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3 1 2新高考模式与数学核心素养视域下数学课堂的“同课异构”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ramisu_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东试行的“3 1 2”新高考模式后,选考物理与选考历史的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要面临相同的内容.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两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是基本一致的.本文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片段,探讨广东“3 1 2”新高考模式下物理类与历史类学生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异同.
  【关键词】新高考;数学核心素养;同课异构
  本文讨论的“同课异构”与传统意义上的“同课异构”不太一样,本文的“同课异构”是指在广东“3 1 2”新高考模式下,在面对相同的数学学习内容的情况下,在相同的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標下,教师针对选考物理与选考历史的两类学生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同课异构”,使教学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当前新高考模式下,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笔者以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3.3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中的两个教学片段为例,浅谈一些想法.
  【片段一】
  根据课本中“国际象棋”问题进行情境创设,我们得到:
  1 2 22 … 263.(1)
  师:这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问题,解决等比数列求和问题时能不能利用公式来解决呢?公式如何推导?
  师:推导公式前,我们先看如下问题.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1格放2粒小麦,第2格放4粒,第3格放8粒,往后每一格放小麦的数量都是前一格的2倍,直到第64格,现在要多少粒小麦?
  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写出:2 22 23 … 264.(2)
  师:现在请同学一起观察式子(1)与(2),它们有什么特点与联系?
  师:这两个式子都是项数为64项而且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的和,而且(2)式是(1)式的2倍.我们
  记:S=1 2 22 … 263,(3)
  则2S=2 22 23 … 264.(4)
  现在相当于利用上面两个方程求S,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不难想到,(4)-(3),得S=264-1.
  师:(4)式中的第1项到第63项分别是(3)式中的第2项到第64项,两式相减,这些项都抵消了,这里体现了方程思想.
  师:再看如下问题,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q粒,第三格放q2粒,往后每一格放小麦的数量都是前一格的q倍,直至第64格,这回需要多少粒小麦?
  有了前面的铺垫,不少学生都会得到下面的过程和结果:
  S=1 q q2 … q63,(5)
  qS=q q2 … q63 q64,(6)
  由(5)-(6),得(1-q)S=1-q64,即S=1-q641-q.
  类比前面的方法,我们很容易求出了(5)式的值,其思想也是构造出一个(6)式,然后错位相减.但是要注意一点:q=1这一特殊情况对于S=1-q641-q是否也适用?该如何解决该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当q≠1时,S=1-q641-q;当q=1时,该数列为常数列,S=64.
  上面求等比数列的和的方法其实就是“错位相减法”.笔者在渗透类比思想时提出以下问题:
  设Sn为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则Sn=a1 a2 a3 … an,那么Sn的公式怎么推导?上面所用的“错位相减法”对你是否有所启发?
  在上面的引导下,不少学生完成了以下推导:
  Sn=a1 a2 a3 … an=a1 a1q a1q2 … a1qn-1,(7)
  qSn=a1q a1q2 a1q3 … a1qn,(8)
  (7)-(8),得(1-q)Sn=a1-a1qn.
  再讨论q是否等于1:当q≠1时,Sn=a1-a1qn1-q;当q=1时,该数列为常数列,S=na1.至此基本完成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片段一通过问题的改编,给了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阶梯,或者说向学生渗透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比法.
  【片段二】
  采用与片段一相同的情境创设,得到
  1 2 22 … 263.(9)
  师:这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问题.设Sn为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则Sn=a1 a2 a3 … an,请探究Sn怎么求.
  该片段直接从解决问题的本质出发:如何解决一般的等比数列求和问题?为了引导学生思考,笔者设置了如下思考问题.
  (1)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倒序相加求和),它能用来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吗?
  (2)已知Sn=11×2 12×3 13×4 … 1n(n 1),求Sn.
  这是“等差数列求和”一课的课后练习题目,采用的方法是“裂项相消法”.
  通过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求和的本质就是利用数列的结构特征或者利用数列的性质减少项数,从而达到化简的目的,这是思考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一个方向.故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解决数列求和问题的本质出发:消除差异,减少项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充分利用数列项的结构特征或者数列本身的性质.学生领悟到这一点后,教师从旁给予适当引导,可能出现以下的解法.
  解法一:“错位相减法”
  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得
  Sn=a1 a2 a3 … an=a1 a1q a1q2 … a1qn-1,(10)
  qSn=a1q a1q2 a1q3 … a1qn,(11)
  (10)-(11),得(1-q)Sn=a1-a1qn.
  再引导学生,讨论q是否等于1,可得:当q≠1时,Sn=a1-a1qn1-q;当q=1时,该数列为常数列,S=na1.   教师对数学公式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体现公式产生的过程和本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本质就是利用结构特征消除差异,减少项数.解法一其实就是“错位相减法”,但是如果把问题放回到解决求和问题的本质,既可以打消学生关于式子两边为什么乘q的疑虑,又可以讓学生在感悟结构的过程中整体把握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本质.
  解法二:“裂项相消法”
  当q≠1时,1=1-q1-q=11-q-q1-q,
  Sn=a1 a2 a3 … an=a1 a1q a1q2 … a1qn-1=a1(1 q q2 … qn-1)=a111-q-q1-q q1-q-q21-q q21-q-q31-q … qn-11-q-qn1-q=a1-a1qn1-q.
  当q=1时,与解法一类似.
  解法二的最终目的也是利用项的结构特征来减少项数,比较难想到,但如果类比裂项相消,令Sn=a1-a1qn1-q=a11-q-a1qn1-q,然后在这两项中插入a1q1-q,a1q21-q,a1q31-q,…,a1qn-11-q,思路就水到渠成了.
  片段二从结构的观念与方法出发进行归纳,让学生明白数列求和不再只是纯粹的解题技巧,而是一种数学思想,“错位相减”和“裂项相消”只不过是实现这种思想的桥梁而已.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采用相同的情境引入,但是公式的推导过程完全不一样.片段一由特殊到一般,层层递进,采用类比的思想,引入错位相减法;片段二直接从问题的本质出发,从方法论的角度重建数列求和方法.笔者认为,在广东新高考的模式下,物理类、历史类学生的数学课堂就应该“区别对待”,选考历史的学生更适用片段一,而选考物理的学生更适用片段二.但是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视角而言,两者的培养效果应该是一致的.
  同样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不一样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这样的“同课异构”会更贴合新高考模式中两类学生的实际,使两类学生都学有所获.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设计,可能无法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以上片段只是作为高中数学众多内容中的一个,但是如果用心去探究,我们就会发现高中数学中很多章节内容都可用类似的“同课异构”去进行数学教学以应对当前新高考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卫华.还以数学本质的教学: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为例[J].中学数学月刊,2014(6).
  [2]徐章韬.结构观点下的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J].中学数学教育,2014(06);19-21.
  [3]陈勇.众里寻他,老曲新唱:也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设计[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3).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主要侧重传授学生数学学科知识,对于将课程思政融入高中数学课程中的策略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结合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基于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学生情境体验、注重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等策略,树立了全员思政、全时思政的教学过程,为高中数学的课程思政提供了有效的借鉴,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关键词】情境认知学习理论;高中数学;课程思政  一、引言  情境认知
【摘要】有些教师表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尚未完全养成,在教学过程中,其往往难以实现对题干信息的充分理解,继而不利于学生有效利用相关知识合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造成不良的影响.本文从数学教师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如何在解题过程中合理运用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知识进行解答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分析,旨在有效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变革,从而有效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教育;
【摘要】数学抽象素养是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数学抽象经历了简约阶段、符号阶段、普适阶段,同时具有实物抽象、半符号抽象、符号抽象和形式化抽象四种表现形式.高中函数概念在高中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数学抽象素养的角度分析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函数概念的抽象.本文将从数学抽象素养的内涵及水平划分、阶段及表现形式、各表现形式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
【摘要】高中数学始终是高中教育的难点,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只重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解题过程的关注,这就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充分培养.教师在开展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扭转自身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充分的反思空间,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及合理地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如此才能够实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过程;反思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下,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继续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将数学思想渗透到其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将来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效探究  素质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层面,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素质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从现有的教学形式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