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人本”观念外在形式逐渐变得多元化,体现在小学管理中,即表现为“生本”。本文旨在从现行小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如何有效将“生本”理念融入其中,提升管理效率。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班主任管理
在今天,“以人为本”已经不再是某个领域的专属名词,其内涵被人们不断赋予新的形式,成为一种象征,渗透至社会各领域中,小学管理也是如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制度并不是一种能力“催化剂”,而是抑制其发展,打击其信心的“抑制剂”。因此,革新旧管理模式,实现“人本 管理”模式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
意识是行为的先行兵,人头脑中具有怎样的意识,就会产生怎样的行为指向,这同样适用于班主任管理。但是,在今天,这种意识的指向性却未被班主任正确利用,使得班级管理出现了实际走向与预期不符的结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观念陈旧。因受教学时间和经验的影响,部分班主任已经形成了管理的固定思维和模式。所以,他们在管理时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压制法,认为只要将问题“压”下去即可一劳永逸,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弹性反抗意识,这就加剧了管理难度。
第二,缺乏民主。在现今的小学班级中,我们会发现,绝对化和权威化是贯穿师生关系的唯一主线。在这种地位严重失衡的关系中,教师的重要性被过分放大,这就严重抑制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和学习的灵动性。
(二)主体忽视
如果将课堂看作一个舞台,那么学生就是这个舞台的绝对主角,肩负着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重任,而教师则是这个舞台的构建者,充当着学生展示自我的资本供给者和方向引导者形象。但是在实际中,这种舞台的所属并未被正确认识,甚至出现了反客为主以及客体绝对拥有现象,这与新理念相悖。同时,这种主体地位的轻视化和漠视化,严重降低了班级氛围的轻松感和幸福感,使得学生产生消极抵抗心理。
(三)凝聚力不强
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起着协调班级内部的作用,还起着连“上”接“下”的功能。可以说,班干部就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但是,这种核心支柱在实际管理中却经常面临着有心无力的局面。这是因为,班主任在打造这支队伍之初,尚没有形成正确的选拔和培养意识,使得队伍的班级认可程度过低,為其低效管理局面埋下了祸根。同时,选拔的一次性决定局面严重打击了其余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
(四)忽略个性
在今天,“学习>个性”的认知仍存在于大部分教师脑中,这就造成了管理的学习性倾向。这种倾向虽然满足了学校及家长对孩子知识能力提升的意愿,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管理出来的学生,往往呈现出一种千面一孔的现象,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灵动化和自由化发展,更是限制了社会的多元化进步。
(五)模式单一
通常情况下,年龄是决定认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年龄不同,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层次就不同,进而能够接受的管理形式和模式也就不同。但是,这种不同并没有被班主任广泛认识,使得“单一化”仍是小学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这对学生发展而言,极为不利。
二、应用策略
(一)学生主体
在管理中,正确且有序模式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即是主客体皆具备充分的地位认知,“主体”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具备怎样的权利,“客体”清楚自己应该怎样定位,怎样做才最利于主体。这样,班级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有序化和高效化。
同时,为保证“主体”效用发挥的最大化,“客体”还应该为其提供应有的助力。这就要求“客体”跳出管理内圈,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换句话说,即是要求教师具备前瞻性眼光,以学校、社会为大背景,设计班级发展走向,为班级发展指明方向。在明确方向之后,教师要将管理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完成管理权的交接。这样,班级管理才算有了方向性和正确性保障,学生“管理者”形象才算真正建立起来。
除此之外,因为认知和经验的限制,学生管理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或者失误,这就要求教师在管理中时时扮演好监督者和规范者的角色,一经发现管理问题,及时与学生协商解决。这样,不仅实现了管理的“生本”目标,更是保证了学生提升自我的有效性。
(二)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重点在“民主”二字,这即是要求,班级管理要实现“人人参与”目标。因此,班主任在构建“管理塔”时,一定要形成有主体、有核心、有参与的模式。
首先,班干部选拔。如果将班级管理看成一列火车,班主任是这列火车的头,其余学生则是“车厢”,班干部则是车厢与车厢之间、车厢与车头之间的锁链,起着连接内部、沟通主次的作用。可以说,班干部就是班级管理的中流砥柱。因此,班主任在构建管理队伍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保证队伍具备高的凝聚力和粘合力,能够真正发挥连上接下作用。
其次,人人参与。为了让“民主”真正落实在管理的每一个细节,班主任一定要实现从队伍选拔到班级管理全过程的全员参与。对于队伍选拔,班主任要保证队伍成员皆是按照学生意愿产生,不掺杂任何个人喜好。对于日常管理,教师可采取匿名信投递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发表见解的途径和信心,保证学生的每一个意见都能被认真思考并适时采纳。
最后,班务轮管。为了真正实现管理的全员参与性,班主任可采取“职务接力”方式,实行职务的定期更换,给学生真正展示自我的机会。但同时,鉴于学生管理能力的高低差异,为保证管理的有序化和高效化,教师可以设定班长之类的重要职务不变,对一些秩序化要求相对较低的职务实行“接力”。
(三)个性化评价
对于小学班管而言,个性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积极评价。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一至三年级学生而言,教师的认可就是其发展全部动力。因此,正确利用这种认可依赖,从心理上为其建筑起发展阶梯就成为班主任的重点工作之一。
第二,因材施教。差异不仅是构成多彩化世界的重要源头,更是贯穿学生发展的重要线索。对于差异的处理,抑制乃是最不可取之法。因此,班主任要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认识到差异的优势。
(四)情感沟通
因为认知限制,班级制度对于一至三年级学生而言,更像是一种口头形式,没有实际意义,而最不适宜于制度建设的情感法却成为最佳途径。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从学生的“软”处入手,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认可、被需要,进而实现自我约束。
三、结束语
小学阶段,尤其是一至三年级阶段,学生的纪律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对学校或者班级规定的理解仅存在于“听过”层面,至于其内涵,则茫然无知。此时,教师的制度约束法不仅不能很好地起到纪律规范作用,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弹性反抗心理。因此,班主任一定要牢记“生本”观念,将“民主”“情感”等作为自己管理的风向标。
参考文献:
[1]黄小兰.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2):187-187.
[2]王燕丽.“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53):185-185.
[3]曹君.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J].读书文摘:中,2016(4):00023-00023.
[4]殷雅蓉,殷丹.以人为本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2017(2):00112-00112.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班主任管理
在今天,“以人为本”已经不再是某个领域的专属名词,其内涵被人们不断赋予新的形式,成为一种象征,渗透至社会各领域中,小学管理也是如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制度并不是一种能力“催化剂”,而是抑制其发展,打击其信心的“抑制剂”。因此,革新旧管理模式,实现“人本 管理”模式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
意识是行为的先行兵,人头脑中具有怎样的意识,就会产生怎样的行为指向,这同样适用于班主任管理。但是,在今天,这种意识的指向性却未被班主任正确利用,使得班级管理出现了实际走向与预期不符的结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第一,观念陈旧。因受教学时间和经验的影响,部分班主任已经形成了管理的固定思维和模式。所以,他们在管理时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压制法,认为只要将问题“压”下去即可一劳永逸,但却忽略了学生的弹性反抗意识,这就加剧了管理难度。
第二,缺乏民主。在现今的小学班级中,我们会发现,绝对化和权威化是贯穿师生关系的唯一主线。在这种地位严重失衡的关系中,教师的重要性被过分放大,这就严重抑制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和学习的灵动性。
(二)主体忽视
如果将课堂看作一个舞台,那么学生就是这个舞台的绝对主角,肩负着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重任,而教师则是这个舞台的构建者,充当着学生展示自我的资本供给者和方向引导者形象。但是在实际中,这种舞台的所属并未被正确认识,甚至出现了反客为主以及客体绝对拥有现象,这与新理念相悖。同时,这种主体地位的轻视化和漠视化,严重降低了班级氛围的轻松感和幸福感,使得学生产生消极抵抗心理。
(三)凝聚力不强
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起着协调班级内部的作用,还起着连“上”接“下”的功能。可以说,班干部就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但是,这种核心支柱在实际管理中却经常面临着有心无力的局面。这是因为,班主任在打造这支队伍之初,尚没有形成正确的选拔和培养意识,使得队伍的班级认可程度过低,為其低效管理局面埋下了祸根。同时,选拔的一次性决定局面严重打击了其余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
(四)忽略个性
在今天,“学习>个性”的认知仍存在于大部分教师脑中,这就造成了管理的学习性倾向。这种倾向虽然满足了学校及家长对孩子知识能力提升的意愿,却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管理出来的学生,往往呈现出一种千面一孔的现象,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灵动化和自由化发展,更是限制了社会的多元化进步。
(五)模式单一
通常情况下,年龄是决定认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年龄不同,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层次就不同,进而能够接受的管理形式和模式也就不同。但是,这种不同并没有被班主任广泛认识,使得“单一化”仍是小学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这对学生发展而言,极为不利。
二、应用策略
(一)学生主体
在管理中,正确且有序模式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即是主客体皆具备充分的地位认知,“主体”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具备怎样的权利,“客体”清楚自己应该怎样定位,怎样做才最利于主体。这样,班级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有序化和高效化。
同时,为保证“主体”效用发挥的最大化,“客体”还应该为其提供应有的助力。这就要求“客体”跳出管理内圈,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换句话说,即是要求教师具备前瞻性眼光,以学校、社会为大背景,设计班级发展走向,为班级发展指明方向。在明确方向之后,教师要将管理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完成管理权的交接。这样,班级管理才算有了方向性和正确性保障,学生“管理者”形象才算真正建立起来。
除此之外,因为认知和经验的限制,学生管理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或者失误,这就要求教师在管理中时时扮演好监督者和规范者的角色,一经发现管理问题,及时与学生协商解决。这样,不仅实现了管理的“生本”目标,更是保证了学生提升自我的有效性。
(二)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重点在“民主”二字,这即是要求,班级管理要实现“人人参与”目标。因此,班主任在构建“管理塔”时,一定要形成有主体、有核心、有参与的模式。
首先,班干部选拔。如果将班级管理看成一列火车,班主任是这列火车的头,其余学生则是“车厢”,班干部则是车厢与车厢之间、车厢与车头之间的锁链,起着连接内部、沟通主次的作用。可以说,班干部就是班级管理的中流砥柱。因此,班主任在构建管理队伍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保证队伍具备高的凝聚力和粘合力,能够真正发挥连上接下作用。
其次,人人参与。为了让“民主”真正落实在管理的每一个细节,班主任一定要实现从队伍选拔到班级管理全过程的全员参与。对于队伍选拔,班主任要保证队伍成员皆是按照学生意愿产生,不掺杂任何个人喜好。对于日常管理,教师可采取匿名信投递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发表见解的途径和信心,保证学生的每一个意见都能被认真思考并适时采纳。
最后,班务轮管。为了真正实现管理的全员参与性,班主任可采取“职务接力”方式,实行职务的定期更换,给学生真正展示自我的机会。但同时,鉴于学生管理能力的高低差异,为保证管理的有序化和高效化,教师可以设定班长之类的重要职务不变,对一些秩序化要求相对较低的职务实行“接力”。
(三)个性化评价
对于小学班管而言,个性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积极评价。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一至三年级学生而言,教师的认可就是其发展全部动力。因此,正确利用这种认可依赖,从心理上为其建筑起发展阶梯就成为班主任的重点工作之一。
第二,因材施教。差异不仅是构成多彩化世界的重要源头,更是贯穿学生发展的重要线索。对于差异的处理,抑制乃是最不可取之法。因此,班主任要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认识到差异的优势。
(四)情感沟通
因为认知限制,班级制度对于一至三年级学生而言,更像是一种口头形式,没有实际意义,而最不适宜于制度建设的情感法却成为最佳途径。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从学生的“软”处入手,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认可、被需要,进而实现自我约束。
三、结束语
小学阶段,尤其是一至三年级阶段,学生的纪律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对学校或者班级规定的理解仅存在于“听过”层面,至于其内涵,则茫然无知。此时,教师的制度约束法不仅不能很好地起到纪律规范作用,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弹性反抗心理。因此,班主任一定要牢记“生本”观念,将“民主”“情感”等作为自己管理的风向标。
参考文献:
[1]黄小兰.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2):187-187.
[2]王燕丽.“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53):185-185.
[3]曹君.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J].读书文摘:中,2016(4):00023-00023.
[4]殷雅蓉,殷丹.以人为本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2017(2):0011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