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空间”是一个人类的未解之谜。怎样弥合设计专业知识与生活常理之间的“空间”距离?新兴的交叉学科——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研究给出了一条途径。真实地“面对面”暗示着真实空间里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非语言的空间行为类似于语言。自然和人工的空间创造和组织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空间和时间的联系,使富于历史感和场所感的空间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冗余性的价值是让事物变得可以预测,它赋予空间内涵的方式包括共鸣和对立,空间与人交流跟它的基本结构有关。空间知觉深植于人类心理的深层结构,空间的感知、赋予意义和交流都是人类的本性。人类积极地搜寻周围世界的重要特征,空间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的间接方式对我们施加影响。
关键词:空间 类语言 空间行为
人类有很多未解之谜,“空间”也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多学科的概念,即使是我们身边每日司空见惯的日常起居之地,仍有极其多样的体验和变化。想要揭示设计学科的“空间”之迷,唯有综合自然与人文、理论与实践,方能把握这日常的“空间”脉络,而环境心理学及环境行为研究正是开启这神秘“空间”大门的一把钥匙。[1]
一、“空间”之谜
戏剧演出中,舞台、道具、布景、灯光构成了戏剧情节展开的空间,这个空间决定了表演的线索和背景,影响了演员行为的动机和方向。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也是在特定的空间里展开,这个空间决定我们只能采取有限的选择和行为,同时我们的行为及其结果又在影响环境、改变环境。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工环境都是多种因素微妙平衡的系统,环境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也会改变环境。
直到20世纪中叶,西方文化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仍然坚信“人可以主宰自然”,这种观念在建筑教育体系中的表现就是把建筑当作对象性的“视觉客体”或纯技术的建造体系,有人认为建筑还应被视为“社会客体”,对建筑的判断应建立在实际使用情况下“人”的真实体验,而不能仅依赖漂亮的视觉图像[2]。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环境科学方面的进展为这种探索提供了可贵的资源。
但新的探索并不等同于问题的解决,设计学科的复杂理论背后是否还存在走向生活常理的科学途径?生活常理本来是人们可以直接意会到的,但设计师们在进入专业学习以后就与日常生活的直观分离了。那么,怎样弥合这种专业知识与生活常理之间的距离呢?一位颇有影响的人体工程学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心理——一种类语言的空间行为,这个方向后来发展成设计学科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研究。[3]
二、类语言——空间的行为
在充斥电子图像的虚拟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远,“面对面”的交流已经变成距离遥远的信息传递,而真实的现场交流反而常常让人不知所措。真实地“面对面”暗示着真实的空间性,真实空间里的交流除了语言方式之外,还有视觉、嗅觉、触觉等非语言方式——穿着、姿势、表情、气味等都可以表达情绪、暗示身份、传递信息。这种交流类似语言,但不局限于个体之间的直接和有意识的交流,还可以是间接和无意识的方式。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普遍存在,历史文化和地域差异会造成“类语言”的差别——正如个体之间会形成各不相同的隐秘暗语,群体之中也会形成地域方言。这种类语言空间行为的存在的广泛性和使用的差异性,取决于人类行为的普遍性和个体行为的特殊性,正如人类语言的存在是世界性、地域性和个人性的普遍共存。
建筑艺术的存在就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建筑营造的空间容纳着人类行为。类似于方言,不同文明造就的建筑艺术也具有显著的地域和文化差异。从人类的建筑遗产中,我们可以发现空间背后的支配规则和演变规律,有些规则纯粹与社会习俗相关,但还有很多涉及到人类心理的深层领域。今天,作为专业的设计学科更多从属于经济、技术和艺术的范畴,生活、科学与审美成为支配这种空间的决定性因素。当代的设计师们确实在以一种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方式思考空间,这是一套普通人和外行很难介入进来的高度专业化的方法。不同时代的材料、技术和方法形成了那个时代的设计风格,设计师和设计教育体系就是这种风格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人类创造的空间并非总是环境的良性因子,但不论好坏优劣,自然和人工的空间都组织和创造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影响着我们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关系。这种空间不仅创造了物质环境,还帮助我们按照日常生活的身份来占有空间、营造气氛,并使之社会化、人格化和个性化。这种空间虽然是通过不同的设计师、经济技术体系来完成,但却是由使用者的行为来延伸和最终实现。所以,今天的空间设计需要设计行业的执业者具备空间创造能力,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上已有的“纪念碑风格”的造型艺术或现代主义的抽象几何形体。对于设计师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我们与空间或建筑之间的设计关系,而是通过设计引导环境行为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的特殊仪式,比如婚丧仪式、升降国旗、毕业典礼等。教堂为基督教的各种仪式安排、组织了固定的程序和空间,做礼拜的各色人等——唱诗班、牧师、信众都有自己特殊的位置——固定的空间和行为,表明他们各自在这些仪式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特定位置、仪式和场所后面隐藏的是人类社会的空间关系学。
三、时光消逝的安全感
空间和时间常常以一些特别的方式相联系,富于历史感和场所感的空间常常具有特别的感染力,这在保留历史文化和宗教建筑的环境里更加明显。历史遗迹和古老城镇比喧嚣的现代都市显得更悠远、更安宁。[4]
能够让时间留下痕迹、甚至显现时光流逝的场所对人有一种安定的效果,而暗示时间节律或季节更替的场所也易于让人的心情归于平静。窗户不单纯是提供采光和通风,而是使空间里的使用者保持与外界的接触,通过光影的变化来感知天气和时间的运动,它带给我们真实的存在感和安全感。 今天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越来越人工化了,城市和建筑将人与自然分离得越来越远,这就产生了人类与自然界接触的需求。河流穿行、绿叶丛生、浪花海滩往往是广受欢迎的旅游和居住环境,田野、森林、水景比干旱和人工化的景观更显宁静。这种宁静比单纯的静止更丰富,因为它包含特定空间里可预见的运动和变化。
四、重复的好与坏
格拉纳(Graner)实验证明短期记忆能力直接取决于被记忆对象的有用性和冗余性。[5]我们学习语言和扩展概念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受到认知对象的结构、顺序及可预测性的深刻影响。
重复就是一种冗余,冗余性是有价值的,它意味着每一个事件并非是不可预测的。没有重复和冗余,文学、音乐和建筑就无法识别其“风格”。冗余性不仅对形成设计风格极为必要,而且通过数量和组合的重复是使空间具有可读性和可理解性的最基本方法。
冗余性作用于我们的意识,可以使我们对转角处的空间式样做出预测。有的可能会证实我们的预测;也有的会使我们惊讶,因为它没有循规蹈矩。复杂的设计经常会用到不止一种手法,在冗余现象上大作文章。巴洛克时期华丽而富于动感的建筑和室内设计风格,采用当时最容易理解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元素和规则,但这些元素被重新诠释,规则也被打破以后重新组合。后现代风格里的历史主义采用的也是类似手法。
建筑是比航空交通管理更为复杂的交流,它不是只为某一个单一明确目的表达一个简单意思。简单的元素重复不会产生令人愉悦的建筑,空间结构过于复杂的建筑也同样会导致沉闷无趣或索然无味。空间设计的技巧应该包括因地制宜和恰到好处地应用冗余性的诸多技巧。
五、赋予空间以内涵的方式:共鸣、对立
空间特定的风格和特征可能会对某些特定的人群产生意义——可能并不是因为与物质或空间本身有关,而是因为它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它可能是某事件的参与者或影响范围,它体现的是该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例如,将某传统风格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是后现代主义惯用的手法,不管是严格遵守古典法则亦或轻松的智力游戏,还是大杂烩式的拼贴都试图通过人们心中积淀已久的传统图式获取共鸣。而那些反其道而行之的先锋派总是用跟传统对立的方法,他们试图通过割断历史的方法,从人们惯常的空间景观里制造一些意外。
当我们关注如何让空间和形式更具有人性和社会性,就需要关注空间和形式与其使用者之间如何进行交流。空间如何与人交流关系到它的基本结构和尺度而不只是视觉外观和风格取向。
六、空间的展望
人类的心灵是先天本能和后天习得的综合体,人类的生命存在于现实的空间之中。空间的类语言等特征不可避免地成为对我们最重要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影响源。但空间又不是那么直接地影响,而是通过参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式。自从有了设计师职业以来,我们总是被告知: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过去的式样里,设计需要创新。而事实是,空间的规划设计需要合作各方的妥协,它推动“空间”向总体平衡的方向发展。空间的界限需要被清楚地标识出来,这样的空间可以告诉人们:什么样的行为举止是得体的。
空间的知觉深植于人类大脑共同的深层结构,它包括感知空间、赋予空间意义、空间交流方式等。作为人类的本性之一,空间的类语言特性是真实而又抽象的。但空间本身不应被描述为抽象的概念,而应直观地将建筑和城市空间看作容器,看作可以容纳、分割、促进和提高人类空间行为的发生器;空间不但是具体的物质现象,还是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
只有着眼于人和空间的关系,着眼于空间如何充当人际关系的媒介和调节器的时候,其中的空间行为才具有可持续性。人类始终在用积极的目光搜寻周围世界的一切重要特征[6],并试图用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表达出来。[7]
七、结语
各个领域的空间理论和空间哲学为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空间资源,但建构自身的空间思维和理论根基是设计学科普遍面临的教育和实践危机。打破危机的重要途径是以积极的态度和开放的视野,面向多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和日益精深的学术资源,广采博收各家之长,从自身的学科特殊性出发,进行系统的学科理论建设,才能为提升学科整体的专业教学和实践水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贝尔等,环境心理学(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英)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3]同上,第12页
[4]同上,第34页
[5]同上,第82页
[6]同上,第78页
[7](美)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历:许凯明,男,民族:汉;学历: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职称:讲师(安徽大学);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单位:安徽大学。
关键词:空间 类语言 空间行为
人类有很多未解之谜,“空间”也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多层次多领域多学科的概念,即使是我们身边每日司空见惯的日常起居之地,仍有极其多样的体验和变化。想要揭示设计学科的“空间”之迷,唯有综合自然与人文、理论与实践,方能把握这日常的“空间”脉络,而环境心理学及环境行为研究正是开启这神秘“空间”大门的一把钥匙。[1]
一、“空间”之谜
戏剧演出中,舞台、道具、布景、灯光构成了戏剧情节展开的空间,这个空间决定了表演的线索和背景,影响了演员行为的动机和方向。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行为也是在特定的空间里展开,这个空间决定我们只能采取有限的选择和行为,同时我们的行为及其结果又在影响环境、改变环境。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工环境都是多种因素微妙平衡的系统,环境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也会改变环境。
直到20世纪中叶,西方文化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仍然坚信“人可以主宰自然”,这种观念在建筑教育体系中的表现就是把建筑当作对象性的“视觉客体”或纯技术的建造体系,有人认为建筑还应被视为“社会客体”,对建筑的判断应建立在实际使用情况下“人”的真实体验,而不能仅依赖漂亮的视觉图像[2]。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环境科学方面的进展为这种探索提供了可贵的资源。
但新的探索并不等同于问题的解决,设计学科的复杂理论背后是否还存在走向生活常理的科学途径?生活常理本来是人们可以直接意会到的,但设计师们在进入专业学习以后就与日常生活的直观分离了。那么,怎样弥合这种专业知识与生活常理之间的距离呢?一位颇有影响的人体工程学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心理——一种类语言的空间行为,这个方向后来发展成设计学科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研究。[3]
二、类语言——空间的行为
在充斥电子图像的虚拟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远,“面对面”的交流已经变成距离遥远的信息传递,而真实的现场交流反而常常让人不知所措。真实地“面对面”暗示着真实的空间性,真实空间里的交流除了语言方式之外,还有视觉、嗅觉、触觉等非语言方式——穿着、姿势、表情、气味等都可以表达情绪、暗示身份、传递信息。这种交流类似语言,但不局限于个体之间的直接和有意识的交流,还可以是间接和无意识的方式。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普遍存在,历史文化和地域差异会造成“类语言”的差别——正如个体之间会形成各不相同的隐秘暗语,群体之中也会形成地域方言。这种类语言空间行为的存在的广泛性和使用的差异性,取决于人类行为的普遍性和个体行为的特殊性,正如人类语言的存在是世界性、地域性和个人性的普遍共存。
建筑艺术的存在就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建筑营造的空间容纳着人类行为。类似于方言,不同文明造就的建筑艺术也具有显著的地域和文化差异。从人类的建筑遗产中,我们可以发现空间背后的支配规则和演变规律,有些规则纯粹与社会习俗相关,但还有很多涉及到人类心理的深层领域。今天,作为专业的设计学科更多从属于经济、技术和艺术的范畴,生活、科学与审美成为支配这种空间的决定性因素。当代的设计师们确实在以一种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方式思考空间,这是一套普通人和外行很难介入进来的高度专业化的方法。不同时代的材料、技术和方法形成了那个时代的设计风格,设计师和设计教育体系就是这种风格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人类创造的空间并非总是环境的良性因子,但不论好坏优劣,自然和人工的空间都组织和创造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影响着我们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关系。这种空间不仅创造了物质环境,还帮助我们按照日常生活的身份来占有空间、营造气氛,并使之社会化、人格化和个性化。这种空间虽然是通过不同的设计师、经济技术体系来完成,但却是由使用者的行为来延伸和最终实现。所以,今天的空间设计需要设计行业的执业者具备空间创造能力,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上已有的“纪念碑风格”的造型艺术或现代主义的抽象几何形体。对于设计师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我们与空间或建筑之间的设计关系,而是通过设计引导环境行为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的特殊仪式,比如婚丧仪式、升降国旗、毕业典礼等。教堂为基督教的各种仪式安排、组织了固定的程序和空间,做礼拜的各色人等——唱诗班、牧师、信众都有自己特殊的位置——固定的空间和行为,表明他们各自在这些仪式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特定位置、仪式和场所后面隐藏的是人类社会的空间关系学。
三、时光消逝的安全感
空间和时间常常以一些特别的方式相联系,富于历史感和场所感的空间常常具有特别的感染力,这在保留历史文化和宗教建筑的环境里更加明显。历史遗迹和古老城镇比喧嚣的现代都市显得更悠远、更安宁。[4]
能够让时间留下痕迹、甚至显现时光流逝的场所对人有一种安定的效果,而暗示时间节律或季节更替的场所也易于让人的心情归于平静。窗户不单纯是提供采光和通风,而是使空间里的使用者保持与外界的接触,通过光影的变化来感知天气和时间的运动,它带给我们真实的存在感和安全感。 今天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越来越人工化了,城市和建筑将人与自然分离得越来越远,这就产生了人类与自然界接触的需求。河流穿行、绿叶丛生、浪花海滩往往是广受欢迎的旅游和居住环境,田野、森林、水景比干旱和人工化的景观更显宁静。这种宁静比单纯的静止更丰富,因为它包含特定空间里可预见的运动和变化。
四、重复的好与坏
格拉纳(Graner)实验证明短期记忆能力直接取决于被记忆对象的有用性和冗余性。[5]我们学习语言和扩展概念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受到认知对象的结构、顺序及可预测性的深刻影响。
重复就是一种冗余,冗余性是有价值的,它意味着每一个事件并非是不可预测的。没有重复和冗余,文学、音乐和建筑就无法识别其“风格”。冗余性不仅对形成设计风格极为必要,而且通过数量和组合的重复是使空间具有可读性和可理解性的最基本方法。
冗余性作用于我们的意识,可以使我们对转角处的空间式样做出预测。有的可能会证实我们的预测;也有的会使我们惊讶,因为它没有循规蹈矩。复杂的设计经常会用到不止一种手法,在冗余现象上大作文章。巴洛克时期华丽而富于动感的建筑和室内设计风格,采用当时最容易理解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元素和规则,但这些元素被重新诠释,规则也被打破以后重新组合。后现代风格里的历史主义采用的也是类似手法。
建筑是比航空交通管理更为复杂的交流,它不是只为某一个单一明确目的表达一个简单意思。简单的元素重复不会产生令人愉悦的建筑,空间结构过于复杂的建筑也同样会导致沉闷无趣或索然无味。空间设计的技巧应该包括因地制宜和恰到好处地应用冗余性的诸多技巧。
五、赋予空间以内涵的方式:共鸣、对立
空间特定的风格和特征可能会对某些特定的人群产生意义——可能并不是因为与物质或空间本身有关,而是因为它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它可能是某事件的参与者或影响范围,它体现的是该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例如,将某传统风格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是后现代主义惯用的手法,不管是严格遵守古典法则亦或轻松的智力游戏,还是大杂烩式的拼贴都试图通过人们心中积淀已久的传统图式获取共鸣。而那些反其道而行之的先锋派总是用跟传统对立的方法,他们试图通过割断历史的方法,从人们惯常的空间景观里制造一些意外。
当我们关注如何让空间和形式更具有人性和社会性,就需要关注空间和形式与其使用者之间如何进行交流。空间如何与人交流关系到它的基本结构和尺度而不只是视觉外观和风格取向。
六、空间的展望
人类的心灵是先天本能和后天习得的综合体,人类的生命存在于现实的空间之中。空间的类语言等特征不可避免地成为对我们最重要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影响源。但空间又不是那么直接地影响,而是通过参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式。自从有了设计师职业以来,我们总是被告知:我们不能总是生活在过去的式样里,设计需要创新。而事实是,空间的规划设计需要合作各方的妥协,它推动“空间”向总体平衡的方向发展。空间的界限需要被清楚地标识出来,这样的空间可以告诉人们:什么样的行为举止是得体的。
空间的知觉深植于人类大脑共同的深层结构,它包括感知空间、赋予空间意义、空间交流方式等。作为人类的本性之一,空间的类语言特性是真实而又抽象的。但空间本身不应被描述为抽象的概念,而应直观地将建筑和城市空间看作容器,看作可以容纳、分割、促进和提高人类空间行为的发生器;空间不但是具体的物质现象,还是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
只有着眼于人和空间的关系,着眼于空间如何充当人际关系的媒介和调节器的时候,其中的空间行为才具有可持续性。人类始终在用积极的目光搜寻周围世界的一切重要特征[6],并试图用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表达出来。[7]
七、结语
各个领域的空间理论和空间哲学为设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空间资源,但建构自身的空间思维和理论根基是设计学科普遍面临的教育和实践危机。打破危机的重要途径是以积极的态度和开放的视野,面向多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和日益精深的学术资源,广采博收各家之长,从自身的学科特殊性出发,进行系统的学科理论建设,才能为提升学科整体的专业教学和实践水平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贝尔等,环境心理学(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英)布莱恩·劳森,空间的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3]同上,第12页
[4]同上,第34页
[5]同上,第82页
[6]同上,第78页
[7](美)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历:许凯明,男,民族:汉;学历: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职称:讲师(安徽大学);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单位: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