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aorou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过去的教师》收录了大量近现代名家古学时代的先生们的故事。前辈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给今天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参照系。
  【关键词】《过去的教师》 作文教学 启示
  商友敬先生主编的《过去的教师》一书,收录了大量近现代名人大家回忆自己求学时代老师的事迹。半个多世纪过后的今天,当我面对此书,重温前辈如何求学、敬业、处事时,不禁心动神摇,感慨万端。读完后,笔者发现,无论是从事人文科学的回忆者,还是从事自然科学的回忆者,在文章中都无例外地写到了他们的语文老师当年是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我认为,这些语文界的前辈是真正将学生的大脑当作“被点燃的火把”,他们为今天的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参照。
  写什么:生活似泉文如溪
  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围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忽略了,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
  一日,遇雨。余告诸生,今日当作文。但天雨,未能出门。令诸生排坐楼上廊下看雨。问,今日是何种雨。诸生竞答,黄梅雨。问,黄梅雨与其他雨有何不同。诸生各以所知对。令互相讨论,又为评其是非得失。遂命下笔,再互作观摩。如是又半日。(钱穆《师友杂忆》)
  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几十年以后回忆当年他执教初级小学生作文课的两则情节。正如现代诗人、作家俞平伯将回忆性的思考称为“摇动这没奈何的眷念”,我们完全相信,这段经历了岁月磨淬的童年时光,依然温润着他的弟子柔软心房。但引起我的兴趣的还在于钱穆大师的作文教学艺术。
  今天我们的学生写作文时,常为无米下锅而苦思发愁。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高考作文《拒绝平庸》的阅卷工作,我发现绝大多数考生不是写李白、苏轼,就是写刘翔、姚明,我们阅卷老师每人每天都会与这些名人相逢千百回,我不禁为当下学生作文内容的乏味陈旧而震惊!想一想,又感觉这很正常,因为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除了课堂,还是课堂!于是许多语文老师为助学生解无米之急,或向学生输送名人热点人物的事迹,或向学生推荐阅读《素材大全》之类的宝典。这些方法有时确实能让学生在应试时“骗”得不低的分数,但细读,你会发现这些作文仍不能脱下“假、大、空”的外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钱穆先生在几十年前便给了我们答案: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老师首先要解放思想,让学生阅读“生活”这本大书。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当年的钱穆先生就是带学生走出学校,写生活之景,抒胸中之情,也就半年时间,他教的这些四年级学生写白话文,少则两百字以上,多则达七八百字,都能文从字顺,条理明畅。晚年钱穆先生回忆时自豪地说:“作文课亦令生活化,令诸生皆不啻如自其口出,此为余半年中所得一大语文教学经验。”
  怎样教:打铁还须自身硬
  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写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老师勤于指导、善于指导,那么学生便容易找到门径,少走弯路;如果老师缺少指导、拙于指导,学生就会难得要领,望题生畏。也正因为如此,莫泊桑能名噪文坛离不开福楼拜当年的无私指导,汪曾祺横空出世离不开沈从文昔日的精心教诲。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射到民国时代,且看这几位老师的作文教学方法:
  她(陈霖孙)的语文教学是把说话和作文结合在一起……她常在语文课上出一个生活中的题目,让同学们来叙述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锻炼我们“组织语言”的能力。还在班里举办小型讲演比赛,每个同学都参加,要求三五分钟讲一个小故事,或者发表一段自己的见解……(杨永善《语文老师的影响》)
  他(田聪)满腔锐气,把当代左翼文学介绍给我们这些关在教室里的女孩子们……他提倡小组讨论,把课桌分小组摆开来谈……(韦君宜《南开教我学文学》,有删减)
  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沈从文)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陈霖孙女士的说话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她的教学理念就是说话有助于作文。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出口为言,下笔为文,写文章就像说话,口中怎么说的,笔下就如何写,写成的文字就是文章。学生们面对这样的有趣的近似游戏活动,自然兴趣盎然,踊跃参与,他们不仅有话说,更注意如何将话组织好、表达好,这样的指导可谓寓教于乐,一举两得。
  田聪老师的作文课给学生的,已不仅是知识,更是新鲜的思想血液。语文教师应该是思想者。我们今天教学生作文关注“立意”,但如果学生没有个性化的思想,哪有独特的立意?像田聪这样的一位特立独行的语文教师,他向学生播下的便是新思想的种子,他给韦君宜这些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决定了他们日后的人生之路,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以“立人”为中心的。韦君宜后来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奔赴延安,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
  沈从文先生这几种教学方法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名教师自己的阅读面首先要广博,否则就无法用他人的作品来作为学生的作文示范;一名教师自己不仅要会写文章,而且要常写下水文章,“文以师为先”,让学生由衷的敬服你,语文教师不会写文章,就与美术老师不会画画是一样的可笑!
  怎样评:一言一语总关情
  如果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当下的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书面评语或口头评价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评价常以“立意”“取材”“语言”等为等级标准;二是评价格式多为转折式,先说作文的优点、亮点,然后用“但”之类的转折语引出文章的不足;三是评价用语具有一致性与模糊性,如“立意深刻”“语言优美”“素材丰富”“内容充实”等。笔者认为,这种评语发挥的评价功能几近虚无。   我们再来看看民国教师作文评语的点睛之笔:
  “今该生即能以战国事作比,可谓妙得题旨,结语犹如老吏断狱”——钱穆初级小学二年级时写了一篇“鹬蚌相争”史事评论,其国文教师倩朔师有如上评语。
  “冠冕堂皇,袍笏登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老夫将拭目以俟之。”——楼适夷小时老师对他作文的批语。
  “髫龄得此,实属不易”——少年时孙念台写了一首“咏菊”的五言律,他的老师夏宇众给这首诗的评价。
  上面摘录的三则评语寥寥数语,但功莫大焉!第一则评语是钱穆先生小时候在教室外墙上张贴的自己的习作后面的看到的,这极大地激励了钱穆的信心。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后来又认真研读韩愈的文集、欧阳修的史书、梁启超的文章,为他日后从事历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功底。第二则评语是楼适夷小时参赛作文《试述诸生之志》中老师对他的赞赏、鼓励的批语。大半个世纪已过去,老人依然牢记在心,可见影响之深远。第三则评语极大鼓励了少年的孙念台,以至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在事业有成后仍然经常写些旧诗送给夏老师审阅。对于一个学理科的人居然能写出旧诗,夏老师十分惊赏。孙念台深有体会:没有夏老师多年来的指导,这恐怕是不可能的。
  这样的评语文字精练,言简意赅,真正关心到学生作文过程与方法以及作文的兴趣、情感、态度。这样精要、实用、深刻的评语今天我们可常见到?我们今天见到的更多是“作文不是改出来”的观念甚嚣尘上,看到更多的是“学生互批互评”的方法大行其道。这种教师免不了有省事、偷懒之嫌。当品味以上典雅简练的评语时,当聆听沈九香老人逐一向每位学生一行一句地解释说明他的批语时,当翻阅陈垣老师的记有学生作文问题的教课日记时,我们不能不汗颜无地!因为我们有不少老师对学生的作文或者是粗改,或者是简单地评判等级,甚至是不改。
  怎样导:激意趣以乐弟子
  南宋朱熹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梁启超先生又曰:“趣味是人生的原动力”,所以激发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并始终保持着这种趣味的盎然,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不可不做的工作。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方面,这本书中的前辈们可谓下足了功夫,所采用的手法可谓摇曳多姿,百花齐放:他们或举办作文墙报、杂志,或开辟“文章病院”专栏,或组织读书会,或推荐发表学生作品,或佳作展示,不一而足。这些语文前辈深谙“读写不分家、读写能相辅”的原理,所以他们又都有一个共同的方法,就是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大力营造宽松、愉悦的阅读环境。
  杜静生得知学生程树榛酷爱读书而无书可读时,主动将自己的藏书借给他阅读,到最后干脆将自己的书柜的钥匙交给了程树榛,让他享有随时、任意借阅他的藏书的特权。杨永善当年的语文老师陈霖孙在课上将一些小说的最精彩的部分讲给孩子们听,极大吸引了学生们,他们听完之后纷纷去借原书阅读。韦君宜的当年老师邵存民不仅要求学生读书,还要求写笔记,他本人在课堂上评论。
  在老师的激励与引领下,少年的聂绀弩、韦君宜、钱学森,梁实秋、费孝通等人欢快地畅游在文学海洋中,他们既读《三国演义》《水浒》等名著,也读《说唐》《封神榜》等“闲书”,既读《汉书》等正史巨著,也读《老学庵笔记》等文人随记;既读中国的“司马”,也读外国的“仲马”。老师们在阅读方面从不给学生设立“禁区”,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什么“闲书”“杂书”。你会发现,书中的所有回忆者在谈到当年作文时,不但没有畏难心理,反而兴趣盎然。我认为除了因为他们的老师指导得法外,还因为老师在学生身上做足了“激趣”的功夫。
  毋庸置疑,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使这些孩子扩大了阅读层面,使他们对文学的理解逐渐加深,从而培养了终生读书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功底,其中有许多人因此走上了以文为生的人生之路。
  季羡林先生在文中说:“现在,对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同在别的方面一样,管得过多,管得太严,管得太死,这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方法。‘无为而治’,我并不完全赞成,但‘为’得太多,我是不敢苟同。”在学生阅读方面,教师只可引导而不可过分限制。这种引导是通过一篇篇典型的文章的讲授和欣赏,从知识的、文化的、智育的、也从审美的层面,全方位地诱导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启发青少年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过去的老师”并不过时!过去的精彩今天依旧灿烂!书中的这些语文前辈在社会动荡、物质匮乏的乱世中,淡泊名利,宠辱不惊,无怨无悔地教书育人。沈九香老人那通宵不灭的红烛、杜静生老师那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陈垣先生那记有学生作文问题的教课日记——如一面面新亮的镜子,让我们有了景仰和比照的对象。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逝者长已矣,但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教学艺术与教育信仰却如当空的一轮明月永洒清辉,普照天地。生者当勉励!让我们洗尽铅华,驱除浮躁,盈清风于袖,拥明月入怀,给学生一个如水澄净的写作天空,还学生一个本真诗意的心语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曲塘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荣禧堂”集中体现了贾府的典型环境,其中的一匾一画一联这些细节最能反映贾家的富贵荣华和煊赫权势。对这些细节进行深入解读,能深刻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及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贾府 荣禧堂 匾 画 联 荣华  《林黛玉进贾府》用大量笔墨,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向读者展示了贾府“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的典型环境。这里既有宏伟壮观的楼宇建筑,也有巧妙别致的院落布局,还有
【摘 要】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本文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挖掘,透视祥林嫂苦命的根源;剥下伪道学者华衮,让残害弱苦者认罪;并进而探讨了弱者精神状态和生存途径。  【关键词】鲁迅 《祝福》 鲁四老爷 道学     在那个风雨如磐,国运衰微的年代,肆虐了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思想在诞生了无数个祥林嫂的历史环节处,越发恣意和狂莽,其露现出的骄悍和暴戾叫人凛栗。它是足可以用不露任何
从近几年高考作文趋势看,新材料作文已经成为新宠。2011年,全国18套试卷,1个话题作文,7个命题作文,10个新材料作文;2012年,全国17套试卷,已没有了话题作文,命题作文1个,新材料作文16个,只有江苏省依然是材料 命题的形式。2013年,江苏卷也采用了新材料作文的形式。新材料作文增加了考生审读材料与拟定标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他们提炼主题的能力。这种作文
【摘要】本文结合部分浙派语文名师的教学经验,从“问题引领,注重教育感情管理”“相信学生,重视空白的预设与生成”“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浙派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它把课堂教学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自主探究。但是笔者当下的课堂
【摘 要】古典诗歌教学中,尤其是有关的艺术手法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试图就其中几个概念及其关系作一初步梳理。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典诗歌 概念 关系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长廊里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古典诗歌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古典诗歌教学的确是个难题,尤其是有关的艺术手法,本文试图就其中几个概念及其关系作一初步梳理。  一
【摘 要】集句联是对联中的一种,是拈取原有的诗文并经过加工之后形成的具有新意的对联,杭州西湖花神庙的一副对联就是典型的集句联。本文着重欣赏这副对联。  【关键词】集句联 艺术感染力 陶冶情操 杭州西湖花神庙 颂春之歌  集句联就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中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
为了达到生态作文的目的,笔者以“高中生态化写作研究”为题,从“规范语言”、“积累素材”、“关注生活”、“真情实感”等方面进行了微观研究,学生文风得到了一定的改变。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生态化写作的良好习惯。  一、着眼“光明”,思想健康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开放的社会,中学生不仅会看到一些充满了正能量的事情,也会耳闻一些社会上消极颓废的东西。年轻的他们,容易走向极
[摘要]作文训练是高考语文复习的重中之重,针对高考作文复习,笔者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通过专题阅读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复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作文复习 写作性 专题阅读    众所周知,在语文学科的高考备考过程中,写作一直是块难啃的硬骨头。长期以来,它虽然是被公认的重难点,但对付的方法不多,效果亦不明显。而从现在各种备考资料的相关表述来看,更多的谈的也只是方法技巧等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自尊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这首诗的特点,用“寂寥”二字可以概括,隐士生活,景色清幽,心境恬静。从艺术上看,此诗八句四联,均隶一“变”,四变合一
[摘要]《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高中课本所选的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此折充分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但作者却在此折中写了“绕后街”一节,许多学生对此不解。本文从表现人物性格、提示主题、渲染气氛三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窦娥冤》 人物性格 提示主题 渲染气氛    《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