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增进互动,转变单一性的评价主体。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评价主体的个性化。挖掘潜能,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增进互动,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 因材施教,注重评价主体的个性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是为了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将学生看成一个承载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只允许沿着教师要求的方向走、按照固有的模式说,思维受到限制,学生很难有表达自身想法的机会,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的学生就会出现听不懂、不想听的情况出现。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真正做到学有价值的数学。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的时候,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提问,我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怎么列式?求9 4怎么计算呢?同桌间讨论、交流。有学生回答说: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来计算:9、10、11、12、13一共有13个苹果。我先对学生的想法表示肯定并进一步提出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计算吗?有学生提出:可以把9凑成10,9要和1能凑成10,所以要先把4分出去1,剩下3,9 1=10,10 3=13。在学生提出两种方法后,我只对两种方法进行小结评价,而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凑十法或是两种方法都能掌握,将最终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并能理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设计关注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达成教学目标,老师在评价过程对学生提出不用的方法进行肯定和表扬。这样,学生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 挖掘潜能,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挖掘学生潜能最好的方法。
  1. 学业测验评价法
  学业测验评价法即教师将教学的内容整合为一份书面的练习题,练习的内容包含基础性的、提高性的和拓展性的等。让学生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统一收卷,密封装订,教师以统一的标准进行批阅,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分。这样的评价方式以期末的最终测验为评价机制,检查学生这一学期总体掌握的情况,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表示肯定和表扬,对学得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让成绩比较落后的同学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知,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要多多努力。
  2. 作业评价法
  作业评价法即对每天的课堂作业(口头和书面)进行分析并评价。评价的方式分为两种:一是检查学生有无按时完成;二是在学生已经完成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情况。首先,对学生能够及时完成表示肯定。其次,要求学生要做到又对又快。对能做到如上两点的同学评价等第为“优”,如能再将字写工整加一颗“☆”,保持书面整洁再加一颗“☆”。每周、每月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推选出班级内的“作业小能手”和“作业学习模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课堂表现评价法
  课堂表现评价法就是检查学生在每一堂课中的课堂常规情况。评价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是有没有认真听讲;二是在不在积极发言。认真听讲的表现有:不做小动作,不和其他同学讲话,不开小差等等。对能够做到的同学奖励贴纸1枚,鼓励学生保持听课的好习惯。对积极发言的同学首先表示肯定奖励贴纸1枚,另外,在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上提出相应的要求,能同时做到的同学再奖励贴纸1枚。由贴纸奖励的驱使下,引发学生自己想要参与活动、大胆展示自我的欲望。
  通过合理的评价,不仅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更能让不同的个体认识自我,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 增进互动,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转变传统的评价机制,由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由老师为主的评价主体向由学生、家长、老师为主的评价主体转换,增进各个主体间协调发展。
  1. 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协调发展
  学生自评即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评价自己的课堂表现。评价的方面有是否认真听讲、有无做小动作、是否积极发言等。在学生口述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也有个整体的认知。同学互评是在互动合作的过程中,让小组间相互评价个体在活动的参与情况、表现程度,通常这样的方式,利用个体的差异,促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协调发展。
  2. 家长反馈式的互动评价
  家长反馈式的互动评价即家长在参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情况。在反馈的过程中,介入家长的实时评价,家长可以通过与教师间家校联系,将学生的进步、不足一一告知老师,让教师、家长都能对学生有个实时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3. 整体综合式的教师评价
  整体综合式的教师评价即教师在以上几种评价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鼓励式的评价方法,以达到促进、发展学生进步的目的。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1)品行习惯方面。包括学习态度、课堂纪律、情感交流等方面。(2)学习成绩方面。包括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平时评价即每天课时作业的评价。期末评价即由期末学业测评为基准,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等第评价。对表现好的、学得有进步的学生颁发荣誉奖章;对存在不足的学生,以文字评价“继续努力,加油”等等。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學生敢于、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
  作者简介:
  陆婷婷,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师可从统计学的视角有效使用教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领学生经历数据分析过程,掌握数据分析方法,体验数据的随机性,促进学生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教材;统计;数据分析;数据随机  根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统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是新课标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
摘 要:数学是初中教育学科中最为重要的必修学科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多侧重于数学理论的讲解、解题思路的介绍,课堂性质仍然与“灌输式”课堂相近,长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其逻辑思维、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也将产生消极影响。本文基于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以及案例,就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展开分析,以期为学生逻辑思维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
摘 要:有理数和无理数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在初中都会接触到这些知识的学习,同时无理数和有理数也是中考的一个考点,中学生要了解并认真学习这个知识,为自己的考试加分,因此数学老师要认真地讲解有关有理数和无理数方面的知识点,让学生理解以及学会灵活应用。本文笔者主要从实际的练习题入手,利用学到的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性质去解答难题。  關键词:有理数;无理数;解题
摘 要:小学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我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提出的社会背景下,小学数学如何深化自身的教学资源设计,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根据笔者自身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执教经验,简单的对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作出以下几点探讨,以供参考研究
摘 要:熟练地掌握高中所学知识点,可以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做到知识的更好连接。本文就高中数学中平面几何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更好地利用平面幾何解答数学试题的方法,帮助教师在平面几何方面建立更好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高中数学难点;平面几何应用;实际解题方法
摘 要: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越来越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主要场所。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应该以数学学科知识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将更多的精力放置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上来。本文中,笔者主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方式进行细致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给同行业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是教学难点之一,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不仅影响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影响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使学生在应用题计算中能够形成灵活的解题思路,掌握正确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一、 巧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解题步骤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师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好动好玩的小学生来说,相对其他科目是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的科目。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分析,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并不是强制教学,而是通过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学习兴趣  一、 引言  针对小学生的性格及学习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有的基本教学素质,也是实现教学质量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