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教学中发现音乐和节奏性动作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对音乐各方面的意识和知觉首先是通过动作加以表现的。对《儿童的自发才能的歌唱的研究》也指出,歌曲往往产生于节奏运动之中,而且,孩子在被教唱歌曲时,首先注意的是节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笔者把节奏训练放在首要位置,根据小学生好动、喜听、爱玩的特点,在节奏训练中把视、听、唱、触等多种感官,用“感知——运动”的方法使之具体化、自我化、游戏化,在游戏中感知节奏、再现节奏。
一、学生节奏能力的培养
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天生的节奏感,或者说节奏的本能。学生节奏学习主要是拍子、重音、节拍、时值和节奏型的学习。这些概念的教学主要通过动作、倾听音乐和表演活动进行。听觉感受是音乐节奏学习的基础,也是理解音乐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通过实践,分四个步骤來完成这些节奏学习:①有节奏地说;②说和做;③轻声说和做;④想和做。
(一)有节奏地说
在教学中,我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开始安排有节奏的语言朗诵练习。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本身已含有生动、丰富而微妙的节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不仅容易,而且富有生命力。
1.用介绍自己的姓名来练习节奏。单名的节奏常为2/4 x x,双名的节奏常为x x x;这种节奏练习学生很容易做到准确掌握。
2.老师拍节奏,学生模仿。
为了使节奏练习不断深化,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套节奏图片,图片上标有节奏,让学生看着图片说相应的词,这样念几遍,注意节奏,再听老师念,注意强弱变化,接着让学生轻声念,同时有节奏地拍手,最后让学生在脑子里默想这些词,但双手仍有节奏地拍。等学生熟练掌握后,可以找出两张节奏不同的卡片,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节奏图片念出词语,两组同时边拍边念,就出现了二声部的效果。还可以逐渐提高或降低声音,加快或减慢速度。通过游戏,初步感知音乐中的渐强、渐弱、渐快、渐慢等节奏手段。
(二)說和做——姿体动作节奏游戏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节奏乐器,我们可以用它“奏”出许多好听的节奏乐,如拍手、拍腿、跺脚、奔跑、点头等。
1.拍手。拍手常常是一个孩子们最经常重复的动作,因为它能够满足孩子们很多方面的兴趣。小学生生性好动,情绪外露,喜欢用动作来表现他们内心的喜悦,因此,拍手这一比较容易控制的简单动作就成为他们情不自禁时最常见的一个动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拍手这一节奏游戏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①为歌曲拍节奏。在学唱歌曲时,让学生为歌曲中的象声词拍节奏,或者为歌曲按节拍拍手;②节奏模仿。老师拍一节奏,让学生重复拍出,这是一个纯节奏训练。在开始练习时,用学生最经常接触到的比较熟悉的节奏型作为入门手段。实践证明,这样的练习是行之有效的。它既便于学生模仿,又能帮助学生了解节奏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位置和意义。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从模仿动物叫声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入手进行节奏模仿。如:
公鸡叫:
x x | x —||
喔 喔 喔
母鸡叫:
x xx | x x x ||
咯 咯嗒 咯 咯嗒
2.行走。人的身体天生具有节奏的基本属性——时间感,即:①心脏跳动是以一定规律传导清晰的时间概念,是无意识的活动;②呼吸产生了时间的规则划分,是一种典型的律动;③常规的走是把时间划分为均等的部分,是一种完美的典型的律动。上述人体的本能节奏分别是:心脏跳动——无意识,呼吸——无意识但可受意识支配,行走——有意识。其中,行走是唯一完全受意识支配的节奏运动,也是儿童身体活动中的典型活动。因此,行走是儿童学习节奏的自然起点。
为了让学生感受x 的时值,在教学中让学生跟着教师击拍的速度,用手当脚在大腿上走路,教师的速度有时是中速地走,有时快一点或慢一点,有时停止,然后再开始走,让学生跟随。学生熟悉以上活动之后,让学生听鼓声活动。当学生尝试了非移动位置的活动, 开始进行移动位置的活动时,教师先让学生走路,随即击出符合学生走路速度的鼓点。等学生熟悉以后,再反过来让学生跟随教师的鼓点运动。如:
x — |
左腿迈出一大步
x —|
右腿迈出一大步
在初步获得音值感后,对较长的音值还可以用手臂、头的晃动来表示。当学生做了很多从非移动位置到移动位置的活动,再逐步引导学生从身体运动开始识谱。
(三)想和做
当学生能熟练掌握一些基本节奏型后,让学生进行想和做,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
1.按乐曲乐句顺序排列节奏型。教师将学生熟悉的歌曲的节奏型以一个乐句为单位写在卡片上,听歌时,让学生将卡片的顺序按歌曲的乐句顺序排列。
2.听鼓声传球。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膝盖相接,听着教师的鼓声传球,鼓声快时,球传得快;鼓声慢时,球传得慢;鼓声停止,传球也停止;教师连击两声鼓时,反方向传球。教师在击鼓时使用x、xx、x—三种时值。学生在中速传球时没什么困难,变换到很快的速度时,他们发现自己的速度跟不上鼓声的节奏,他们七嘴八舌地吵嚷者,教师不必着急,启发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很快发现只要把圈子缩小点,球就可以传得快。鼓声很慢时,要使球落在手中跟鼓的节拍吻合(不可以快速传递加上停顿),该如何传球?学生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发现,球要举得高,慢放(在空中运动画弧线)才能吻合鼓的拍点。在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按“前进三次后退一次”的顺序连续传递。通过活动,学生充分感受了x、xx、x—三种音符的时值,也体验到了音乐的流动性、连续性。
一、学生节奏能力的培养
绝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天生的节奏感,或者说节奏的本能。学生节奏学习主要是拍子、重音、节拍、时值和节奏型的学习。这些概念的教学主要通过动作、倾听音乐和表演活动进行。听觉感受是音乐节奏学习的基础,也是理解音乐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通过实践,分四个步骤來完成这些节奏学习:①有节奏地说;②说和做;③轻声说和做;④想和做。
(一)有节奏地说
在教学中,我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开始安排有节奏的语言朗诵练习。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本身已含有生动、丰富而微妙的节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不仅容易,而且富有生命力。
1.用介绍自己的姓名来练习节奏。单名的节奏常为2/4 x x,双名的节奏常为x x x;这种节奏练习学生很容易做到准确掌握。
2.老师拍节奏,学生模仿。
为了使节奏练习不断深化,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套节奏图片,图片上标有节奏,让学生看着图片说相应的词,这样念几遍,注意节奏,再听老师念,注意强弱变化,接着让学生轻声念,同时有节奏地拍手,最后让学生在脑子里默想这些词,但双手仍有节奏地拍。等学生熟练掌握后,可以找出两张节奏不同的卡片,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节奏图片念出词语,两组同时边拍边念,就出现了二声部的效果。还可以逐渐提高或降低声音,加快或减慢速度。通过游戏,初步感知音乐中的渐强、渐弱、渐快、渐慢等节奏手段。
(二)說和做——姿体动作节奏游戏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节奏乐器,我们可以用它“奏”出许多好听的节奏乐,如拍手、拍腿、跺脚、奔跑、点头等。
1.拍手。拍手常常是一个孩子们最经常重复的动作,因为它能够满足孩子们很多方面的兴趣。小学生生性好动,情绪外露,喜欢用动作来表现他们内心的喜悦,因此,拍手这一比较容易控制的简单动作就成为他们情不自禁时最常见的一个动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拍手这一节奏游戏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①为歌曲拍节奏。在学唱歌曲时,让学生为歌曲中的象声词拍节奏,或者为歌曲按节拍拍手;②节奏模仿。老师拍一节奏,让学生重复拍出,这是一个纯节奏训练。在开始练习时,用学生最经常接触到的比较熟悉的节奏型作为入门手段。实践证明,这样的练习是行之有效的。它既便于学生模仿,又能帮助学生了解节奏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位置和意义。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从模仿动物叫声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入手进行节奏模仿。如:
公鸡叫:
x x | x —||
喔 喔 喔
母鸡叫:
x xx | x x x ||
咯 咯嗒 咯 咯嗒
2.行走。人的身体天生具有节奏的基本属性——时间感,即:①心脏跳动是以一定规律传导清晰的时间概念,是无意识的活动;②呼吸产生了时间的规则划分,是一种典型的律动;③常规的走是把时间划分为均等的部分,是一种完美的典型的律动。上述人体的本能节奏分别是:心脏跳动——无意识,呼吸——无意识但可受意识支配,行走——有意识。其中,行走是唯一完全受意识支配的节奏运动,也是儿童身体活动中的典型活动。因此,行走是儿童学习节奏的自然起点。
为了让学生感受x 的时值,在教学中让学生跟着教师击拍的速度,用手当脚在大腿上走路,教师的速度有时是中速地走,有时快一点或慢一点,有时停止,然后再开始走,让学生跟随。学生熟悉以上活动之后,让学生听鼓声活动。当学生尝试了非移动位置的活动, 开始进行移动位置的活动时,教师先让学生走路,随即击出符合学生走路速度的鼓点。等学生熟悉以后,再反过来让学生跟随教师的鼓点运动。如:
x — |
左腿迈出一大步
x —|
右腿迈出一大步
在初步获得音值感后,对较长的音值还可以用手臂、头的晃动来表示。当学生做了很多从非移动位置到移动位置的活动,再逐步引导学生从身体运动开始识谱。
(三)想和做
当学生能熟练掌握一些基本节奏型后,让学生进行想和做,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
1.按乐曲乐句顺序排列节奏型。教师将学生熟悉的歌曲的节奏型以一个乐句为单位写在卡片上,听歌时,让学生将卡片的顺序按歌曲的乐句顺序排列。
2.听鼓声传球。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膝盖相接,听着教师的鼓声传球,鼓声快时,球传得快;鼓声慢时,球传得慢;鼓声停止,传球也停止;教师连击两声鼓时,反方向传球。教师在击鼓时使用x、xx、x—三种时值。学生在中速传球时没什么困难,变换到很快的速度时,他们发现自己的速度跟不上鼓声的节奏,他们七嘴八舌地吵嚷者,教师不必着急,启发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很快发现只要把圈子缩小点,球就可以传得快。鼓声很慢时,要使球落在手中跟鼓的节拍吻合(不可以快速传递加上停顿),该如何传球?学生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发现,球要举得高,慢放(在空中运动画弧线)才能吻合鼓的拍点。在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按“前进三次后退一次”的顺序连续传递。通过活动,学生充分感受了x、xx、x—三种音符的时值,也体验到了音乐的流动性、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