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是近几年来住宅工程中主要的质量通病之一,在住宅质量投诉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施工企业、开发商乃至设计单位均感到颇为棘手,而住户则更不满意。针对这些各单位均感到颇为棘手的质量固疾,许多单位都在分析、研究其发生的原因与预防的对策。本人对现浇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认为,要治理现浇楼板裂缝,必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 浇楼板裂缝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发生,它综合归积了设计、施工、材料等诸多因素。要治理现浇楼板裂缝这个通病,应首先对裂缝的产生进行原因剖析。
一、楼板裂缝的种类和形式
楼板裂缝的种类主要有温差裂缝、收缩裂缝、构造裂缝及结构裂缝。楼板裂缝的形式主要有45º斜裂缝、纵横向裂缝、长裂缝、不规则裂缝等。
二、楼板裂缝出现的时间
楼板裂缝的出现可分早期裂缝、中期裂缝和后期裂缝。早期裂缝一般在混凝土浇捣后一个月内就可能已经发生,主要是因混凝土收缩而引发;中期裂缝基本上是在混凝土浇捣后半年后发生,主要是构造因素造成混凝土楼板裂缝;后期裂缝一般是出现在混凝土工程完工1-2年后出现,其主要引发的原因是温度差异和结构性问题。
三、楼板裂缝的产生因素
(一)设计因素
1、建筑设计方面。当住宅工程平面长度超长,一般大于60M的建筑物,由于受材料收缩及温度变化引起形变,造成了连同墙体在内的现浇楼板发生横向裂缝;平面布置变化较大,在其长宽度尺寸变化较大处,因楼板整体刚度差异也较大,就会产生不同的形变,结果在楼板长宽尺寸汇交的局部相对薄弱处产生裂缝;屋面、外墙保温隔热措施不当。建筑物在风吹雨淋日晒的自然环境中,强烈的自然温差使建筑物始终处于热胀冷缩的状态中,而建筑物的屋面、墙面保温隔热措施未到位,更容易出现楼板转角(尤其是顶层)处45º斜裂缝。
2、结构设计方面。结构设计中仅考虑满足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刚度,而对混凝土收缩和温差变化产生的应力考虑不足,致使楼板局部开裂;设计专业间的不协调,如水电设计部分管线预埋在现浇混凝土楼板中,甚至在局部节点处还有管子重叠现象,且又不同结构设计协商,而结构设计也无法顾及到水电管线在现浇混凝土中的预埋走向,没有对水电管线预埋处作结构加强处理,这在设计时就埋下了楼板局部开裂的隐患。当楼板整体受力时,这个隐患部位因受力性能差而出现楼板开裂;建筑物大开间设计时,对现浇混凝土楼板厚度、钢筋的品种、规格、间距、构造等没有深入研讨,也是楼板裂缝的一个因素。
(二)材料因素
1、目前建筑工程大量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且较多地采用泵送施工法。泵送混凝土的最大特性是:①粗骨料较小;②砂率要比常规增加5-6%;③坍落度均在100mm以上,有的甚至达160mm;④掺合料使用量大(多层建筑C25等级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掺合量是水泥用量的20%左右);⑤掺加部分外加剂(早强剂、减水剂、缓凝剂、防冻剂等),改变了混凝土的固有特性。
2、现场搅拌混凝土,往往出现不按施工配合比计量投料,砂石含泥量大,采用细砂,或石子含粉质高,用水量大,搅拌不均匀,使用质量不稳定的水泥等。上述情况均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收缩裂缝可能性,给现浇楼板出现裂缝留下了隐患。
(三)施工因素
施工单位不按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主要有楼板支撑刚度不够,在施工过程中(或完工后),模板局部形变,使硬化过程中的楼板(包括其他构件)产生裂缝;混凝土浇筑方向错误,任意留置施工缝,且对施工缝的处理又不符合要求,使施工缝演变成楼板裂缝;混凝土浇筑质量差,出现混凝土蜂窝、孔洞、夹渣等缺陷,使缺陷部位演变成裂缝;混凝土浇筑后,未及时进行养护,使混凝土出现干燥收缩裂缝并影响混凝土强度;在混凝土尚未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任意在楼面上进行施工作业,破坏了混凝土的强度,留下质量隐患;过早拆除承重模板,使尚未达到拆模强度的混凝土发生形变;施工过程中未对楼板钢筋进行保护,任意践踏损坏钢筋,使钢筋改变了受力性质(上皮钢筋下压,变成板中,甚至板底钢筋),引发了楼板裂缝;施工中在局部楼板面上超载堆放物品,或进行有较大冲击的工艺施工,破坏了楼板结构,产生了楼板裂缝。
四、楼板裂缝的预防和控制
楼板裂缝的预防与控制,必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走设计研究先行,材料认真把关,施工严格控制的路子。
(一)设计研究先行。建筑工程设计(研究)单位,从建筑工程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分析研究着手,针对其发生的原因,在图纸设计时就应采取相应措施,从源头上解决楼板裂缝问题。在这一方面,上海市建筑同行研究较细,措施较多。例如,楼板厚度控制在楼板跨度的1/30以内,且不宜小于12cm;建议用热轧带肋钢筋代替光圆钢筋;在预埋塑料电线管的上部增设钢筋网片等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材料认真把关。从许多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看,使用了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导致现浇混凝土楼板的开裂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要预防和控制现浇混凝土楼板的裂缝,必须把好材料关。首先,预拌混凝土厂商应对预拌混凝土在抗收缩裂缝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尤其是针对泵送混凝土特性(粗骨料细、砂率高、坍落度大、收缩变形大),更应进行事先预防。施工企业有必要在与预拌混凝土供应商在签订供货合同时,明确对混凝土质量要求,进行质量责任和经济制约。施工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必须严格按配合比(指按施工现场材料进行调整后的施工配合比)计量投料,充分搅拌,严格控制用水量,认真检查坍落度,保证混凝土质量。凡用于混凝土的原材料(水泥、砂、石、外加剂、水),质量应符合要求,砂、石含泥量大时,应进行冲(浸)洗,水泥应做安定性复试,合格后方能使用。
(三)施工严格控制。毋用置疑,现浇混凝土楼板产生裂缝,有许多是产生于施工过程。可以讲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防治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非常关键的因素。
施工项目部应编制混凝土施工、养护的专项方案,从控制模板制作安装质量着手,保证模板工程的刚度、强度、稳定性,为后续工序(钢筋安装、混凝土浇筑)施工起到了保证作用。钢筋工程必须严格按设计图制作与安装。保证钢筋的数量、尺寸、位置、间距、构造、搭接、保护层垫块、支架等符合设计及质量验收标准,且应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有钢筋作业人员跟随,及时纠正被损坏的钢筋。混凝土浇筑应按专项方案安排充分的人员与机械设备组织施工。施工中严禁随意留置施工缝,严禁擅自对混凝土加水(作业人员为了使自己方便操作而为),混凝土应振捣密实,防止过振或漏振。使用楼板标高控制点和楼板厚度插钎检查法来严格控制楼板厚度及平整度。同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抹面收头的控制,以减少或消除早期的收缩裂缝。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适时进行覆盖或洗水養护,派专人负责混凝土养护,并应满足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要求(普通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7d,掺有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对承重模板及支撑的拆除,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控制,由工程技术负责人下达拆模指令后方能拆除。过早拆除承重模板会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并产生楼板(甚至大梁)裂缝。项目部应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作业场所,避免过早进入或将尚未达到规定强度的楼面作为工场。对施工缝的留置部位、形状应符合规范要求,而处理施工缝则应认真仔细,否则施工缝必将成为楼板裂缝。
结语:综上所述,现浇混凝土楼板的裂缝产生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综合治理。我相信,通过各方努力,楼板裂缝这个令人烦恼的质量通病,总是可以预防的。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 浇楼板裂缝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发生,它综合归积了设计、施工、材料等诸多因素。要治理现浇楼板裂缝这个通病,应首先对裂缝的产生进行原因剖析。
一、楼板裂缝的种类和形式
楼板裂缝的种类主要有温差裂缝、收缩裂缝、构造裂缝及结构裂缝。楼板裂缝的形式主要有45º斜裂缝、纵横向裂缝、长裂缝、不规则裂缝等。
二、楼板裂缝出现的时间
楼板裂缝的出现可分早期裂缝、中期裂缝和后期裂缝。早期裂缝一般在混凝土浇捣后一个月内就可能已经发生,主要是因混凝土收缩而引发;中期裂缝基本上是在混凝土浇捣后半年后发生,主要是构造因素造成混凝土楼板裂缝;后期裂缝一般是出现在混凝土工程完工1-2年后出现,其主要引发的原因是温度差异和结构性问题。
三、楼板裂缝的产生因素
(一)设计因素
1、建筑设计方面。当住宅工程平面长度超长,一般大于60M的建筑物,由于受材料收缩及温度变化引起形变,造成了连同墙体在内的现浇楼板发生横向裂缝;平面布置变化较大,在其长宽度尺寸变化较大处,因楼板整体刚度差异也较大,就会产生不同的形变,结果在楼板长宽尺寸汇交的局部相对薄弱处产生裂缝;屋面、外墙保温隔热措施不当。建筑物在风吹雨淋日晒的自然环境中,强烈的自然温差使建筑物始终处于热胀冷缩的状态中,而建筑物的屋面、墙面保温隔热措施未到位,更容易出现楼板转角(尤其是顶层)处45º斜裂缝。
2、结构设计方面。结构设计中仅考虑满足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刚度,而对混凝土收缩和温差变化产生的应力考虑不足,致使楼板局部开裂;设计专业间的不协调,如水电设计部分管线预埋在现浇混凝土楼板中,甚至在局部节点处还有管子重叠现象,且又不同结构设计协商,而结构设计也无法顾及到水电管线在现浇混凝土中的预埋走向,没有对水电管线预埋处作结构加强处理,这在设计时就埋下了楼板局部开裂的隐患。当楼板整体受力时,这个隐患部位因受力性能差而出现楼板开裂;建筑物大开间设计时,对现浇混凝土楼板厚度、钢筋的品种、规格、间距、构造等没有深入研讨,也是楼板裂缝的一个因素。
(二)材料因素
1、目前建筑工程大量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且较多地采用泵送施工法。泵送混凝土的最大特性是:①粗骨料较小;②砂率要比常规增加5-6%;③坍落度均在100mm以上,有的甚至达160mm;④掺合料使用量大(多层建筑C25等级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掺合量是水泥用量的20%左右);⑤掺加部分外加剂(早强剂、减水剂、缓凝剂、防冻剂等),改变了混凝土的固有特性。
2、现场搅拌混凝土,往往出现不按施工配合比计量投料,砂石含泥量大,采用细砂,或石子含粉质高,用水量大,搅拌不均匀,使用质量不稳定的水泥等。上述情况均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收缩裂缝可能性,给现浇楼板出现裂缝留下了隐患。
(三)施工因素
施工单位不按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主要有楼板支撑刚度不够,在施工过程中(或完工后),模板局部形变,使硬化过程中的楼板(包括其他构件)产生裂缝;混凝土浇筑方向错误,任意留置施工缝,且对施工缝的处理又不符合要求,使施工缝演变成楼板裂缝;混凝土浇筑质量差,出现混凝土蜂窝、孔洞、夹渣等缺陷,使缺陷部位演变成裂缝;混凝土浇筑后,未及时进行养护,使混凝土出现干燥收缩裂缝并影响混凝土强度;在混凝土尚未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任意在楼面上进行施工作业,破坏了混凝土的强度,留下质量隐患;过早拆除承重模板,使尚未达到拆模强度的混凝土发生形变;施工过程中未对楼板钢筋进行保护,任意践踏损坏钢筋,使钢筋改变了受力性质(上皮钢筋下压,变成板中,甚至板底钢筋),引发了楼板裂缝;施工中在局部楼板面上超载堆放物品,或进行有较大冲击的工艺施工,破坏了楼板结构,产生了楼板裂缝。
四、楼板裂缝的预防和控制
楼板裂缝的预防与控制,必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走设计研究先行,材料认真把关,施工严格控制的路子。
(一)设计研究先行。建筑工程设计(研究)单位,从建筑工程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分析研究着手,针对其发生的原因,在图纸设计时就应采取相应措施,从源头上解决楼板裂缝问题。在这一方面,上海市建筑同行研究较细,措施较多。例如,楼板厚度控制在楼板跨度的1/30以内,且不宜小于12cm;建议用热轧带肋钢筋代替光圆钢筋;在预埋塑料电线管的上部增设钢筋网片等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材料认真把关。从许多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看,使用了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材料,导致现浇混凝土楼板的开裂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要预防和控制现浇混凝土楼板的裂缝,必须把好材料关。首先,预拌混凝土厂商应对预拌混凝土在抗收缩裂缝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尤其是针对泵送混凝土特性(粗骨料细、砂率高、坍落度大、收缩变形大),更应进行事先预防。施工企业有必要在与预拌混凝土供应商在签订供货合同时,明确对混凝土质量要求,进行质量责任和经济制约。施工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必须严格按配合比(指按施工现场材料进行调整后的施工配合比)计量投料,充分搅拌,严格控制用水量,认真检查坍落度,保证混凝土质量。凡用于混凝土的原材料(水泥、砂、石、外加剂、水),质量应符合要求,砂、石含泥量大时,应进行冲(浸)洗,水泥应做安定性复试,合格后方能使用。
(三)施工严格控制。毋用置疑,现浇混凝土楼板产生裂缝,有许多是产生于施工过程。可以讲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是防治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非常关键的因素。
施工项目部应编制混凝土施工、养护的专项方案,从控制模板制作安装质量着手,保证模板工程的刚度、强度、稳定性,为后续工序(钢筋安装、混凝土浇筑)施工起到了保证作用。钢筋工程必须严格按设计图制作与安装。保证钢筋的数量、尺寸、位置、间距、构造、搭接、保护层垫块、支架等符合设计及质量验收标准,且应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有钢筋作业人员跟随,及时纠正被损坏的钢筋。混凝土浇筑应按专项方案安排充分的人员与机械设备组织施工。施工中严禁随意留置施工缝,严禁擅自对混凝土加水(作业人员为了使自己方便操作而为),混凝土应振捣密实,防止过振或漏振。使用楼板标高控制点和楼板厚度插钎检查法来严格控制楼板厚度及平整度。同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抹面收头的控制,以减少或消除早期的收缩裂缝。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适时进行覆盖或洗水養护,派专人负责混凝土养护,并应满足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要求(普通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7d,掺有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对承重模板及支撑的拆除,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控制,由工程技术负责人下达拆模指令后方能拆除。过早拆除承重模板会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并产生楼板(甚至大梁)裂缝。项目部应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作业场所,避免过早进入或将尚未达到规定强度的楼面作为工场。对施工缝的留置部位、形状应符合规范要求,而处理施工缝则应认真仔细,否则施工缝必将成为楼板裂缝。
结语:综上所述,现浇混凝土楼板的裂缝产生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综合治理。我相信,通过各方努力,楼板裂缝这个令人烦恼的质量通病,总是可以预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