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night123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归根结底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推动所有学科发展的前提。低年级儿童对大千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发问是这一阶段学生的共同特点。我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条培养低年级儿童数学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和传统的教材相比,生活气息更为浓厚,这就将稍显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好奇心转移到数学问题中来。例如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来提问,如动物园的假山上原本有10只小猴子,3只小猴子荡秋千挂在了树上,假山上还剩几只小猴子;又如停车场里有15辆车,爸爸和隔壁王叔叔也将车停在了停车场内,问一共有多少辆车。通过最为常见的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加法和减法,让学生知道在学习完课程之后自己也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量问题,这会增强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又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先从教室的陈设布置问学生都认识生活中的哪些图形,还可以引申到生活的细节上,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探索兴趣,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异同之处的习惯。
  二、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教师不提出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心中产生疑问,教师适时地解疑,使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也有助于新知识的吸收。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时、分、秒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若是班里恰巧有2月29日出生的学生,让他告诉大家他是如何过生日的,学生定会大吃一惊。这时教师再诱导学生去探究。
  又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材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做几道除法题,第一组为20÷5、120÷6,第二组为23÷4、78÷7,这时学生很快就算出了第一组的结果,但是对第二组的运算却感到纳闷,怎么也除不完,因此就会在心中产生疑问。教师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后,再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细致讲解,学生们恍然大悟。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等于在给学生铺设一条充满疑问的探索之路,学生对难题产生的好奇心,正是帮助其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的最好条件。
  三、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来,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当的是引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等于是给他们提供了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广阔平台。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24时记时法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整理出计时器的类型,包括闹钟、手表、手机、电脑等,比较这些报时工具的差异性,在课堂上分成小组来讨论。讲解完相关的理论之后就可以练习12小时制和24小时制的时间转换,锻炼学生使用24时记时法的反应能力。
  又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千克和克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虚拟一个购物场景,由不同的学生扮演超市营业员和顾客,列出所买物品的单价,然后对各种商品的价钱进行计算,包括苹果1千克、香蕉2千克、酸奶500克、铅笔5支,事先制订出一个商品购物单,将所买的物品一一填入购物单中,顾客和营业员同时计算。在单位的换算中,学生产生了疑问,教师趁机引入新课对该部分进行解疑,然后继续推进购物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显现出来,同时也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参与到家庭购物活动中去,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也是素质教育本质的回归。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符合儿童思维习惯和特质,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配合度,有利于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应当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编辑 聂蕾
其他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在实际活动中,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数学思维若即若离。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动作性思维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意义认识不足。因此,认真探讨动作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一、动作性思维的应用价值  一位教师教学“10的组成”时有这样一项操作:教师发给学生画有10个圆圈的一张图片,要求学生在这10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初中生而言,观察是获取物理知识的开端和进行思维活动的起点。充分利用实验这一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能力,是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的首要职责。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了三条行之有效的做法,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设计奇特有趣的实验,激发观察思考的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没有兴趣,
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在发现和体验中学习的方式。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学会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判断,并形成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习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有些教师认识上存在偏差,探究学习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我们要做的是认真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尽快走出误区。  误区一:形式化的探究过程。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重要呈现方式,语言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数学语言包括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等,其特点是准确、简明、严密。数学口语是针对数学问题的口头语言表达,是数学叙述语言的一种。对于小学生来讲,规范、有条理的数学口语表达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怎么强调听觉对音乐学习、表演的作用都不会过分。可是,听音乐应当区分出两种不同情况:一是被动的听,这是种非自觉的无意识的听,也是把音乐当作一种听觉的背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