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学生作文“谈文色变”,无话可说。为了让学生摆脱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写作困境,而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在作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其写作习惯,力求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积极引导,丰富素材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不能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经验贫乏,知识面狭窄,缺乏写作素材,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件事。因此,作文时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有话可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目的、锲而不舍地引导学生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不仅要多读,还要勤积累,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积累的途径很多,如,勤阅读,勤摘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细致观察,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指导学生在一个时期围绕一个主题或一个训练科目,进行记叙、说明、抒情的实际应用的系列训练。例如,中高年级可以在教师节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让每一个学生拟订一个活动计划,赞颂一位熟悉的好老师,自写或抄录赞美教师的诗歌、散文,最后,让学生将这些内容编成一张报纸。时间一久,以后碰上写老师的作文,源头活水就会从笔端不断滚滚流出。
二、打破思维定势,促进立意创新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势)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许多新颖的作文立意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指导学生选择创新的独特视角立意就要提倡学生无拘无束大胆想象。教师一般不应对他们的创意多加批评,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创造。这类想象创作训练要注意学生的合作创造和表演,先将创造性思维演绎为学生的创造性故事表演,既巩固和强化了创造性思维,也为思维成果转化为流畅的语言表达作准备,还为其他学生提供观察对象。这类作文训练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思维,锻炼创造能力,形成创新人格,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三、借鉴名作,尝试新颖构思
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写作源泉,应组织开展多种课外阅读活动。但要处理好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学生不可能事事实践,通过阅读,掌握大量的间接实践材料是主要途径。读写结合,读是前提,是写的源泉之一。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作摘抄,写笔记、写周记,搜集积累名言、警句、对联、歌词、谚语、歇后语、成语故事等;摘选诗词佳句、文章妙语;赏读名作,摘录简介,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无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习名家的写作技巧,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比如开头,或简洁精悍,切入文题;或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或抒情开篇,真情感人。又如结尾,扣题含蓄,耐人寻味。
四、体验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作文做到“有具體内容”“不说空话”“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语文教师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并通过课内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出示命题之后,指导学生围绕命题提取和组织平时所积累的丰富材料,使之为写作服务,达到 “有具体内容”,写得“有真情真感”。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教会学生提取、组织材料,而且要指导学生将提取的材料合理组织、加工,做到把抽象的材料写具体;把简单的材料写得丰富隽永;把残缺的材料写完整;把一般的材料写得有典型意义;把看似“无情”的材料加以挖掘写出真情实感;把无序的材料组织成有序。经过这样系统的训练,学生写作时就能左右逢源,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以听说为先,和写作相辅相成,注意训练的交际性、情趣性、实用性。高年级可以上“即兴演讲” “异想天开”课,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可以在高年级进行简单的辩论赛,训练想象,激励创造,锻炼口才。除了抓好教材规定的应用文教学,还要让应用文真正进入学生实际的交际活动中,如让学生给玩具、小发明小制作、烹调菜肴等做广告、制作说明,让学生写请假条、借条,捡到或丢了东西写启事,亲友生日制作贺卡,在三八节、母亲节,给亲人写感谢信等。
(作者单位:江西省峡江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一、积极引导,丰富素材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不能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经验贫乏,知识面狭窄,缺乏写作素材,写来写去总是那么几件事。因此,作文时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有话可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目的、锲而不舍地引导学生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语言是丰富多彩的,不仅要多读,还要勤积累,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积累的途径很多,如,勤阅读,勤摘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细致观察,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指导学生在一个时期围绕一个主题或一个训练科目,进行记叙、说明、抒情的实际应用的系列训练。例如,中高年级可以在教师节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让每一个学生拟订一个活动计划,赞颂一位熟悉的好老师,自写或抄录赞美教师的诗歌、散文,最后,让学生将这些内容编成一张报纸。时间一久,以后碰上写老师的作文,源头活水就会从笔端不断滚滚流出。
二、打破思维定势,促进立意创新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势)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许多新颖的作文立意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指导学生选择创新的独特视角立意就要提倡学生无拘无束大胆想象。教师一般不应对他们的创意多加批评,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创造。这类想象创作训练要注意学生的合作创造和表演,先将创造性思维演绎为学生的创造性故事表演,既巩固和强化了创造性思维,也为思维成果转化为流畅的语言表达作准备,还为其他学生提供观察对象。这类作文训练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思维,锻炼创造能力,形成创新人格,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三、借鉴名作,尝试新颖构思
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开拓写作源泉,应组织开展多种课外阅读活动。但要处理好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学生不可能事事实践,通过阅读,掌握大量的间接实践材料是主要途径。读写结合,读是前提,是写的源泉之一。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作摘抄,写笔记、写周记,搜集积累名言、警句、对联、歌词、谚语、歇后语、成语故事等;摘选诗词佳句、文章妙语;赏读名作,摘录简介,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无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习名家的写作技巧,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比如开头,或简洁精悍,切入文题;或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或抒情开篇,真情感人。又如结尾,扣题含蓄,耐人寻味。
四、体验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作文做到“有具體内容”“不说空话”“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语文教师首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并通过课内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出示命题之后,指导学生围绕命题提取和组织平时所积累的丰富材料,使之为写作服务,达到 “有具体内容”,写得“有真情真感”。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教会学生提取、组织材料,而且要指导学生将提取的材料合理组织、加工,做到把抽象的材料写具体;把简单的材料写得丰富隽永;把残缺的材料写完整;把一般的材料写得有典型意义;把看似“无情”的材料加以挖掘写出真情实感;把无序的材料组织成有序。经过这样系统的训练,学生写作时就能左右逢源,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抓住儿童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以听说为先,和写作相辅相成,注意训练的交际性、情趣性、实用性。高年级可以上“即兴演讲” “异想天开”课,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可以在高年级进行简单的辩论赛,训练想象,激励创造,锻炼口才。除了抓好教材规定的应用文教学,还要让应用文真正进入学生实际的交际活动中,如让学生给玩具、小发明小制作、烹调菜肴等做广告、制作说明,让学生写请假条、借条,捡到或丢了东西写启事,亲友生日制作贺卡,在三八节、母亲节,给亲人写感谢信等。
(作者单位:江西省峡江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