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1.请一位学生上来拉直毛线。
师:现在这根毛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从弯的变成直的。
师:老师要感谢这位同学的一拉,拉出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线段。
师:这两手掐的地方还藏着一个宝贝——是线段的端点,那线段有几个端点?(请一位学生上来指出)
2.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毛线拉出一条线段,请另一位学生指一指有几个端点。
3.练一练(判断哪些是线段)。
案例二:
1.教师拉直一条毛线。
师:像我们两手抓的这中间的一段叫做线段。那线段是怎样的?
生:直的。
师:两手抓的地方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2.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毛线拉出一条线段,再请另一位学生指一指哪里是线段,哪里是端点。
3.师:现在请你和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拉直毛线,另一个同学指一指哪里是线段,端点在哪里。然后交换一下,另一个同学拉直毛线,一个同学指一指哪里是线段,端点在哪里。(学生积极参与操作、交流)
4.练一练(判断那些是线段)
反思:
一、教师及个别学生的操作替代不了全体学生的操作
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学要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线段是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特征。审视两个教师的教学案例,案例一中,由四名学生或教师的动手操作取代全体学生的操作是不妥的,导致后面练习时,教师问到线段是怎样的,学生只能回答出线段是直的,而对于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特征不够理解。俗话说:“听过,忘记了;看过,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这些都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活动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想象,作为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仅凭他们的想象,是难以真正体会线段是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特征。
二、人人参与动手操作,突破难点,注重实效
案例二中,教师安排了同桌合作互相拉直毛线,并分别指出哪里是线段、端点在哪里的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地理解什么是线段,这才是有效的教学。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也是新教材极力体现的一种理念,更是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充分阐明了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做数学”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注意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操作活动时展开想象的基础,想象是操作的进一步延伸。通过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起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学中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搁浅了学生的双手。
(责编 黄 海)
1.请一位学生上来拉直毛线。
师:现在这根毛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从弯的变成直的。
师:老师要感谢这位同学的一拉,拉出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线段。
师:这两手掐的地方还藏着一个宝贝——是线段的端点,那线段有几个端点?(请一位学生上来指出)
2.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毛线拉出一条线段,请另一位学生指一指有几个端点。
3.练一练(判断哪些是线段)。
案例二:
1.教师拉直一条毛线。
师:像我们两手抓的这中间的一段叫做线段。那线段是怎样的?
生:直的。
师:两手抓的地方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2.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毛线拉出一条线段,再请另一位学生指一指哪里是线段,哪里是端点。
3.师:现在请你和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拉直毛线,另一个同学指一指哪里是线段,端点在哪里。然后交换一下,另一个同学拉直毛线,一个同学指一指哪里是线段,端点在哪里。(学生积极参与操作、交流)
4.练一练(判断那些是线段)
反思:
一、教师及个别学生的操作替代不了全体学生的操作
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学要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线段是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特征。审视两个教师的教学案例,案例一中,由四名学生或教师的动手操作取代全体学生的操作是不妥的,导致后面练习时,教师问到线段是怎样的,学生只能回答出线段是直的,而对于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特征不够理解。俗话说:“听过,忘记了;看过,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这些都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活动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想象,作为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仅凭他们的想象,是难以真正体会线段是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特征。
二、人人参与动手操作,突破难点,注重实效
案例二中,教师安排了同桌合作互相拉直毛线,并分别指出哪里是线段、端点在哪里的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地理解什么是线段,这才是有效的教学。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也是新教材极力体现的一种理念,更是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充分阐明了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做数学”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注意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操作活动时展开想象的基础,想象是操作的进一步延伸。通过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起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学中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搁浅了学生的双手。
(责编 黄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