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作文思辨能力的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p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者分析了学生议论文写作思辨能力缺乏的现象及原因,并根据新课标及高考作文对发展等级的要求,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议论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关键词: 思辨能力 思辨素材 思辨兴趣 思辨模式
  一、思辨能力的欠缺,是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瓶颈
  “感性思维的泛滥与理性思维的欠缺”,这是福建高考语文命题组长孙绍振教授对高中生作文现状的评价。此话可谓一针见血地点出当前高中生作文的写作瓶颈。
  不言而喻,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议论文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思考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时,不容回避这样的普遍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不能扣紧提供的材料提炼准确而深刻的中心论点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不会设置分论点或者设置的分论点逻辑混乱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学生只会列论据不会分析论据的现象?如果解决了以上的三个问题,学生写出来的议论文就应该在中上水平了。而这三个问题的症结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思辨能力的缺乏。
  思辨能力是什么?简单说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是对事物的分析、推理、判断的思维活动,是对事理的逻辑分析。因为思辨能力水平低下,所以学生对事物的洞察力、判断力、分析力缺乏,价值理性模糊甚至迷失。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除了有学生人生阅历不足的客观因素之外,更多的其实是主观层面的因素。从教师层面看,语文教师不善于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从学生层面看,知识面窄,积累不够丰富扎实,导致孤立、片面、表面地看问题;人云亦云,基本丧失个人思辨智慧,导致文章千人一面;思辨兴趣不浓,思维惰性十足,没有深入思考,导致作文幼稚化。因此,要提高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强化教师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意识,不断探索培养思辨能力的方法。
  二、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高中生正是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阶段,是理性思维能力快速提升与感性思维渐趋平衡的重要时期。显然,培养学生理性观察、分析事物的思辨能力是课标的明确目标之一,也是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力的重要思维品质之一。
  三、思辨能力的层次,是高考作文评价的重要内容
  高考作文对发展等级“深刻”做了三方面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它的实质是强调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这其实是议论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写作教学就应该始终坚持以思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
  四、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一)立足教材,挖掘丰富的思辨素材。
  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首先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否则一切都是徒劳,作文课上只会出现老师自导自演学生却一片死寂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先得激发学生思辨兴趣。思辨兴趣的激发有两个原则:一是思辨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参与;二是解决思辨问题的论据不难找,学生能参与。所以我的作文课,首先是从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入手——话题式“三步”处理教材法。每周作文课,我都从学生学过的课文提出一个话题。第一步,让学生围绕话题,提出一个准确而鲜明的观点;第二步,要求学生紧扣自己提出的观点,从课文找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第三步,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话题的设置主要有三种方式:单课式话题,如“从《烛之武退秦师》任选一个角度谈《成功的因素》”;单元式话题,如“从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烛之武、荆轲、樊於期、秦武阳、刘邦、项羽、樊哙等人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何为英雄》”;多单元式话题,如“从《氓》、《孔雀东南飞》、《声声慢》、《纪念刘和珍》、《祝福》、《雷雨》、《边城》等课文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我心目中的女性之美》。通过这种话题设置,学生很容易从课文中找到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真正吸收了教材的精髓,更实现了思辨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高中课文,特别是文言文有着丰富的素材值得挖掘。
  (二)关注焦点,激发浓厚的思辨兴趣。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时政热点、生活焦点,这里有极为丰富的思辨素材,因为它们时代感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如果挖掘得当,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思辨的积极性,也能彰显当代中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品质。如何使学生敏锐地捕捉、分析时鲜的素材,培养较强的洞察力、分析力?
  1.《新闻周刊》式
  有感于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我每周作文课都会精选一周以来国内外(特别是县内、校内)的热点、焦点,让学生进行概述与点评。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信息量大,思辨素材不单调,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有想说的冲动,容易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现代心理学认为,当人处在积极亢奋的状态下,他的思维就比较活跃,思辨能力也越强。当然它也有不足:因为信息量大,学生的点评容易浅尝辄止,影响思辨的广度和深度。
  2.专题系列式
  这种模式能弥补以上模式的不足,主要做法是把近几周或近年来具有相似性、反差性的热点、焦点集中起来进行点评,通过分析事理提升思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主题集中,有利于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大胆质疑、深入探讨、细致分析、彻底释疑。这种对生活现象的深入反思能让学生更理性地面对自然、社会、人生,使学生的议论文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人云亦云,而是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提升了作文的“质”,体现了议论文“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特性,实现了“人是一支会思考的芦苇”的价值。作者尝试如下专题,效果颇丰。食品安全专题:《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带来的反思》;安全责任专题:《央视大楼、静安区的大火烧痛了我们什么》、《别了,酒驾》;历史文化专题:《谈名人故里“争夺战”》;教育专题:《“药家鑫”是怎样炼成的》、《我的父亲是李刚》、《时代呼唤根叔》、《“星二代”李天一给我们的启示》;网络专题:《顶级网虫王刚之死》、《成也微博,败也微博》、《中学生的手机时代》;慈善专题:《陈光标现象》、《诈捐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最喜欢,课堂“争鸣”最活跃,理性思维碰撞最激烈,学生只要课后重新梳理课堂的思想碎片,就很容易完成质量较高的作文。   (三)归纳总结,掌握多样的思辨方法。
  掌握灵活多变的思辨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思辨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深刻性。思辨方法大抵有现象与本质分析、因果分析、辩证统一分析、常规与逆向分析、横向与纵向分析、偶然与必然分析、正反对比分析、数量与质量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部分与整体分析。这个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理论指导、举例感悟、模仿运用。理论指导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的思辨种类及特点。举例感悟阶段重在引导学生体验不同思辨方法的魅力。模仿运用阶段重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思辨方法进行创作,提升自己的思辨水平。下面从感悟阶段谈因果分析思辨方法的指导:
  1.通过提炼中心论点,让学生理解中心论点与材料的因果联系。
  2.通过设置分论点,让学生能把握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因果联系。
  3.通过分析议论段,让学生能深悟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因果联系。
  以上三方面都以“四部曲”模式展开教学,即出示病例、分析病因、范例分析、小结提升。以“让学生能理解中论点与材料的因果联系”为例加以说明:
  材料:一行人来到异国小岛旅游,见路旁高悬着的吊篮里艳异的花束,很是新奇和喜欢,“不知是真花还是假花,”有人说,“如果是假的就没意思了。”“是啊。”大家也纷纷附和,有两个人准备跳起来摸一摸。“不用,”旅伴中的一位老人说话了,“这是真花。”“为什么?你怎么这么肯定?”大家觉得惊讶。“你们看,它的叶子有的已经干枯,花朵边缘叶有些凋零的痕迹。真的东西都有些瑕疵的。”老人笑眯眯地说。老人淡淡的、但又睿智的话语,使我生出由衷的钦佩之心。读完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
  出示病例:欣赏是一种美;细节决定成败。
  分析病因:学生没有扣准材料提供的信息,甚至完全脱离材料来提出中心论点。因此,病例中的中心论点与材料没有因果关系。
  范例分析:
  小结提升:只有从材料中找准对应的因果,进而才能引发深入思考,提出准确而深刻的中心论点。
  (四)创作实践,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唯一载体,作文语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思辨过程与水平。写作阶段如何使学生的思辨能力训练贯彻始终,落到实处?必须处理好三方面:一是怎么写?二是怎么改?三是怎么评?
  一种模式坚持写。中心论点 分论点 一个议论段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每周一次的作文训练、批改、讲评成为可能。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每次作文都能明确写出一个中心论点,进而设置三到四个分论点,并在任何一个分论点下写一个议论段。只要达到三个标准即可:中心论点准确(力求新颖)、鲜明、简约;分论点设置(并列式或层进式)观点能紧扣中心论点、逻辑合理,简练;议论段能充分运用论据论证分论点,论述思路清晰严谨。很明显,这三个标准,都是以思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为此,我在高一、高二学年训练这个模式,效果显著。高三阶段再重点训练全篇的谋篇布局。也正是因为这种简约的作文模式,使作文讲评课教师能对近五分之一的学生进行全班式讲评、修改。
  三个标准贯始终。传统的作文批改让太多的语文教师身心疲惫,以致两周上一次作文课都难于落实。写作教学陷入了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的恶性怪圈之中。中心论点 分论点 一个议论段模式的批改不仅能有效减轻批改负担,而且操作性更强,针对性更强,有效性更高。实践中,教师始终以上述怎么写的三个标准来评判学生作文,即从中心论点、分论点、议论段三方面改学生的作文,这种批改模式能轻松迅速地发现学生思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种以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只抓其一,不及其余”的批改模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辨意识,提高思辨能力。
  二次创作层次明。讲评修改过程是师生对学生作文反复比较、斟酌、评析、创作的过程,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把作文讲评定位为二次创作的平台,针对学生群体的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根据思辨能力专题训练的重点,对学生习作分下中上三个等级,各精选三篇左右为讲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一起探讨、修改,使低水平的作文能修改成中等水平,中等水平的文章修改成较高水平的层次,使较好的作文修改趋于完美。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思辨能力有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总之,思辨能力的培养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核心所在,如果教师把思辨素材的挖掘、思辨兴趣的激发、思辨方法的归纳、思辨模式的运用作为突破口的教学策略落实到位,学生的思辨能力就会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玉梅.思辨类材料作文题写作方略.新课程(中学版),2009(12).
  [2]王连选.浅谈语文教学思辨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学习(上),2011(02).
  [3]杨立新.培养思辨能力提升写作品质.中学语文,2011(24).
  [4]刘碧芳.关于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的思考.中学语文,2012(18).
  [5]张益锋.思辨:展现语文课堂的魅力.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2(09).
其他文献
逻辑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遵循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又称理性认识的思维、抽象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有下列几种常见的途径。  1.认真学好词语,明确表达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的内涵是客观存在的。词或词组是表达概念的声音和符号。学生学习词语的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
摘要: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教给识字方法,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教学 识字方法 激发兴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
摘要: 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老师的“忠实听众”,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老师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为了改变这种教学模式,还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小学中年级一定要突出朗读训练,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训练 训练方法  《语文教学大纲》明强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
摘要: 文言文的特点决定了高中古文教学会遇到一些实际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结合人教版教材的特点,采用古文与写作结合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教材和内容,从古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两方面分别举例说明,并阅述了这一做法的意义。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古文教学 写作化  古文学习一直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古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通过学习古文,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直接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经典,让学生了解
本文论述了智能化住宅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住宅体为高端地产项目的新亮点和利润增长点,逐渐获得大众的认同。通过智能系统的帮助,人们能从繁琐的住宅日常生活管理中解放出来,
沙泉——融资租赁从业经历26年。曾在金融租赁公司和行业协会工作,现任《现代租赁网》CEO,北京易利升租赁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首席策划师。2003年参与北京市租赁协会举办的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