学生都亲手种植了丝瓜,而且全部都有了收获。学生们都很高兴,因为他们不但看到了丝瓜生长的全过程,而且收获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与家人分享了丰收的喜悦。学生对科学课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不少学生表示,以后还要继续种丝瓜、南瓜及其他植物,进一步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可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甚至是重新编写,更能体现科学课的精神,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教学时间的取舍
  科学是一门非常受当地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的学科。虽然在教科书上,每个教学内容都安排了教学时大致所处的时间和一个内容大致所需的时间。但它并不是硬性规定,教师可以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精减或延长。对于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也可以进行灵活的处理。
  (一)整组单元调整顺序
  有些教学内容受季节的制约比较大,为了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在最佳的时间开展,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调整各个单元的先后顺序,展开教学活动。
  比如“观察蜗牛”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将其编排在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如果依据教学进度,观察活动要在10月中旬以后才能开展,而这个时候衢州地区已过了中秋节,天气比较寒冷和干燥,蜗牛比较难找而且行动也变得不灵活了,不利于观察活动的开展。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就将教材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将第二单元与第一单元对调了教学顺序,一开学就先进行观察记录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组内容交叉进行
  根据科学学科的教学特点,有时候还可以将两组或几组内容拆开,穿插起来进行交叉教学。
  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一、第二单元分别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可能是出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考虑,编者将两个内容各编成了一个独立的单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碰到了这样的问题:由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过程,无论是先观察“丝瓜的一生”还是先观察“蚕的生命周期”,都存在着动植物的成长速度跟不上教学进度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进行真实而深入的探究活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突发奇想,能不能将两单元内容拆开交叉起来一起上,先上一节植物,再上一节动物,这样交叉进行,教学的进度不就基本上与生命成长的速度同步了吗?
  事实证明,这样两组内容交叉起来同步推进的方式,不但没有使植物和动物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稀里糊涂。相反,由于两个内容都是讲生命的成长,再加上学生都进行了同步的观察和探究活动,这样将动植物的成长过程比照起来教学,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更加深刻,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学生也学得更加投入。
  三、教学方式的取舍
  当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作为一个工具时,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成为如何帮助学生寻求真知和建构知识;要帮助学生寻求真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前提就是要对学生学习过程有深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各种假设,积极鼓励他们的设想,激发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在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提炼探究的成果、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溶解》这一单元时,《溶解的快与慢》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更是难点。因为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科学的知识。为了打开学生探索新知的大门,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笔者就颇费了一番心思。
  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会发现溶解的快与慢学生在生活中是有一定的亲身体验的。再分析教学内容,则发现本课探究的关键点在于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所以笔者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式。1.生活提炼。让学生回顾自己吃雪糕的经历,提炼出物质的溶解可能与温度、搅拌甚至物质形状的大小有关;2.探索新知。在提炼了生活经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以“食盐”为样本,开展小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分别验证温度、搅拌甚至形状大小是否能改变食盐的溶解速度。在活动中教师只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对比情况就可以了;3.课外延伸。经过饶有趣味的课堂探究活动,学生大多意犹未尽。“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这一教学内容,就很自然地可以向课外进行延伸。
  这样的教学方式,科学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科学探究活动不是为探究而探究,而是为了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课外探究活动自然就成了学生主动的、快乐的“娱乐节目”。
  总之,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时,不管是教材内容的增删、教学时间的灵活掌握,还是教学方式的恰当选择,都必须以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取舍,切不可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在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时,需时刻把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可以保持和发展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将有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今后科学课程的学习。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第四小学 324000)
其他文献
赵晓初  1997年从事专业摄影  1998年《舞台与人生》杂志  时任《优雅》杂志首席摄影  82艺术空间摄影总监  新时光文化机构特级摄影师    2001年全国最佳时装摄影师  “第四届全国人像十杰”最佳提名  “首届中国时尚摄影大赛”全国优秀时尚摄影师    “便于画家收集资料、便于旅游者拍回那些异域风光、便于在考古上的应用”——从法国政府在颁布摄影术发明时认可的摄影的应用方向的论断上,也
像这样的店铺,八廓街上有上千家,门面虽然不大,却迎来送往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拉萨,这个来自农村的生意人抓住了一切能抓住的机会,成为八廓街商人中一个“另类”成功典范,他就是地毯大王旺堆。每当谈起自己的成功,他就会笑呵呵地说这是佛祖保佑的结果。成功的藏族商人好像都喜欢这样说。  在拉萨市老城区八廓东街与南街的交汇处有一家“东孜苏古玩店”,它的主人是旺堆和罗珍夫妇。旺堆与罗珍夫妇虽然来
【摘 要】儿童色彩教学存在因“不教而教”抑或“以技入道”而造成的低效现象。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借助色彩写生,从“与色共舞、与彩交融、与美同行”三个方面开展有效教学,帮助学生科学掌握观察、感悟色彩,发现、分析色彩,创作、运用色彩的方法和能力,真正达到与色共舞、携美同行的境界。  【关键词】色彩教学;色彩写生  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及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综观时下的儿童色彩教学,存在因
2019年5月23日,菲律宾海军护卫舰“何塞·黎刹”号在韩国现代重工集团蔚山船厂下水,11月23日至27日进行了4级海况下的海试(题图)。这意味着菲律宾海军即将拥有一级新型水面作战舰艇。为菲海军现代化而生  众所周知,菲律宾海军现役舰船性能老化相当严重,堪称世界上典型的“二手海军”。为了改变这一落后现状,菲律宾海军在2010年12月29日采购了7艘新型舰艇(含3艘近海巡逻舰、3艘多功能攻击艇和1艘
【摘 要】巡回指导是信息技术课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在巡回指导中关注易错点、言行点、闪光点、互助点、隐患点,及时发现问题,激活学习状态,鼓励创新实践,实现合作共赢,养成良好习惯,使课堂巡回指导实现最大效益,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巡回指导  巡回指导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准备、有针对、有计划的指导。巡回指导是达成教学目标、完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德育专家鲁洁老师也指出,必须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堂走向课外生活的品德践行渠道。  《品德与社会》需穿上“务实的鞋”,迈向课外作业常态化、艺术化之旅,教师应巧妙设计作业,提升作业品质,以使学生更自主、生动、活跃地参
【摘 要】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大都是从教育教学行为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这几年学校每年教师的立项课题多达十几个,学校自下而上地整合教师研究的课题,把同学科同一研究主题的相关课题整合成学科主导课题群,并以此提升教研活动的理论层次和实际效果,做到教研活动主线化、主题化、课题化。  【关键词】课题研究 整合 校本教研  在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中,笔者常常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效果太差了,对我
在人民空军老一辈飞行员中,有这样一位。他1963年从航校毕业开始飞行,到45岁正式停飞(当时空军歼击机飞行员法定停飞年龄)安全飞行20多年,累计飞行时间2 500小时以上,从未发生任何事故。在这期间,他在教员、飞行指挥员、副政委、独立大队大队长、师副参谋长的岗位上模范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多次参加国土防空作战、科研飞行,屡立战功。他还率队圆满完成了,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空中警戒巡逻飞行
出康定沿川藏线向西,下完折多山,在新都桥外的白塔桥左拐,便进入鲜为人知的、我国最后通公路的两个县之一:九龙县。新都桥到九龙的公路,沿河在山谷里穿行,山峦是一派金黄的秋色,这里的红枫、漆树、鹅掌很少,所以红叶不多,待收的青稞和山峦的金色,在蓝天的映衬下,特别耀眼。  我沿着1957年6月为我国“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中国国家登山队前身)攀登贡嘎山而修的运送物资的这条便道走,沿金色的河谷,过六巴乡,
【摘 要】童谣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在教学中往往被忽视。教师可以从“诵”“编”这两个维度积极探索童谣优化应用的策略。通过游戏绘画、音乐丰富“吟诵”形式,帮助儿童理解童谣内涵;通过改编、补白、创作深挖“创编”价值,促使儿童内化道德认知,发挥童谣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使之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童谣资源;优化运用  童谣是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低幼儿童聆听吟唱的简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