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教师必须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从而领悟教程改革的精髓,尽快跟上新课改的步伐。但是,新旧教材的更替,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困惑。本文就针对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新旧课程之间的若干转换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 教学实施 存在问题 教学建议
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具体化,强调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学习的选择性。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数学教材也相应重新进行了编排,一线教师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学实施中困惑也随之产生。
一、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比初中大幅度提高,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忽略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等问题,造成了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存在着部分瑕疵,表现在:
1.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现象。
(1)部分应用知识要求降低。如:乘法公式只有两个即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没有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因式分解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掌握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在新课标下不作要求,造成高中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不会选用适当的解题方法,解题速度较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在初中也为选学内容,有部分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降低了要求,以致高中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出现了解题技巧欠缺的问题。
(2)部分知识删减不科学。课改后教材添加了大量的现代数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研究性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例如,初中教材中没有提出轨迹的概念而高中必修2课本122页例5直接给出求一个点的轨迹方程,学生感到很困惑,无从下手;平行线段成比例定理初中教材中没有,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解决空间的线面平行等问题受到影响;圆的有关性质定理在初中被删减,在高中的解析几何中常会用到;分式方程不作要求,影响学习数列及其有关计算。
2.编排顺序不合理。
与普通高中原有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新课程是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来组织教学,虽然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连接,但也暴露了其弊端。例如没有学不等式就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造成学函数定义域、值域、集合运算等问题时的障碍;必修2直线倾斜角与斜率一节未学习三角函数就直接引入诱导公式tan(180°-x)=-tanx;两直线平行与垂直判定一节也直接引入了tan(90° x)=-1/tanx,这样感到知识很不连贯。
3.教材内容与习题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如必修2习题3.1B组练习6,找直线L倾斜角a与斜率k范围,没有学习三角函数无法结合正切函数图像及其单调性去判断斜率k范围;习题3.2A组练习3,习题4.2练习4均涉及定比分点坐标公式而学生却没有学习过,致使这些题目难度过大。
4.课时严重不足。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启动以后,教师普遍认为存在着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要用9周36课时(每周4课时)完成数学必修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真是难上加难。每个学期要学完两大本书,相当于过去学习一年的内容,课时严重不足,如果勉强按规定时间讲完,肯定不利于学生掌握,形成似懂非懂,“夹生饭”,导致后进生越来越多。
5.很难做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新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大多注重大中城市学生的素质发展,不适合偏远山区学生。由于“8.8”泥石流对舟曲教育的重创,导致我校教育投入明显跟不上事业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教室至今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只能用传统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不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作形象化处理。由于大多学生没有计算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学生不能体会算法的思想,同时在解三角形过程中运算较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注意初高中的衔接。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理念,了解课改的目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教学,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达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及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2.把握教材的“度”,不一步到位。
在教学中,应以课标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指教教材。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做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做适当的改编。此外,还应全面了解必修与选修内容的练习,必修的学习内容是在选修学习中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的,要把握教材的“度”,不应采取一步到位法。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接触,螺旋上升,实行分层教学。
3.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于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然是当前高中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当改造,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规律。这样既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教材在编写编排方面存在的问题。
4.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以便教师能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针对课时不足的问题,增加课时已是没法做到的。因此,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便成为了解决课时问题的首要方式。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将课本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原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将新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完美结合。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就需要政府切实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基层老师的感慨。如何在新课标下运用新的理念,解决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需我们不断努力地摸索出新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只有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和学生共同进步。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 教学实施 存在问题 教学建议
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具体化,强调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学习的选择性。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数学教材也相应重新进行了编排,一线教师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年多的新教材的教学实施中困惑也随之产生。
一、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比初中大幅度提高,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忽略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等问题,造成了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存在着部分瑕疵,表现在:
1.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存在脱节现象。
(1)部分应用知识要求降低。如:乘法公式只有两个即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没有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因式分解要求降低,初中只要求掌握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在新课标下不作要求,造成高中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不会选用适当的解题方法,解题速度较慢。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在初中也为选学内容,有部分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降低了要求,以致高中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出现了解题技巧欠缺的问题。
(2)部分知识删减不科学。课改后教材添加了大量的现代数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研究性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例如,初中教材中没有提出轨迹的概念而高中必修2课本122页例5直接给出求一个点的轨迹方程,学生感到很困惑,无从下手;平行线段成比例定理初中教材中没有,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解决空间的线面平行等问题受到影响;圆的有关性质定理在初中被删减,在高中的解析几何中常会用到;分式方程不作要求,影响学习数列及其有关计算。
2.编排顺序不合理。
与普通高中原有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新课程是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来组织教学,虽然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连接,但也暴露了其弊端。例如没有学不等式就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造成学函数定义域、值域、集合运算等问题时的障碍;必修2直线倾斜角与斜率一节未学习三角函数就直接引入诱导公式tan(180°-x)=-tanx;两直线平行与垂直判定一节也直接引入了tan(90° x)=-1/tanx,这样感到知识很不连贯。
3.教材内容与习题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如必修2习题3.1B组练习6,找直线L倾斜角a与斜率k范围,没有学习三角函数无法结合正切函数图像及其单调性去判断斜率k范围;习题3.2A组练习3,习题4.2练习4均涉及定比分点坐标公式而学生却没有学习过,致使这些题目难度过大。
4.课时严重不足。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启动以后,教师普遍认为存在着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要用9周36课时(每周4课时)完成数学必修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真是难上加难。每个学期要学完两大本书,相当于过去学习一年的内容,课时严重不足,如果勉强按规定时间讲完,肯定不利于学生掌握,形成似懂非懂,“夹生饭”,导致后进生越来越多。
5.很难做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新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大多注重大中城市学生的素质发展,不适合偏远山区学生。由于“8.8”泥石流对舟曲教育的重创,导致我校教育投入明显跟不上事业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教室至今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只能用传统教学手段实施教学,不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作形象化处理。由于大多学生没有计算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学生不能体会算法的思想,同时在解三角形过程中运算较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注意初高中的衔接。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理念,了解课改的目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教学,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达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及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2.把握教材的“度”,不一步到位。
在教学中,应以课标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指教教材。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做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做适当的改编。此外,还应全面了解必修与选修内容的练习,必修的学习内容是在选修学习中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的,要把握教材的“度”,不应采取一步到位法。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接触,螺旋上升,实行分层教学。
3.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于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然是当前高中数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当改造,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规律。这样既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教材在编写编排方面存在的问题。
4.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以便教师能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针对课时不足的问题,增加课时已是没法做到的。因此,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便成为了解决课时问题的首要方式。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将课本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原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将新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完美结合。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就需要政府切实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基层老师的感慨。如何在新课标下运用新的理念,解决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需我们不断努力地摸索出新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只有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和学生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