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 追求有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985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1.请一位学生上来拉直毛线。
  师:现在这根毛线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从弯的变成直的。
  师:老师要感谢这位同学的一拉,拉出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线段。
  师:这两手掐的地方还藏着一个宝贝——是线段的端点,那线段有几个端点?(请一位学生上来指出)
  2.再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毛线拉出一条线段,请另一位学生指一指有几个端点。
  3.练一练(判断哪些是线段)。
  案例二:
  1.教师拉直一条毛线。
  师:像我们两手抓的这中间的一段叫做线段。那线段是怎样的?
  生:直的。
  师:两手抓的地方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2.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毛线拉出一条线段,再请另一位学生指一指哪里是线段,哪里是端点。
  3.师:现在请你和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拉直毛线,另一个同学指一指哪里是线段,端点在哪里。然后交换一下,另一个同学拉直毛线,一个同学指一指哪里是线段,端点在哪里。(学生积极参与操作、交流)
  4.练一练(判断那些是线段)
  反思:
  
  一、教师及个别学生的操作替代不了全体学生的操作
  
  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学要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线段是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特征。审视两个教师的教学案例,案例一中,由四名学生或教师的动手操作取代全体学生的操作是不妥的,导致后面练习时,教师问到线段是怎样的,学生只能回答出线段是直的,而对于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特征不够理解。俗话说:“听过,忘记了;看过,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这些都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活动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想象,作为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仅凭他们的想象,是难以真正体会线段是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特征。
  
  二、人人参与动手操作,突破难点,注重实效
  
  案例二中,教师安排了同桌合作互相拉直毛线,并分别指出哪里是线段、端点在哪里的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地理解什么是线段,这才是有效的教学。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也是新教材极力体现的一种理念,更是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这充分阐明了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必要性,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做数学”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注意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操作活动时展开想象的基础,想象是操作的进一步延伸。通过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起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学中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搁浅了学生的双手。
  (责编 黄 海)
其他文献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操作是学好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通过操作与实践,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不仅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而且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学具的辅助教学,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借助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学具的操作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传统的课堂教
[背景]  《扬子晚报》在2007年6月26日中刊登了“07高考·状元心得”——《“我就是这样拿到高分的”》一文。其中,南京市07年高考化学单科满分的朱启新同学介绍了他的学习经验——用“猜想”引导学习。他说:“……后来我发现一个窍门,就是做一道题时要尽量思考出题者想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如果做出来,还要根据答案来推测还会有哪些方法来考查这个知识点…”如果说“思考出题者的出题意图”是“猜想”的话,那么
按照新课标,“平均数”不再列入应用题教学的范畴,而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从统计的角度进行教学。过去“平均数”教学,侧重于求“平均数”的方法,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注重算法的多样、灵活和优化,而对“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及特点挖掘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不深刻。因此,新课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从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充分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从“平均数”的比较功能入手,让学生会收集、整
猜测是植根于经验和事实之上的一种合情推理,它的实质是发现。小学生的猜测由于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随意性较大,需要教师的细心培养。验证是用实例或逻辑推理来证明结论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实例验证更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请看“商不变性质”教学案例:  师:求出下列各题的商,并把商相等的除法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12÷6= 4÷2= 36÷12= 9÷3= 6÷3=  生1:
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们经常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鲜活的事例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这点是值得推崇和借鉴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不足、方法欠当,经常遭遇因生活实际带来的“尴尬”,以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疑云重重”,学生对探究出的结论也“似懂非懂”。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些与
在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的今天,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师头脑中逐渐得到认同,并能自觉地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和落实,出现了许多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可当我们冷静地去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时,是否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在 “华丽外衣”的掩盖下,潜藏着一种弄虚作假、刻意包装的痕迹呢?  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求每一个学生用硬纸板剪成大小不等的圆,按教材图示的方法在直尺
新教材把教材设计的重点放在知识的动态方面,把知识理解为一种“过程”,知识在教材中以动态的“生命化”的方式存在。所以,只有感悟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理解教材的意图,并以此创造性地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把握好起点,设计数学活动    1.以学生的个人经历为起点,设计数学活动。  案例(1):教学“左右”一课,学生对左右是有经历的,是借助自己身体的部位来理解左右的。
最近的培训专题是计算教学,为了挑战自己,我主动报名参加了研究课。三年级上学期的相关计算课都已经结束,我就从下学期的教材中挑选了一节“两位数乘法”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在初步设计本节课之前,我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前测,发现计算正确的学生在解决“12×14”这个算式时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把12拆成10和2,有的把12拆成7和5,还有的学生直接采用了正确的竖式计算方法。同时,我还关注到,有将近
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位老猎人,每次进山打猎都是满载而归。一天,他进山打了几只山鸡和野兔,高高兴兴地往家走。在村口,几个小孩围了过来,“老爷爷,老爷爷,今天您打了多少猎物呀?”老爷爷捋了捋胡子,笑眯眯地说:“今有雉兔同笼,上有八头,下有二十六足,问雉兔各几何?”(屏幕出示题目)谁知道老爷爷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中国历史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