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xi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1月12日早上,我正在吃早饭。师母方仁慧先生打电话来,泣不成声地告诉我,恩师高厚永先生今晨6点24分在上海华山医院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就在一个多月前,我到上海看望先生时,他的身体还非常硬朗,红光满面,谈笑风生。十天前,钱铁民同学去看他,高先生还走到马路对面的饭店请铁民吃饭,席间谈了许多在南京艺术学院时的往事。他怎么这么快就驾鹤西去了?实在是太突然,太让人难以相信了!我悲痛万分,立即放下饭碗收拾行装,准备去帮师母料理先生的后事。在去上海的火车上,高先生的一生像一部电影,一个个镜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1932年春,高先生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农村的一位农民家中,幼时在村中读私塾,1947年入镇江“京江艺术专科学校”学习音乐和美术。1950年毕业后,到江苏泰州文工团工作,任音乐组长和合唱指揮。因工作勤奋,业务突出于1951年8月被保送到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干部专修班”学习作曲。1953年结业,因成绩优异,被院长贺禄汀先生指名留校,和黎英海、夏野及于会泳等一同调入“民间音乐研究室”。1954年,他和夏野、于会泳等开在音乐院校教授民族音乐理论课之先河,共同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民间音乐理论”课程。夏先生教戏曲,于先生教说唱,而高先生一边开设民歌课,一边准备民族器乐课,为在高等音乐院校开设这两门课程跨出了第一步。当时,高先生不仅承担了繁忙的教学工作,而且为筹备和创建民族音乐系做了大量业务、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56年,我国高等音乐学院中的第一个民族音乐系一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成立,沈知白先生任系主任,卫仲乐先生任副主任,高厚永先生则任党支部书记。
  就在这一年,世界著名音乐学家柯达伊·佐尔坦(KodalyZoltan)派他的学生维卡尔·拉斯罗(VikarLaszlo)来华采风,搜集民歌,探索中国和匈牙利民歌的关系。维卡尔到上海音乐学院访问时,高先生负责接待。在访问中,维卡尔详细地向高先生介绍了当时正在欧美兴起的“民族音乐学”。当时,维卡尔讲法语,担任翻译的是谢其明先生。后来,我到匈牙利和维卡尔先生合作研究中匈民歌的亲缘关系,他还回忆起这次愉快的见面。通过维卡尔先生,我找到了谢其明先生,谢先生也记得这次谈话。我告诉谢先生,在这次谈话中,他将法语的“民族音乐学”译成汉语,而中国音乐界至今一直在用这个词汇,谢先生非常高兴。这次和维卡尔的见面,高先生首次接触到“民族音乐学”,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在关注这一新兴学科在国外的发展。
  1960年,党组织调他去支援沈阳音乐学院,到沈阳后,他便开设了”民间歌曲概论”和”民族器乐概论”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的教材深受音乐学术界和学生们的好评。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赵、风先生听过他的课并看过讲义后,曾希望调他到中央音乐学院工作,但沈阳音乐学院也离不开他。于是在1964年,高先生被“借调”到北京,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同时讲授民族器乐概论课。当时这两所音乐学院的许多老师和同学都听过他的课。
  1974年,高先生应江苏文化局局长程茹辛先生和音乐教育家、声乐表演艺术家黄友葵教授的邀请,到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任音乐理论作曲教研组主任。
  1976年,“文革”结束。如何才能把在十年动乱中受到极大摧残、尚处在萧条之中的“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和“亚非拉音乐研究”专业复兴起来?如何才能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研究的发展,使之尽快地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如何才能把我国当时尚处在闭塞状态的这些领域的研究引向一个更加宏观、更具开发性和科学性的境界?高先生经过长期思考,认为应当立即着手做两件事:一是招研究生,培养新生力量;二是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会议,引进当时在欧美各国方兴未艾的民族音乐学。于是他向“南艺”音乐系主任黄友葵教授提出建议,得到了黄先生的肯定和支持。
  1978年夏,第一件事情办成了,“南艺”音乐系招收了研究生。第二件事情办得颇费周折。研究生入学后,高先生立即带着我们去北京和武汉,一边指导我们学习,一边为召开会议的事与有关单位、学校和专家联络。后来,高先生自己又多次写信给全国各地的学者,并亲自去上海等地,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当时,“南艺”经费困难,由于高老师一再坚持,并得到中共江苏省委和“南艺”院长、著名教育家、画家刘海粟先生的大力支持,经过了近两年的筹备,到1980年6月,会议才有可能举行。
  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在南京艺术学院开了10天,高老师在会议开幕式后发表了主旨论文《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形成与发展》。会后,由南艺民族音乐理论教研组主编,高老师题写书名,公开出版发行了上、下两册共有120万字的《民族音乐学论文集》,发表了在会上宣读的所有论文。
  这次会议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概念,并使它成为可以涵盖“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民族音乐理论”等内容的音乐学学科,民族音乐学便在我国逐渐地确立了自身的地位并迅速地发展起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来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的主张,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两个学术团体,它们都追认在南京开的这次会议是首届年会。如今,大家都把这次会议称为“南京会议”,而且公认它是把民族音乐学这一新兴学科引入我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的重要里程碑,而高老师无疑就是将民族音乐学引进我国的先驱和开拓者。
  高先生发表过多篇有关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论著,除了在“南京会议”上的主旨演讲《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形成和发展》。外,还有《中国对民族音乐的研究》。《民族音乐研究纵横谈》。等重要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对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建设及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看法:
  1.我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应当和国际民族音乐学研究接轨,但我们绝对不能放弃原有的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研究的传统。应当把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放在首位,当成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2.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应当多样化,无论从“微观”或“宏观”入手,也不论做”横向”还是“纵向”的研究,并没有”先进”“落后”之分,也没有“高层次””低层次”之别。应当对音乐现象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笔者按:“歌唱何以令人感动?”这个问题究竟有没有意义?是否有必要对此发问?有人说,“歌唱本身就是为了感动人、本身就是感动人的,这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故而,我想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对此作一回应,许多民族音乐学研究个案显示,歌唱具有多重功能和效力,并因其所属文化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文达人(Venda)来说,歌唱是与逝去祖灵沟通的方式{1};对于土布卡人(Tumbuka),歌唱可以令族人摆脱疾病困
北京现代音乐节自2003年创办以来,风雨兼程已走过近十四个年头了,懵懂、跌宕、憧憬、远航……,今日它肩负着载重量更大的责任重担,有着发展队伍仍逐渐再壮大之气势,更体现了开阔视野的包容性和大力度地创新性。北京现代音乐节作品丰满而多样化,国际参与学术交流可喜可贺。2016年5月22日,“跨越太平洋”——2016北京现代音乐节在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教授,音乐节艺术总监叶小钢教授的热情致辞后拉开了
17年5月8日晚,“中国序曲——中国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由张亮指挥执棒上海爱乐乐团,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精彩上演。该场音乐会集结了7位现活跃在国内外专业音乐舞台,并曾于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或教学的中国当代作曲家,上演了7部与“中国情境”相关的现代交响音乐作品。具体包括:叶国辉的管弦乐《中国序曲》(1998)、陈牧声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纪念》(2011)、秦文琛的唢呐协奏曲《唤凤》(1998)、沈叶的二胡
2012北京现代音乐节于5月19—25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共举行了3场大型交响乐音乐会、7场国际室内乐重奏音乐会、1次高峰对话、2场美育论坛、1场音乐创作讲座及4场大师班。本届北京现代音乐节坚持其学术性与前瞻性,承继原有的演出、教育、交流三大特色板块,开展了普及现代音乐、促进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以及为青年音乐家提供优质的展示平台等活动。北京现代音乐节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担
2009年4月27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贺绿汀同志逝世十周年纪念日。  作为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贺老长期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等职。他曾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国际音乐理事会终身荣誉会员。贺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
大型交响合唱《神话中国》首演  本刊讯 神话是人类早期智慧的记录,是先民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的诗化表现。中国神话是华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源,是民族文化的胎记,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神话中国》是一部体现华夏民族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和精神财富的大型交响合唱,于5月31日作为中国歌剧舞剧院成立60周年庆典展演作品在北京世纪剧院首演。  《神话中国》是在文化部的领导下,中国歌剧舞剧院于2012年
在一般人看来,音乐在所有艺术中无疑是最具模糊性的一种了。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门德尔松说:“人们时常埋怨音乐是这样的模糊,听音乐时,简直不知如何去想才好”。因此,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认知便长期以来处在感性和经验阶段。《列子·汤问》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对音乐的感受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现代音乐家冼星海也有一段论音乐的名言:“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必须放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打造书香校园  麻城市黄土岗镇长岭岗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因学校条件和教育管理经验有限,德育活动的开展总是沿袭传统,没有创新,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直到麻城市“微笑图书室”为学校捐赠了一批绘本,一切有了转机。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绘本,学
乐学习开发右脑的说法由来已久。多年来,许多人在这一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证研究的支持的假说的影响下,对于“右脑革命”及“开发右脑”的热潮趋之若鹜。加之一些传播媒介的大肆宣传,使得这一伪科学命题不断蔓延。事实上,关于音乐训练开发右脑的论断是错误地解释了“大脑半球偏侧化”这一研究发现,过分片面强调大脑半球的特定定位性。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从科学的视角澄清人们的错误
为了更好地开展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术研究、亚太地区民族音乐学学术研究,增进亚洲大洋洲各国之间的音乐交流合作。由国际音理会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亚太民族音乐学会、山东省教育厅、山东艺术学院主办,山东艺术学院承办的国际音理会亚洲大洋洲地区音乐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及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17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泰山学术论坛(以下简称“两会一坛”),于2012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山东省济南市珍珠泉宾馆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