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德育有其固有的规律,但每所学校在运用规律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往往各不相同,因而呈现出来的德育形态也是千差万别、多姿多彩。这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所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魅力所在。本期“样本”遴选的四所学校,有的坚持以心育德,有的探索有格德育,有的践行“课程思政”,有的注重德育序列化构建,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德育特色,希望能为拓展德育工作的思路带来些许启示。
本刊编辑:赵庭
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特色之一,以“点燃每位学生心灯,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为育人目标,在不断摸索中逐步构建出“一三五”心育模式,扎实走好以心育德的育人道路,着力打造和谐、美丽、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从1998年建立心理咨询室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22年的实践积淀,已成为学校德育最闪亮的品牌之一。学校荣获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称号,并拥有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
“一个中心”,搭建心育平台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时问紧、节奏快、强度大、期许高,如何减轻压力、快乐学习?如何调整心态、积极迎考?如何在学习、考试之余悦纳自我、与人交往?搭建心育平台、护航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2012年,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将学校的古建筑——陶嫒楼作为心理咨询中心的办公和活动场所。陶媛楼独栋专用,环境安静优美,特别适合心理工作的开展。学校投入十几万元建设了心理咨询室、多功能心理教室、音乐放松室、箱庭室、宣泄室、心理教研室等七问功能室,设备齐全、功能多样、制度完善。心理咨询中心还配有两名专职心理教师和五名兼职教师,全方位为师生提供服务。
“三个层面”,实现全面育心
“三个层面”主要是指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根据学生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将服务对象分成三类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三类群体包括:全体学生、一般心理问题学生、严重心理障碍学生。针对全校所有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采取的教育措施具有普适性,重在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调适,主要通过开展心理课堂、社团活动、拓展训练等方式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针对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他们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采取的是咨询与辅导相结合的策略,包括调整认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等等。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疾病的个别学生,采取的则是帮扶与转介的策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转介到专业心理机构进行及时的诊断与治疗,与家长共同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我校“三个层面”的心育工作不仅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心理辅导与帮扶,还从不同的层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分级教育,主要包括个体辅导、班级辅导和年级辅导三个层级。
1.个体辅导。采取一对一的咨询方式,通过面谈、电访、信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与帮助。咨询形式以面谈为主,以信件咨询与电话咨询为辅。每个学期和每个学年,心理咨询中心都会及时归纳、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和改进咨询辅导方式方法。大量的咨询案例显示:高一新生由于学习适应不良会产生不少心理问题,高三学生由于高考焦虑会引发许多心理问题,这两类学生约占来访总人数的75%左右。对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进行个别辅导时,会有针对性地调整策略,运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疏导、宣泄和解压,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缓解过度焦虑。
2.班级辅导。单凭个别心理咨询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通过班级课堂教学,才能更广泛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专题教学,比如“时间管理”“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积极归因”“沟通与倾听”等专题。二是团体活动,针对学生所需要的各种心理品质进行训练。通过心理游戏、情境设计、角色扮演、问题辨析等多种形式的心理课堂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健康的意识,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在课程开发方面,学校老师参编了一套《高中心理健康》教材,并自编了《学生心理活动指南》教材。此外,学校还编制了一本《高中生生涯规划》教材,从目标导航、自我探索、认识专业、认识职业、学业管理等方面为参加新高考的学生提供科学的选课指导和生涯规划指导。
3.年级辅导。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类型的講座与辅导。针对高一与高三学生中表现出的典型心理问题,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年级开展了专题性的讲座与辅导活动。每年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都会给新生开展一次学习适应性讲座与辅导,培养高一新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根据高三学生的具体情况,除了做好常规的咨询工作以外,还开展了高考心理辅导讲座。这些讲座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每个特殊阶段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学校还开设了瑜伽课,用新颖、有益的活动形式缓解高三学生的学习压力。
“五项策略”,打造心育特色
1.重视教育科研,提升专业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校重视科研引领,积极开拓创新,不断摸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学校每年组织心理咨询中心成员外出学习和交流,多次聘请省内外资深心理专家来校讲座;学校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实验学校;学校主持的福建省心理学会“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中学生学业情绪研究”取得良好成果;2018年,学校成立“协同教育视野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组;2019年学校“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研究”课题顺利立项并开题。课题研究有效提升了学校心理研究团队的整体实力和危机化解能力,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开展。
2.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心育 学校建立了由咨询中心、班主任和“心桥联络员”组成的三级教育网络,立体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常年为班主任订阅了《大众心理学》,通过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辅导技巧,以便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建设工作。通过培训“心桥联络员”作为心理小助手,协助咨询中心开展各项心理活动。“心桥联络员”是心理咨询中心和班级、学生之问的桥梁。每学年,心理咨询中心会在各班招收1-2名“心桥联络员”,对其定期培训,让他们学会沟通、疏导等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协助同学进行预约咨询;同时,让他们掌握参与和组织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能力,协助咨询中心开展各项心理活动。
3.加强家校协同,增强教育合力
作为福州市优质家长学校,学校深知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不当诱发的。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学校对家长开展了全方位的心理培训。通过心理讲座、亲子活动、印发学习材料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认识到不同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他们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调整家庭教育方式,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4.借助校园活动,提供实践平台
学校注重通过社团活动创设文化氛围,渗透心理教育。2006年至今,学校每年五月坚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心理讲座、经典影片赏析、心理游园会、“心理趣画”比赛、“心语心愿”送祝福、成长工坊、现场心理测验与咨询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帮助学生挖掘自我潜能,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心理素质。此外,心理咨询中心还开展了“三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帮助他们学会热爱生活,提高奋斗意识,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5.创立特色品牌,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学校在坚持自身心育特色品牌的同时,還积极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曾多次举办长乐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观摩会,为长乐区中小学心理教师进行公开示范教学、经验介绍及成果展示,为推进长乐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诸多贡献。除此之外,学校还多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长乐区部分中小学开设心理课、心理讲座,协助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学校的心理教育团队受到了兄弟学校和老师的真诚欢迎和一致肯定。
关注心灵,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长乐一中人始终在路上。
【林美春,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陈棪,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德育处主任】
责任编辑 赵庭
本刊编辑:赵庭
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特色之一,以“点燃每位学生心灯,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为育人目标,在不断摸索中逐步构建出“一三五”心育模式,扎实走好以心育德的育人道路,着力打造和谐、美丽、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从1998年建立心理咨询室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22年的实践积淀,已成为学校德育最闪亮的品牌之一。学校荣获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称号,并拥有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
“一个中心”,搭建心育平台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时问紧、节奏快、强度大、期许高,如何减轻压力、快乐学习?如何调整心态、积极迎考?如何在学习、考试之余悦纳自我、与人交往?搭建心育平台、护航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2012年,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将学校的古建筑——陶嫒楼作为心理咨询中心的办公和活动场所。陶媛楼独栋专用,环境安静优美,特别适合心理工作的开展。学校投入十几万元建设了心理咨询室、多功能心理教室、音乐放松室、箱庭室、宣泄室、心理教研室等七问功能室,设备齐全、功能多样、制度完善。心理咨询中心还配有两名专职心理教师和五名兼职教师,全方位为师生提供服务。
“三个层面”,实现全面育心
“三个层面”主要是指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根据学生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将服务对象分成三类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三类群体包括:全体学生、一般心理问题学生、严重心理障碍学生。针对全校所有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采取的教育措施具有普适性,重在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调适,主要通过开展心理课堂、社团活动、拓展训练等方式促进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针对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他们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采取的是咨询与辅导相结合的策略,包括调整认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等等。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疾病的个别学生,采取的则是帮扶与转介的策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争取转介到专业心理机构进行及时的诊断与治疗,与家长共同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我校“三个层面”的心育工作不仅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心理辅导与帮扶,还从不同的层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分级教育,主要包括个体辅导、班级辅导和年级辅导三个层级。
1.个体辅导。采取一对一的咨询方式,通过面谈、电访、信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与帮助。咨询形式以面谈为主,以信件咨询与电话咨询为辅。每个学期和每个学年,心理咨询中心都会及时归纳、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和改进咨询辅导方式方法。大量的咨询案例显示:高一新生由于学习适应不良会产生不少心理问题,高三学生由于高考焦虑会引发许多心理问题,这两类学生约占来访总人数的75%左右。对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进行个别辅导时,会有针对性地调整策略,运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疏导、宣泄和解压,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缓解过度焦虑。
2.班级辅导。单凭个别心理咨询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通过班级课堂教学,才能更广泛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专题教学,比如“时间管理”“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积极归因”“沟通与倾听”等专题。二是团体活动,针对学生所需要的各种心理品质进行训练。通过心理游戏、情境设计、角色扮演、问题辨析等多种形式的心理课堂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健康的意识,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在课程开发方面,学校老师参编了一套《高中心理健康》教材,并自编了《学生心理活动指南》教材。此外,学校还编制了一本《高中生生涯规划》教材,从目标导航、自我探索、认识专业、认识职业、学业管理等方面为参加新高考的学生提供科学的选课指导和生涯规划指导。
3.年级辅导。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类型的講座与辅导。针对高一与高三学生中表现出的典型心理问题,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年级开展了专题性的讲座与辅导活动。每年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都会给新生开展一次学习适应性讲座与辅导,培养高一新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根据高三学生的具体情况,除了做好常规的咨询工作以外,还开展了高考心理辅导讲座。这些讲座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每个特殊阶段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学校还开设了瑜伽课,用新颖、有益的活动形式缓解高三学生的学习压力。
“五项策略”,打造心育特色
1.重视教育科研,提升专业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校重视科研引领,积极开拓创新,不断摸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学校每年组织心理咨询中心成员外出学习和交流,多次聘请省内外资深心理专家来校讲座;学校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课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实验学校;学校主持的福建省心理学会“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中学生学业情绪研究”取得良好成果;2018年,学校成立“协同教育视野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组;2019年学校“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研究”课题顺利立项并开题。课题研究有效提升了学校心理研究团队的整体实力和危机化解能力,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开展。
2.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心育 学校建立了由咨询中心、班主任和“心桥联络员”组成的三级教育网络,立体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常年为班主任订阅了《大众心理学》,通过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辅导技巧,以便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建设工作。通过培训“心桥联络员”作为心理小助手,协助咨询中心开展各项心理活动。“心桥联络员”是心理咨询中心和班级、学生之问的桥梁。每学年,心理咨询中心会在各班招收1-2名“心桥联络员”,对其定期培训,让他们学会沟通、疏导等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协助同学进行预约咨询;同时,让他们掌握参与和组织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能力,协助咨询中心开展各项心理活动。
3.加强家校协同,增强教育合力
作为福州市优质家长学校,学校深知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不当诱发的。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学校对家长开展了全方位的心理培训。通过心理讲座、亲子活动、印发学习材料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认识到不同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他们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调整家庭教育方式,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4.借助校园活动,提供实践平台
学校注重通过社团活动创设文化氛围,渗透心理教育。2006年至今,学校每年五月坚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心理讲座、经典影片赏析、心理游园会、“心理趣画”比赛、“心语心愿”送祝福、成长工坊、现场心理测验与咨询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帮助学生挖掘自我潜能,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心理素质。此外,心理咨询中心还开展了“三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帮助他们学会热爱生活,提高奋斗意识,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5.创立特色品牌,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学校在坚持自身心育特色品牌的同时,還积极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曾多次举办长乐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观摩会,为长乐区中小学心理教师进行公开示范教学、经验介绍及成果展示,为推进长乐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诸多贡献。除此之外,学校还多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长乐区部分中小学开设心理课、心理讲座,协助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学校的心理教育团队受到了兄弟学校和老师的真诚欢迎和一致肯定。
关注心灵,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长乐一中人始终在路上。
【林美春,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陈棪,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德育处主任】
责任编辑 赵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