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热闹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阅读课教学有以下几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现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欢迎批评指正或补充。
一、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开启心灵之门,打开智慧之窗,让学生进行自觉地认真学习。因此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充实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经验,始终将学生的学习必要、学习动机与兴趣放在首要地位。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在教学整个过程中,咱们要充实应用新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中的名篇佳作,应用多媒体技术引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假设在进行《乡愁》一课的教学时,咱们可以应用多媒体,把婉转的音乐跟抑扬顿挫的朗诵联合起来,再加上夕阳西下的大海作为背景,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被这种气氛所感染,进而深刻体会到作者表达的那种思国、思乡的情怀。这种集图片、文字、音乐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刺激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变更他们进行语文阅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外,要刺激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一点是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让语文阅读教学融入真实生活,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由、自觉的学习状态,这就必要老师在某种程度上淡化学生的学习意识、被动接受意识,强化其主体意识、阅读意识。
二、设计合理,创设情境。
教学设计要努力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合作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针对不同的文体,在散文教学中创设品味感悟的氛围, 在诗歌教学中营造朗读抒情的氛围, 在议论文教学中创设逻辑推理思辨的氛围等,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让学生在情境中作出态度、价值的选择。教学设计的方法很多, 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 突出课堂教学中将要出现的疑难问题, 体现教学设计的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实践性、审美性等。如《变色龙》一课的阅读设计: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从动作词句中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关句子体味、推敲。这一教学设计,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三方面层层入手, 在“画—— 读———思——并—议”中让学生学会阅读,通过人物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例如,我在讲《出师表》一课时,结合《三国演义》献给学生介绍诸葛亮写《出师表》的背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也便更好的理解作品,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反思,了解诸葛亮的赤胆忠心,鞠躬尽瘁的精神,感受古代贤人伟大的人格魅力,更好的投入到作品中去,最后我创设了一个问题“:诸葛亮明知道刘禅成不了气候,为什么还有竭力辅佐?如果他用自己的智慧去辅佐曹丕的话,中国的历史不是就要改写吗?这样不显得更有意义吗?对于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你怎么评价?”同学们的兴致一下被激起来了,通过激烈的讨论我们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受万代景仰,不仅因为他过人的智慧,更是由于他的忠心耿耿,他明知道刘禅不可保但他仍尽力保他,正是“以报先帝遗德”,这显示了他崇高人格的光辉。
四、遵循“联系上下文”和“首尾呼应”的通用原则。
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与段落,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把握该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被安排在课本第二单元的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中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每次的环境都不一样,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出现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式点题“背影”。第二次是在火车站送别父亲的场景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步伐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深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厚无私的爱;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便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群中,离别之时,催人泪下。第四次便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阅读父亲的来信,在盈盈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此处与文章开头呼应,紧扣主题,升华了作者的感情。
五、关注语言,进行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我相信长期坚持这样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地提高。
六、是要关注学生写作积累。
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阅读教学可探讨的问题很多,我在这里仅仅是就当前最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谈了一点肤浅的认识,目的是抛砖引玉,我坚信:有你我他的共同参与,活化新知,尊重传统,我们一定会迎来阅读教学的艳阳天。
一、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开启心灵之门,打开智慧之窗,让学生进行自觉地认真学习。因此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充实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经验,始终将学生的学习必要、学习动机与兴趣放在首要地位。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在教学整个过程中,咱们要充实应用新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中的名篇佳作,应用多媒体技术引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假设在进行《乡愁》一课的教学时,咱们可以应用多媒体,把婉转的音乐跟抑扬顿挫的朗诵联合起来,再加上夕阳西下的大海作为背景,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被这种气氛所感染,进而深刻体会到作者表达的那种思国、思乡的情怀。这种集图片、文字、音乐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刺激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变更他们进行语文阅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外,要刺激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一点是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让语文阅读教学融入真实生活,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由、自觉的学习状态,这就必要老师在某种程度上淡化学生的学习意识、被动接受意识,强化其主体意识、阅读意识。
二、设计合理,创设情境。
教学设计要努力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合作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针对不同的文体,在散文教学中创设品味感悟的氛围, 在诗歌教学中营造朗读抒情的氛围, 在议论文教学中创设逻辑推理思辨的氛围等,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让学生在情境中作出态度、价值的选择。教学设计的方法很多, 但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 突出课堂教学中将要出现的疑难问题, 体现教学设计的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实践性、审美性等。如《变色龙》一课的阅读设计: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从动作词句中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关句子体味、推敲。这一教学设计,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三方面层层入手, 在“画—— 读———思——并—议”中让学生学会阅读,通过人物分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例如,我在讲《出师表》一课时,结合《三国演义》献给学生介绍诸葛亮写《出师表》的背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也便更好的理解作品,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反思,了解诸葛亮的赤胆忠心,鞠躬尽瘁的精神,感受古代贤人伟大的人格魅力,更好的投入到作品中去,最后我创设了一个问题“:诸葛亮明知道刘禅成不了气候,为什么还有竭力辅佐?如果他用自己的智慧去辅佐曹丕的话,中国的历史不是就要改写吗?这样不显得更有意义吗?对于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你怎么评价?”同学们的兴致一下被激起来了,通过激烈的讨论我们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受万代景仰,不仅因为他过人的智慧,更是由于他的忠心耿耿,他明知道刘禅不可保但他仍尽力保他,正是“以报先帝遗德”,这显示了他崇高人格的光辉。
四、遵循“联系上下文”和“首尾呼应”的通用原则。
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与段落,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把握该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被安排在课本第二单元的朱自清先生的名作《背影》中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每次的环境都不一样,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出现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式点题“背影”。第二次是在火车站送别父亲的场景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步伐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深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那种深厚无私的爱;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便是作者的真情实感。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群中,离别之时,催人泪下。第四次便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阅读父亲的来信,在盈盈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此处与文章开头呼应,紧扣主题,升华了作者的感情。
五、关注语言,进行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我相信长期坚持这样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地提高。
六、是要关注学生写作积累。
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阅读教学可探讨的问题很多,我在这里仅仅是就当前最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谈了一点肤浅的认识,目的是抛砖引玉,我坚信:有你我他的共同参与,活化新知,尊重传统,我们一定会迎来阅读教学的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