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浅论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53602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学生自觉地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激发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精设导语,激发兴趣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注重每节课的导入。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是的,好的导入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着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
  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能不能被吸引,兴趣能不能被调动,与教师上课的导入和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教师运用自如的“教”,学生得心应手的“学”,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效果。要做到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必须做到:课前认真了解学生,使所传授的知识符合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理解、吸收和消化的实际水平;课堂上要仔细观察学生,善于敏感地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通过捕捉学生瞬间的语言、表情、姿势等方面及时地调控;课后要热情地关心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情境之中。
  如在讲授《金岳霖先生》一课时,我讲了金岳霖先生“忘我”的故事:“金岳霖先生常常专注于学问,有时弄的连自己的姓名也忘记的地步。据冰心讲,有一次金岳霖告诉她一件事,说一次出门访友,到人家门口按了门铃,朋友家女仆出来开门,问金岳霖‘贵姓’,他却怎么也想不出来,没有办法,他对女仆说,你等一下,我去问问我的司机,惊得那位女仆半天说不出话来。告诉冰心这件事时,金岳霖还幽默地说,我这个人真是老了,我的记性坏到了‘忘我’的地步!”听完这则小故事,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明白了金岳霖先生是多么专注于学问,那么读了《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就更能了解金岳霖先生,更想学习这一课了。
  不妨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故事之中增添浓厚的兴趣,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学生都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进行来回多向交往。
  笔者在教《愚公移山》时,与学生一起来为愚公想想,他的做法好不好,放在现代应怎么办?同学们多说不好,并为他想了许多办法,我也想了一些。但最后总结这是不可能的,引入主题:我们应该学习愚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随后我又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由于我适时的激励和启发,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我又提出愚公移山是否可取?有的说愚公搬家不就可以了吗?更有想象力的同学说愚公不用移山,他可以利用大山的优势发展旅游业,造福子孙后代。同学们争论激烈,使课堂充满活力。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扬州慢》这首词时,笔者让学生设想怎样拍摄一部音乐电视,学生们随着自己的设想逐步走进姜夔“淮左名都,荠麦青青”的世界,学生们不同的设想激发了不同角度的问题,引发了不同鉴赏点的产生。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幽默,培养兴趣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是完美的课堂不可或缺的元素,正是这适时、适度的小幽默,让学生和老师达成和谐共识,达到“爱教乐学”的完美境界。高中语文教师要调动幽默因素、借助多种手段,把喜剧因素融进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在平时不妨做个有心人,积累相关的知识,最重要的便是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样灵活地掌握好幽默语言艺术的运用。
  四、精设问题,培养兴趣
  教师要在教学策略与手段上下功夫,必须在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恰到好处的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引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如笔者在讲解《我与地坛》时,当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或一句诗或一首歌表达你的理解?你能不能写一些你的亲身感受?”在提出问题后,老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结果答案十分精彩。从一句话的角度:有的概括为儿行千里母担忧,有的概括可怜天下父母心;从一首诗的角度:有的概括为《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从一首歌的角度:有的想到了《烛光里的妈妈》,有的想到了《母亲》……这堂课由于问题设置得好,特别生动,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能不喜欢吗?
  五、注重“杂音”,激发兴趣
  许多老师最怕上课突然出现与课堂不协调的声音即“杂音”,也是许多教师最讨厌出现的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意外出现时,有的老师装聋作哑,这就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老师严词斥责,这又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有的老师敷衍搪塞,这又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怎么办?不如了解“杂音”背后的真相,继而因势利导,把学生的“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继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笔者在教学《赤壁赋》时,当学生听完令人忧伤乐曲《赤壁赋》时,就询问同学们的感受,一位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意料,她没有感受到伤感或失意,而是觉得“很浪漫”,引得轰然大笑。于是,我因势利导,索性让学生们倾述了对浪漫一词的理解,又让学生们找到课文中能让人产生美妙感觉的句子以及他们脑海里与浪漫搭得上边的景致,慢慢地学生理解了在被贬黄州如此落魄的情况下,一个人还有如此闲情去吟咏风月,他必是一个浪漫之人。于是一个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观点脱颖而出:原来浪漫不只是风花雪月,浪漫还可以是一种性情,一种风骨,一种灵魂的诗意栖居,一种洒脱的生活方式……捕捉课堂上的一些“杂音”,采取恰当的措施,能收获意外的惊喜。
  总之,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定要要注重课堂教学,在课堂中注重引导学生。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便会进而产生动机。学生在动机的激发下,便会自动地产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把语文学习变为潜意识的活动,不但学生学得轻松,而且教师也教得轻松。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梦溪中学。
其他文献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能够让学习活动事半功倍。因此,在分秒必争的高中阶段,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让良好学习习惯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笔者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意义  学习习惯是一个人在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社会各方面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当今社会不仅要求学生能获得更优秀的学习成绩,还要求学生能有着高效的学习。面临着这种现状,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就成为了教学上的一个挑战。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以及目标,同时要有显著的教学效果。而教师如何去打造高效课堂是一个值得重点探究的问题。接下来,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去打造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  一、关于目前的
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一味依赖课本,束缚在教材中;钟情于自导自演,陶醉于自娱自乐,这有悖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就应该贯彻新课标理念,运用现代教学新方式,激发语文课堂新活力,为学生插上翅膀,自由飞翔。  从教材中汲取精华。语文教材容量丰富,特色明显,融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篇篇是精品,课课是精华。教学中必须立足于教材,充分运用课本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是从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这篇文章删改摘编而来的。据此论述类文本,命制了三道试题,非常可惜的是,这三道试题都值得商榷。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除了主要人物蔺相如廉颇之外,其实缪贤、赵王、秦王这三个人的形象也非常有特色,值得我们去分析探究。  先说缪贤。他的身份是赵宦者令,主要事件是荐贤,推荐蔺相如“报秦”,光推荐这一项就堪称伯乐,关键是他为了推荐蔺相如,曝出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他竟曾有过叛逃离国的念头。你想想,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把一个天大的隐秘袒露出来,想必也是醉了。没有相当的勇气,没有为国担当的责任,谁愿自曝己丑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手段,语文学科又是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自然也就责无旁贷语文教学的肩上。学生在创新方面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提倡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得知识,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换一种教学方法
恩格斯把人类的思维活动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让思维的花朵在语文课堂上争奇斗艳,无疑是语文教改的重要课题和努力方向。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应注意知识归纳和延伸,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主体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训练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在场的地方”,要使课堂走向“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好境界,离不开师生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思维,如何冲破教师的经验束缚生成课堂从而获得新的节点,这需要我们思考并努力追寻。“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是让学生首先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画出自己的起跑线,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生成问题从而生成课堂”;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既是教师洞察学情的重要渠道,也是研究学生和
纵观最近两年的全国语文高考作文,“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已然成为高考作文考查中的主流。这类作文命题只提供参考材料,对于学生的写作题目、写作方向和写作角度则完全不做出限定。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近年来这些新材料作文的范围无疑更加广泛,角度更为多样,对于学生的束缚也更小。新材料作文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反映自身视角与感受的机会,要求学生以自身的思考体会为行文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求更上了一个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教师呕心沥血不仅对学生无益,反而有害,可事实如此。高考闻名全国的几所中学无论创立怎样的教学风格,都殊途同归于解放教师,进而解放学生。听说有一所圣陶学校,居然只要极少教师却取得令人瞩目的高考成绩。在所有高考学科中,语文浪费最严重,浪费课堂,浪费资源,师生都陷落于瞎忙却浑然不觉。饱受人们垢病的语文教学问题到底在哪里?  一、教师讲的无用  知识以文本方式呈现,不像别的学科知识直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