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问题有效性的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y11011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教学艺术,问题设计得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一旦问题提得不当,课堂气氛有可能如“石沉大海无影踪”,导致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教师也将处于尴尬局面之中。
  在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存在这样一些问题:(1)问题简单,像“是不是”“对不对”等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表面上是提问,实际上是“灌输”。(2)提问与课堂教学重难点距离较远,随意性大,偏离主题,浪费时间。(3)提问面较小,只提问好学生,很少提问困难学生,陶醉于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4)提问没有层次性,对较难的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学生回答不出,出现冷场现象。(5)没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也几乎没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学生的學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6)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没进行适当的评价,或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等,导致学生学习热情消退等。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呢?本文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对于课堂有效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有效问题从优化情景、激发乐学兴趣中开始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符合学生乐玩天性的情景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那么,有效问题的设计首先要抓住学生“乐玩”的天性,激发兴趣,在愉快氛围中进入情境。
  教学设计一: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雪的景象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下雪的美丽景象。(课件出示:多幅雪景图伴着音乐陆续出现)
  下雪的景致是美丽而富有意境的,但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下雪天却不得不说是一件罕有的生活体验。因此,单从下雪美景的画面入手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情,他们的感叹也缺乏深层的体验和真实的情感。
  教学设计二: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但我们班小朋友上课还是笑眯眯、精神满满的,冬爷爷让老师给笑眯眯的小朋友们带一份礼物,瞧!你看见了什么?(雪景,营造下雪气氛)哇,雪地里可真漂亮,还很好玩呢,你想在雪地里做什么呀?(生自由发言)
  “礼物”让这堂课充满了神秘感也让学生充满了期待感,在一双双好奇小眼睛地注视下,语文课开始了!将“雪景”作为礼物,既勾起了学生收到礼物的快乐情绪,更拉近了他们与文本间的距离,而且也切实从学生“爱玩乐”的天性出发。抓住下雪的体验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雪花很美、很梦幻,而是在雪地里打雪仗、玩雪人的快乐。这种倚靠学生天性、抓住学生兴趣、贴近学生心灵的情景创设,引起了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二、有效问题在树立开放意识、优化思维培养中强化
  在围绕文本教学的同时,问题设计更要树立开放意识,注重优化思维培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开放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求知欲,能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提问和引导活跃起来,无形中给学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教学设计二中“我是小诗人”环节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体现,他们可以将本堂课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同时一个人的思维火花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会变得熠熠生辉。这样教学,让学生趣味盎然的同时,也对于写作多了一份期盼和向往。
  教学设计三:我是小诗人
  1.除了这些小画家,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也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呢?不着急,你可以先在位子上说说,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ppt:拓展说话 (谁)画 (什么)。(引导:能不能更美些)
  2.自创小诗歌。把小朋友的话串起来,那我们就变成一位位小诗人了,小诗人们准备!
  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画 , 画 , 画 , 画
  。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学生当场完成的作品如“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鸟画雨伞,小鸭画花朵,豹子画梅花,大象画蛋糕。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等,虽然那些词句稍显稚嫩,却饱含着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无邪的童趣,无形之中为学生“乐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凡善教者,必善问。”在课堂中,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时机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教师在课堂上注重问题的有效性,不仅能让学生扎实地学到本领,更能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形成“乐学”的氛围。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断摸索和实践,才能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有效性。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这是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教学中,要根据学段要求、课文特点准确确立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通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品读词句、拓展练习等环节落实字词教学,扎实进行听说读写各项语文能力的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字词教学 能力训练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提起“深度”,很多教师都会和“深奥”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深度阅读”(deep in reading),是相对“浅阅读”而言的,它是以提升学识水平、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深层次阅读形式。而“浅阅读”是局限于浅层次的,以给人简单、轻松感受为最终目的的阅读形式。  那么,如何来构建深度阅读的教学体系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三个方面,即语言、思维和情感。这三个方面应该是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本设计重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体验角色,带领学生从理解文本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到最后寓意的阐述一气呵成,让学生的表达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和综合语文能力的发展,其成败之关键在于把握好“质效”二字,追求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课堂生存的根本理由。否则,教师即使再努力,课堂即使再精彩,学生的学习依然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收益令人担忧,甚至会违背教育的规律,扼杀儿童的天性,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要也罢。与其眼睁睁地看着学生的时间白白浪费,倒不如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教师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无法替代的教学媒介。在教与学、师与生之间,信息的互相传递,多数是凭借语言来进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近来,笔者在本区域内进行各种调研,深入课堂,共听了102节课,发现教师们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披着新课改外衣的课堂语言行为,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考考你们”、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西湖》的作者像一位画家,细腻地描绘了西湖的山山水水,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诗意般的
[摘 要]文本补白,即是对文本“空白”的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巧补文本“空白”,往往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及表达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教师可指导学生聚焦词语,对话补白,深化理解;巧抓标点,想象补白,丰富情感;关注结尾,拓展补白,升华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补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被选入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难得一改粗犷豪放的词风,写出了这首田园风味浓厚的古词——《清平乐·村居》。很多教师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往往从字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醉”和“喜”,据此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从中揣度他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但到底词中的“醉”与“喜”该作何解读,让学生如何体会作者的深意呢?笔者听到薛法根老师与众不同的解读,眼前不由一亮
[摘 要]国学经典处处闪烁着中华文化的思想光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固本培元的奠基作用。开展经典诵读,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是一件功在当下、意泽千秋的大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掌握诵读的方法、大致理解经典的思想,使学生爱上诵读、学会诵读,并多多诵读,从而厚实他们的文化底蕴,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诵读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证明:文本对话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学生在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咬定文本不放松,立根原在对话中,这样,才能呈现阅读课的精彩。  一、咬定文本不放松——紧扣训练点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