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跳绳运动也是我校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年级跳绳的花样不同,由简到繁,难度和强度逐年增加。每当课间活动时,操场上舞动起来五颜六色的绳子,形成了一道美丽的校园健身风景线。跳绳运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弹跳力,自觉性,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了班级凝聚力。
我校一年级的学生跳绳运动小绳项目主要是练习双脚单摇跳。这项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有助于儿童全身上下肢协调平衡发展。对刚刚入学的“小不点”们来说,学习跳小绳是每年九月老师和学生面前的“一盘大菜”。这道菜看似简单,但蕴含着运动技能的训练,也隐藏着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为了让孩子们安安全全地学会跳绳,开开心心地爱上跳绳,通过多年的躬身实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分层安排教学环节,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循序渐进让学生安全地学会跳绳。
一、兴趣的培养
孩子们有着丰富的好奇心、超常的模仿力、独特的表现力。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为了让他们有直观的了解,利用往届三跳运动会录像、高年级哥哥、姐姐的表演,校本教材录像演示,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孩子们当中掀起一股模仿“热潮”。当孩子们通过老师的指导,自己的努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品尝到了“果实”的滋味,受到许多人崇拜的目光,关注他们、赏识他们。他们就会有更强的学习欲望,兴趣就越来越浓厚。从而就形成了兴趣一爱好——理想——发展这一良性循环,这是一种递进的关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二、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1.场地准备。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跳绳容易造成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扭伤,所以开展跳绳活动的场地,地面一定要平坦。跳绳活动不宜在过于干燥的土地上进行,否则,绳子摩擦地面扬起的尘土,会污染孩子的呼吸道,对眼睛也不好。
2.器材准备。绳子应选择软硬、粗细都适中的。长度通常以双脚踩住绳子中间,两臂曲肘,绳子拉直为适合。初学者通常用硬绳(再生塑料绳)。
3.身体准备。跳绳前一定要带领学生认真做好热身运动。活动全身,尤其是肩膀、手臂、手腕、膝关节、脚踝,避免扭伤、挫伤。
4.着装准备。跳绳时要求学生穿轻便的服装,穿质地软,重量轻的运动鞋,这样可以有效的缓和膝盖、脚踝与地面接触的冲撞避免膝关节、踝关节过于负重而受伤。
5.安全准备。跳绳时一定要划分好区域,必要时可以在地上画上标志,固定站位,避免在跳绳过程中绳子打到小伙伴。
三、教学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小,学习基础较差,感性知识少,反应、协调性、体能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灵活组织教学内容,对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教育资源,互帮互学。在组织教法上要坚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分散后综合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这样经过多次练习后,渐渐地在孩子头脑中形成跳绳的概念。
1.正确示范。观看示范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练习之前,教师先进行正确的示范,能使学生最直观的感知动作的全貌。轻巧、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对学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较快地掌握动作。
2.节奏练习。初学跳绳,主要让孩子体会节奏,掌握“跳”的节奏。我和孩子面对面,手拉手,—起双脚跳,边跳边说“一、二,一、二……”像这样反复多次进行训练,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跳”的节奏。
3.空手模仿。让孩子双臂模仿跳绳的样子,向前旋转摇臂,手腕用力,模仿时要求学生手脚配合跳跃,同时带上节奏口令进行练习。
4.跟跳体会。老师和孩子进行带人跳,边跳边说节奏,进一步熟悉跳绳的节奏,体会双脚离地绳子从脚下滑过时“跳”的感觉。
5.尝试练习。单手拿绳,按节奏模仿跳绳动作,左、右手交替进行,要求绳子落地双脚跳动。熟悉这个动作后,便可双手握住绳的两头,绳垂在身后,由后向前摇绳,双脚随着绳子的摇动跳起,绳从脚下滑过。反复练习,体会跳的过程。
6.循序渐进。刚开始学跳绳,速度可以放慢,然后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在这个过程中,提示学生用脚前掌着地,减缓跳跃对大脑,脊柱和膝关节的振动。
7.排除隐患。因为孩子们的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想象力又非常丰富,一根绳子能玩出很多花样,玩得时候就忘乎所以,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所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随时关注每个孩子,正确引导,特别注意安全教育,在必要的时候还及时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及时发现不安全的隐患。
8.拓展延伸。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合理的运用绳子做游戏,对掌握跳绳技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跳绳。还能在课余活动时间进行练习。
四、学习过程中,做好及时评价与鼓励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尊和自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遵循这一原则:正确的引导给孩子以自尊,适时的鼓励给孩子以自信。
对于一年级小孩子来说学习跳绳也有一定的难度。有的不会摇绳,有的不会按节奏跳,特别是摇跳的配合,动作的协调,教师不仅要有耐心,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当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时,老师一个和蔼的笑容、赞许的眼神去“欣赏”。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挖掘“闪光点”进行表扬,都会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胆小的学生,可以说:“勇敢点,老师相信你能行。”对学起来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说:“再试试,你一定能学会跳绳,不要泄气呀。”对跳得不连贯的学生,可以说:“真不错,你跳得动作越来越标准了。”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练习时的积极性提高了,自觉性加强了,练习的密度也增加了。在教学时既有集体指导练习,又有个别辅导练习;既有老师的示范讲解,又有学生的自主性体验;既有分组PK,又有个人挑战。学生学得认真,练得刻苦。经过努力使之跳绳技能越加成熟,学生获得成功,充满快乐,激发兴趣。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市碑林区西工大附小)
(责任编校:白水)
我校一年级的学生跳绳运动小绳项目主要是练习双脚单摇跳。这项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有助于儿童全身上下肢协调平衡发展。对刚刚入学的“小不点”们来说,学习跳小绳是每年九月老师和学生面前的“一盘大菜”。这道菜看似简单,但蕴含着运动技能的训练,也隐藏着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为了让孩子们安安全全地学会跳绳,开开心心地爱上跳绳,通过多年的躬身实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分层安排教学环节,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循序渐进让学生安全地学会跳绳。
一、兴趣的培养
孩子们有着丰富的好奇心、超常的模仿力、独特的表现力。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为了让他们有直观的了解,利用往届三跳运动会录像、高年级哥哥、姐姐的表演,校本教材录像演示,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孩子们当中掀起一股模仿“热潮”。当孩子们通过老师的指导,自己的努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品尝到了“果实”的滋味,受到许多人崇拜的目光,关注他们、赏识他们。他们就会有更强的学习欲望,兴趣就越来越浓厚。从而就形成了兴趣一爱好——理想——发展这一良性循环,这是一种递进的关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二、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1.场地准备。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跳绳容易造成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扭伤,所以开展跳绳活动的场地,地面一定要平坦。跳绳活动不宜在过于干燥的土地上进行,否则,绳子摩擦地面扬起的尘土,会污染孩子的呼吸道,对眼睛也不好。
2.器材准备。绳子应选择软硬、粗细都适中的。长度通常以双脚踩住绳子中间,两臂曲肘,绳子拉直为适合。初学者通常用硬绳(再生塑料绳)。
3.身体准备。跳绳前一定要带领学生认真做好热身运动。活动全身,尤其是肩膀、手臂、手腕、膝关节、脚踝,避免扭伤、挫伤。
4.着装准备。跳绳时要求学生穿轻便的服装,穿质地软,重量轻的运动鞋,这样可以有效的缓和膝盖、脚踝与地面接触的冲撞避免膝关节、踝关节过于负重而受伤。
5.安全准备。跳绳时一定要划分好区域,必要时可以在地上画上标志,固定站位,避免在跳绳过程中绳子打到小伙伴。
三、教学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小,学习基础较差,感性知识少,反应、协调性、体能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灵活组织教学内容,对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教育资源,互帮互学。在组织教法上要坚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分散后综合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这样经过多次练习后,渐渐地在孩子头脑中形成跳绳的概念。
1.正确示范。观看示范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练习之前,教师先进行正确的示范,能使学生最直观的感知动作的全貌。轻巧、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对学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较快地掌握动作。
2.节奏练习。初学跳绳,主要让孩子体会节奏,掌握“跳”的节奏。我和孩子面对面,手拉手,—起双脚跳,边跳边说“一、二,一、二……”像这样反复多次进行训练,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跳”的节奏。
3.空手模仿。让孩子双臂模仿跳绳的样子,向前旋转摇臂,手腕用力,模仿时要求学生手脚配合跳跃,同时带上节奏口令进行练习。
4.跟跳体会。老师和孩子进行带人跳,边跳边说节奏,进一步熟悉跳绳的节奏,体会双脚离地绳子从脚下滑过时“跳”的感觉。
5.尝试练习。单手拿绳,按节奏模仿跳绳动作,左、右手交替进行,要求绳子落地双脚跳动。熟悉这个动作后,便可双手握住绳的两头,绳垂在身后,由后向前摇绳,双脚随着绳子的摇动跳起,绳从脚下滑过。反复练习,体会跳的过程。
6.循序渐进。刚开始学跳绳,速度可以放慢,然后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在这个过程中,提示学生用脚前掌着地,减缓跳跃对大脑,脊柱和膝关节的振动。
7.排除隐患。因为孩子们的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想象力又非常丰富,一根绳子能玩出很多花样,玩得时候就忘乎所以,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所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随时关注每个孩子,正确引导,特别注意安全教育,在必要的时候还及时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及时发现不安全的隐患。
8.拓展延伸。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合理的运用绳子做游戏,对掌握跳绳技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跳绳。还能在课余活动时间进行练习。
四、学习过程中,做好及时评价与鼓励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尊和自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遵循这一原则:正确的引导给孩子以自尊,适时的鼓励给孩子以自信。
对于一年级小孩子来说学习跳绳也有一定的难度。有的不会摇绳,有的不会按节奏跳,特别是摇跳的配合,动作的协调,教师不仅要有耐心,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当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时,老师一个和蔼的笑容、赞许的眼神去“欣赏”。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挖掘“闪光点”进行表扬,都会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胆小的学生,可以说:“勇敢点,老师相信你能行。”对学起来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说:“再试试,你一定能学会跳绳,不要泄气呀。”对跳得不连贯的学生,可以说:“真不错,你跳得动作越来越标准了。”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练习时的积极性提高了,自觉性加强了,练习的密度也增加了。在教学时既有集体指导练习,又有个别辅导练习;既有老师的示范讲解,又有学生的自主性体验;既有分组PK,又有个人挑战。学生学得认真,练得刻苦。经过努力使之跳绳技能越加成熟,学生获得成功,充满快乐,激发兴趣。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市碑林区西工大附小)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