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etthus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是核心,材料是关键。原方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较多,导致幼儿的探究过程比较零散、冗长。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材料宜作一些调整。
  一、精心设计材料
  原方案中,教师为了让幼儿探究“能否将瓶中气球吹大与瓶中空气压力大小有关”的原理,提供的材料有大瓶和小瓶、没有洞洞的瓶和有洞洞的瓶。探究时,幼儿几次更换材料,教师的示范材料又有所不同,这无形中增加了幼儿观察、判断、思考的负担,对幼儿的思维产生干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原则是少而精,“精”的含义是精心设计,合理呈现,有效支持。从原方案的目标来看,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一个瓶子(瓶子上装好气球)即可。为了便于幼儿操作、探究,活动前教师可以给每个瓶子开好洞,然后把洞洞用医用胶布或彩色即时贴封好。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四次探究活动。第一次,瓶子上的洞洞是封起来的。幼儿猜测瓶里的气球能不能吹大。第二次,幼儿撕掉洞洞上的胶布或即时贴,猜测瓶里的气球能不能吹大。第三次,幼儿重新封好洞洞,再次猜测瓶里的气球能不能吹大,以验证自己的解释。第四次,幼儿再次把洞洞上的胶布撕开并吹气球,以验证自己的解释。这样幼儿可以反复操作材料,反复验证,满足探究愿望,激发探究兴趣,获得相关经验。
  二、运用材料揭示科学原理
  原方案让幼儿借助皮肤或用小碎纸等材料感受从瓶子里挤出来的空气,巧妙地让幼儿“看到…‘觉察到”科学现象,这一设计值得学习。教师还可以结合当时的情境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我们吹的是气球,没有吹碎纸片,碎纸片怎么会动的?是谁让碎纸片动起来的?我们没有吹皮肤,为什么皮肤会有感觉?”教师的提问可让幼儿对自己的操作做深层次的思考,体现探究的目的性。在幼儿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演示课件,小结“气球变大了,把空气从瓶子里挤出去”的道理。
  三、舍弃无关材料
  原方案提供安全钉让幼儿给瓶子戳洞的环节,虽然也为幼儿提供了操作机会,但是这与实现教学目标没有关联,可舍弃,这样就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探究、观察、思考、交流。
其他文献
早晨,硕硕与我打过招呼后,便将一摞药包递到我眼前:“老师。我的药。”……长得壮实、吃饭睡觉都很好的硕硕近段时间一直在吃药,感冒药、止咳药、消炎药一样不少。看硕硕的精神状态及活动情况,一点也不像生病的模样。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常吃药会破坏孩子的免疫力,危害孩子的健康。于是我把我的想法与硕硕妈妈作了沟通,她说是孩子自己说有点感冒了,所以让他吃点药预防预防也好。这话听起来不无道理。让不是医生的我一时
在我们家乡有个风俗习惯,那就是过端午节时大家会拿着煮熟的鸡蛋互相碰撞,谁的鸡蛋没有被撞破,就说明谁的运气好。在端午节后第一天,孩子们纷纷带来鸡蛋和我的鸡蛋碰撞,结果我带的鸡蛋撞破了大多数孩子带的鸡蛋。这时,宜宜提出了一个疑问:“老师,为什么你的鸡蛋能碰碎我们这么多鸡蛋呢?你的鸡蛋里有什么东西吗?”“没有啊!可我有个获胜的法宝,就藏在鸡蛋里。”“是什么法宝?快告诉我们。”孩子们迫不及待了。“你们别着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它与中国大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
有一次,小喆突然跑到我面前,眼里噙着泪水,特别委屈地问我:“老师,我丑吗?”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问我。“阳阳说我丑……”他哽咽着,眼泪不停地流。看着眼前这个黑黑瘦瘦的小男孩,我一时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只是下意识地蹲下身轻轻地擦去小酷的泪水,轻声地安慰他:“老师觉得你一点也不丑,你会做很多事情,是一个能干的小男孩。”  孩子们继续玩着,我却在想,到了大班,“漂亮”是大多数孩子喜欢讨论的话题。女
设计意图:  歌曲《秋天弯弯》从弯弯的果实人手描绘秋天丰收的景象,又以“弯弯的扁担”“弯鸾的手臂”“弯弯的嘴儿”将歌曲推向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出人们对秋天丰收的喜悦之情。该歌曲歌词简单易上口,旋律优美欢快且重复较多,适合大班上学期幼儿学习。不仅能帮助幼儿梳理有关秋天的经验,更能让幼儿体验秋天丰收时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和内心的喜悦。  秋天的果实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将幼儿的这些经验加以梳理,引出一句句歌
我曾经看到一则短文《乌龟与男孩》,它引起了我的共鸣。  小男孩很想和乌龟一起玩耍,但乌龟却把头脚缩进了壳里,任男孩用棍子捅它,敲它的壳,把它掀翻在地上……也不见一点效果。爷爷看见了,便说:“不要用这种方法,来,我教你一个更好的办法。”他让男孩把乌龟带进屋内,放在暖和的壁炉旁,几分钟后乌龟觉得热了,伸出了它的头和脚,主动向男孩爬去。“有时候人也像乌龟一样,”爷爷说,“不要用强硬的手段逼迫他。只要以善
设计意图:  民间童谣《房子里有箱子》充满童趣、富有绕口令色彩。童谣原有八句,因里面的匣子这一物品已经远离幼儿生活,所以我根据需要改编为了六句。童谣语言浅显,通俗易懂,节奏明快,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小班幼儿诵读。童谣中,房子、箱子、盒子、镯子等物品一层层地打开,又一个个地关闭。通过学习童谣,孩子们既可以认识更多带“子”字的物品,又能够理解物品之间的空间关系,还能练习正确发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此,
原方案的目标制定基本上关注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方面,过程也能为目标的达成服务,活动期间幼儿进行了几次操作,教师还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演示。但是,我觉得整个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幼儿的主动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我认为要想提高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着眼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可作如下思考:  一、趣味性  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好奇、好动、好探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在原方案中,教师能将探究作为学习方法贯穿整个活动,但在引导幼儿探究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从目标与内容的关系上看。教学活动的目标应来自幼儿的发展需要,活动内容应为目标服务。而原方案中“猜测、探索在大小不一的瓶子里吹气球”这一环节与目标没有任何联系,可删除。  其次,从幼儿自主探
初看原方案,觉得它目标明晰、层次清楚、环节流畅。但经过细究,我产生了一些疑问:  一问:探究方法是否适宜?即使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吹气球也是一个力气活,对幼儿的肺活量是一个考验。在第一次、第二次吹气球的操作中,幼儿明明是不可能把气球吹大的,但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仍会费很大的力气去尝试。而这样多次无效而费力的尝试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呢?到了后面,他们还有力气再操作吗?这样的方法对于探索空气压力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