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开发,拉动综合性学习的引擎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chaozh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进行“综合性学习”,这可说是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可以说,生活有多宽广,语文教学的空间就有多大,语文教学的资源就有多丰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地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资源。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
  很多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语文学习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补充,是附属,是可学可不学的,从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综合性学习的“必学”地位。还有很多老师受功利思想的影响,认为上级部门以及学校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无从考查,担心自己花费了时间精力却没有得到相应收获,因此在思想上就不够重视。
  (二)方法上缺乏指导
  学校中当然也有一些对综合性学习有些兴趣的老师,但他们只是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放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进行,在教学方法上缺乏科学性、趣味性,学生要么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要么是嬉戏玩耍,悠闲逍遥,根本谈不上收获;教师要么包办代替,津津乐道,要么放任自流,不加引导。而对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就更不得而知了。
  (三)教学资源不丰富
  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过于依赖语文课本,只是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学习开展的唯一途径,缺乏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意识,根本不去或不愿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区和学校的实际来开发学习资源,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低下。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一)真正践行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语文课堂教学,二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因此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而综合性学习就是以课外实践为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辅相成,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语文课程标准》针对语文学习的现状特别提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不是在课堂“言说”和课外“做题”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充分“践行”和广泛“习得”中形成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的落实,主要应该通过综合性学习来实现的。
  (二)真正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活动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它跟传统的“大统一”课堂教学是不一样的。综合性學习特别提倡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主设计活动程序,倡导学生个性凸显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使生成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特点。这样便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开发的策略
  我们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研读文本——综合性学习的抓手
  1.围绕课后练习,开展综合性学习
  六年级下册《学与问》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搜集一个有关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教学完这课时,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个练习开展一次“名人故事知多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重点要求学生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把体会写深刻。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拉近了与文本中人物的距离,并自然而然地受到人物良好品质的熏陶,并且语文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让学生可以在掌握课文原有的语言材料和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以借用、模仿、延伸、扩展为契机,使各项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了课后练习,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练习,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
  2.结合口语交际,开展综合性学习
  六年级上册练习5的口语交际《学采访》就是一个好题材,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到实际生活中去采访一次,体验一下采访的经历。在学生采访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发展,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听、说和写的能力,真真切切地感悟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在小组分工、搜集资料、准备辩论的过程中他们也学会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懂得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两大块内容,但它们又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因此,利用好口语交际的内容,也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
  3.整合主题单元,开展综合性学习
  苏教版教材所选编的课文内容丰富。《长江之歌》《三亚落日》《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些课文都是赞美祖国壮丽山河的;《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詹天佑》《钱学森》……这些都是歌颂爱国热情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我们可以对这些课文进行归类整合并加以拓展延伸。教师就可以根据“主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本单元的教材。这样,将语文教材看似零碎散落的、单一的内容统整起来,变成一个“整体板块”,从而形成完整统一的主题内容。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
  (二)走向生活——综合性学习的源泉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鲜活事实进行综合性学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的实现提供契机。
  1.关注生活问题,相机开展综合性学习
  “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或问题,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发表对事件或问题的看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细观察,用心思考,积累资料,参与讨论,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是增长知识、深化认识的过程,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
  2.挖掘地域资源,创造性地进行综合性学习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我们灌南县地区所拥有的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也为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广阔的载体。
  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结合农村生活的实际,开发本地特有的课程资源。如,学习《孔子游春》一课,在了解我国历史名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家乡的文化名人,如魔术大师汪其魔、作曲家王咏梅、自行车冠军李梅芳……学习《烟台的海》一课,在学生感受烟台海四季特点,体会烟台人的勤劳智慧后,让学生寻找家乡的河,如灌河、柴米河、六塘河、盐河等等,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具有乡土的气息,充溢浓郁的地方特色,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资源体系,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充满了情趣和灵性。
  (三)依托网络——综合性学习的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又为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自由性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不能比的,学生喜欢上网,而活动又有利于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样我们在既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1.利用网络资源,激发综合性学习的兴趣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载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与信息,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资源,激发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苏教版教材中有描写长城、黄河、敦煌莫高窟等的文章,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长城、黄河、莫高窟等只能在电视里看过,很少能有机会亲自参观游览,所以学习时体会可能不是太深。我们就可以组织网上综合性学习,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竞赛,看哪组获得优胜奖。活动最后每位同学写一写自己的活动感想,总结一下在这次活动中自己做了哪些事,网络搜集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活动中有何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既能激发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2.制作班级主页,体验综合性学习的乐趣
  信息时代,杜绝学生与电脑的接觸显然是不可能的,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堵不如疏”。与其让学生上网玩游戏,不如引导他们在网上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引导学生制作班级主页。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的收获不仅仅是上网的兴趣,更多的是综合性学习的乐趣。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开辟了语文学习的一片蓝天。它让我们看见了语文原本应该有的生动鲜活灵气。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生活等教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使其不断获取源头活水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教育集团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给学生布置很多的学习任务,结果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减负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也要求老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重要性,结合教育现状,提出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的初始阶段,为了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新时期背景下对于小学语文课堂
本文着重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方法,旨在提升教师情感修养、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为小学阶段的启蒙学科,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教师在讲解课堂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十分有帮助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学
陶行知先生在《生命教育之特质》一文中提及:世界上无论什么事都有真假之分,教育也有真假之别。他说:“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可见在陶行知的眼里“真教育”应该是一种贴近生活、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展开,而又为生活服务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能力的教育。他崇尚的是
近几年来,食物中毒、踩踏、溺亡、校园伤害等學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造成了很多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缺乏安全自救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要逐渐渗透自救方法,降低安全损失程度。本文针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自救方法的渗透进行分析。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体育教学内容标准也有了四大分类: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向学生逐渐渗透自救方法,既可以增强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魂、中国的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要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在。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新时代的要求。但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呢?下面就从我校对于渗透优秀传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小学体育教学的生命和关键,为了促使小学体育课堂具有有效性,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制度,在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评价的有效实施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喜欢学习。本文针对基于羊群效应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引言  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之为从众效应,是指个人观念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