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学生与辅导员之间沟通的现状分析
笔者对河南省几所高校的30名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每周进一两次教室,每2~3周进一次宿舍,每周只能有针对性地找2~3名学生谈话。因为辅导员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亲自深入学生,所以大部分时间他们只能通过一些班干部来了解学生的信息。此外,笔者还对河南几所高校近千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90%的学生不愿意主动跟辅导员沟通。
以上局面是辅导员和大学生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辅导员方面来讲,在河南省的几所高校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达到了1∶400~500,远远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比例。此外,辅导员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外,还需要负责学生的教学管理、组织活动管理、安全管理、学籍管理等众多工作。由于工作量大,导致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亲自完成某些工作。从大学生方面来讲,首先在主观意愿上,大学生主要表现为不想沟通,也不善于沟通;其次,受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部分辅导员以权威者、教育者自居,导致学生存在相应的自卑或戒备心理;最后,很多学生认为辅导员只是对他们进行日常的事务性管理,所以在学习、生活和情感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
二、辅导员管理与沟通工作的必要性
如今的大学生渴望自由,拒绝束缚;希望被爱,但又喜欢独处。他们也有鲜明的优点,如更加自信、更富有创造力等。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成年了,但是他们刚从高中的繁忙生活中脱离出来,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会迷茫、漫无目的、不知所措。如果这时没有正确的疏导和沟通,将会使学生产生自闭、过激等一系列不良的心理问题,造成的后果不容小觑。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责任人。如何与时俱进地指导大学生,是当前高校政治工作的一大主题,也是辅导员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
三、做好高校辅导员管理与沟通工作的几点要素
管理心理学研究指出:“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而沟通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汇的唯一途径,沟通是一切工作进行的前提,更是有效管理的法宝。只要做好了沟通工作,班级的管理工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1.用心沟通
辅导员应该真正做到用心去沟通、去体验学生的处境,使他们感受到你真诚的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和你交流。在生活中,有的学生不善于交际,不知道如何与同学、辅导员接触;有的学生自视清高,不屑与周围的“凡夫俗子”交往;有的人怕遭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而不敢和同学、辅导员交往;有的学生只有狭小的圈子,把自己和他人隔离开来。对这些学生,辅导员只有用心沟通,才能更容易发现他们在生活或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引导,从而获得教育学生的最好契机。当学生感到挫折和孤立时,如果辅导员能及时地表示关心和理解,伸出热情之手,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
2.平等沟通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较大。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学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与强烈的自尊心使得他们常常不能理性地应对自身现状和合理地调整自我。学生对于他人的言语、辅导员的忽视、不公平的待遇等会非常敏感,在情绪上有时会表现出强烈的不安、焦虑甚至是愤怒,在情感上对慰藉的需求就成为他们急切的愿望。理解也就成为一种细心的呵护、一种深沉的爱,细细地润化他们的心田。这时,平等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辅导员用高高在上的态度和学生进行沟通,往往会遭到他们的排斥。而有的学生因害怕辅导员而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敷衍应付,这样的沟通只会浪费时间。而平等交流既可以顾全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沟通中要善于倾听
很多人认为,在沟通过程中,自己说得越多越好。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在沟通中,我们真正应该把握的不是自己说多少,而是“对方说了多少”“他说的话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沟通的重点不是“我说了什么”,而是“我听到了什么”。曾有位长者这样教育他的后辈:“当有人来向你诉说他的问题时,千万不要随口说你明白。因为,事实上你一点也不明白。更糟的是,你根本没有听他诉说。”聆听的好坏,无论是对诉说的人还是聆听的人,都有很大的影响。只有认真聆听,你才会了解诉说的人遇到的问题,才会让诉说者感觉到你在关注他们的问题,从而才会真实地说出他们的想法。而只有知道了他们的真实想法,才可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4.激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句名言:“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地多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学生思想幼稚,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惑,需要教师严格要求和正确引导。严格要求本身就包含了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是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履行要求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格。对辅导员来说,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建立自己的威信。如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的过程,这些严格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学习的进步及思想的正确发展。笔者主张采用疏导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对犯错误的学生,更要采取先表扬后批评、间接提醒、委婉提示、个别谈心等教育方式,既要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通情达理。同时要做到严格要求和激励相统一。激励本来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动机的心理过程。将激励这个概念用在管理方面,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被动的管理只是一时的手段,学生做到积极主动才是目的,而激励是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重要途径。
5.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沟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要想实现预期的沟通效果,就应该使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话,要多几分幽默诙谐,少一些死板僵硬,实现有效的沟通。
四、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方法的创新
1.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进行分类管理
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是了解学生的开始。在新生入学时,辅导员就要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新生个人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和家庭基本信息两部分。有了这些信息,辅导员就能初步判断学生的性格,对他们进行分类管理,如把学生分成独立型、失爱型和娃娃型三种类型。独立型学生的人格比较健全,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失爱型学生大部分来自低收入家庭或是单亲家庭,生活压力比较大,他们是最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娃娃型学生大多来自较富裕的家庭,从小物质生活丰富,表现为生理成熟、心理幼稚,缺乏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缺少个性,思想不成熟。辅导员应在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平时了解到的信息材料,根据以上三类学生的表现,进行分类管理。此外,辅导员还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来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2.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面对面的沟通是人们喜欢的沟通方式之一,但部分学生会不习惯和辅导员进行这种沟通。于是,辅导员可以采用书信、电话、手机短信、电子网络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电子通讯设备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沟通方式。电子通讯设备沟通的现实性和灵活性使沟通不受限于时间、地点等因素,随时可以进行。此外,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学生工作论坛”,辅导员定期在论坛上发布、更新相关信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在论坛上与辅导员自由交流,畅所欲言,这不但能增进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启发和帮助存在问题的学生。
五、总结
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人与人交流分享越来越少的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发现他们生活、学习或心理上的问题,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和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用沟通这座桥梁达到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利光.高效管理有手段[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2]王维勋.心理沟通与大学生管理[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3]赖凡.平等意识的确立与班级管理——以平等意识构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J].时代教育,2008,(4).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
笔者对河南省几所高校的30名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每周进一两次教室,每2~3周进一次宿舍,每周只能有针对性地找2~3名学生谈话。因为辅导员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亲自深入学生,所以大部分时间他们只能通过一些班干部来了解学生的信息。此外,笔者还对河南几所高校近千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90%的学生不愿意主动跟辅导员沟通。
以上局面是辅导员和大学生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辅导员方面来讲,在河南省的几所高校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达到了1∶400~500,远远超过了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比例。此外,辅导员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外,还需要负责学生的教学管理、组织活动管理、安全管理、学籍管理等众多工作。由于工作量大,导致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亲自完成某些工作。从大学生方面来讲,首先在主观意愿上,大学生主要表现为不想沟通,也不善于沟通;其次,受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部分辅导员以权威者、教育者自居,导致学生存在相应的自卑或戒备心理;最后,很多学生认为辅导员只是对他们进行日常的事务性管理,所以在学习、生活和情感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
二、辅导员管理与沟通工作的必要性
如今的大学生渴望自由,拒绝束缚;希望被爱,但又喜欢独处。他们也有鲜明的优点,如更加自信、更富有创造力等。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已经成年了,但是他们刚从高中的繁忙生活中脱离出来,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会迷茫、漫无目的、不知所措。如果这时没有正确的疏导和沟通,将会使学生产生自闭、过激等一系列不良的心理问题,造成的后果不容小觑。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责任人。如何与时俱进地指导大学生,是当前高校政治工作的一大主题,也是辅导员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
三、做好高校辅导员管理与沟通工作的几点要素
管理心理学研究指出:“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而沟通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汇的唯一途径,沟通是一切工作进行的前提,更是有效管理的法宝。只要做好了沟通工作,班级的管理工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1.用心沟通
辅导员应该真正做到用心去沟通、去体验学生的处境,使他们感受到你真诚的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和你交流。在生活中,有的学生不善于交际,不知道如何与同学、辅导员接触;有的学生自视清高,不屑与周围的“凡夫俗子”交往;有的人怕遭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而不敢和同学、辅导员交往;有的学生只有狭小的圈子,把自己和他人隔离开来。对这些学生,辅导员只有用心沟通,才能更容易发现他们在生活或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引导,从而获得教育学生的最好契机。当学生感到挫折和孤立时,如果辅导员能及时地表示关心和理解,伸出热情之手,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亲密。
2.平等沟通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较大。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学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与强烈的自尊心使得他们常常不能理性地应对自身现状和合理地调整自我。学生对于他人的言语、辅导员的忽视、不公平的待遇等会非常敏感,在情绪上有时会表现出强烈的不安、焦虑甚至是愤怒,在情感上对慰藉的需求就成为他们急切的愿望。理解也就成为一种细心的呵护、一种深沉的爱,细细地润化他们的心田。这时,平等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辅导员用高高在上的态度和学生进行沟通,往往会遭到他们的排斥。而有的学生因害怕辅导员而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敷衍应付,这样的沟通只会浪费时间。而平等交流既可以顾全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沟通中要善于倾听
很多人认为,在沟通过程中,自己说得越多越好。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在沟通中,我们真正应该把握的不是自己说多少,而是“对方说了多少”“他说的话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沟通的重点不是“我说了什么”,而是“我听到了什么”。曾有位长者这样教育他的后辈:“当有人来向你诉说他的问题时,千万不要随口说你明白。因为,事实上你一点也不明白。更糟的是,你根本没有听他诉说。”聆听的好坏,无论是对诉说的人还是聆听的人,都有很大的影响。只有认真聆听,你才会了解诉说的人遇到的问题,才会让诉说者感觉到你在关注他们的问题,从而才会真实地说出他们的想法。而只有知道了他们的真实想法,才可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4.激励和严格要求相统一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句名言:“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地多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学生思想幼稚,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惑,需要教师严格要求和正确引导。严格要求本身就包含了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是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履行要求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格。对辅导员来说,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建立自己的威信。如班级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就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的过程,这些严格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学习的进步及思想的正确发展。笔者主张采用疏导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对犯错误的学生,更要采取先表扬后批评、间接提醒、委婉提示、个别谈心等教育方式,既要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交融,通情达理。同时要做到严格要求和激励相统一。激励本来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动机的心理过程。将激励这个概念用在管理方面,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被动的管理只是一时的手段,学生做到积极主动才是目的,而激励是实现这个目的的一种重要途径。
5.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沟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要想实现预期的沟通效果,就应该使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话,要多几分幽默诙谐,少一些死板僵硬,实现有效的沟通。
四、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方法的创新
1.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进行分类管理
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是了解学生的开始。在新生入学时,辅导员就要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新生个人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和家庭基本信息两部分。有了这些信息,辅导员就能初步判断学生的性格,对他们进行分类管理,如把学生分成独立型、失爱型和娃娃型三种类型。独立型学生的人格比较健全,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失爱型学生大部分来自低收入家庭或是单亲家庭,生活压力比较大,他们是最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娃娃型学生大多来自较富裕的家庭,从小物质生活丰富,表现为生理成熟、心理幼稚,缺乏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缺少个性,思想不成熟。辅导员应在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平时了解到的信息材料,根据以上三类学生的表现,进行分类管理。此外,辅导员还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来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2.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面对面的沟通是人们喜欢的沟通方式之一,但部分学生会不习惯和辅导员进行这种沟通。于是,辅导员可以采用书信、电话、手机短信、电子网络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电子通讯设备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沟通方式。电子通讯设备沟通的现实性和灵活性使沟通不受限于时间、地点等因素,随时可以进行。此外,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学生工作论坛”,辅导员定期在论坛上发布、更新相关信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在论坛上与辅导员自由交流,畅所欲言,这不但能增进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启发和帮助存在问题的学生。
五、总结
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人与人交流分享越来越少的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发现他们生活、学习或心理上的问题,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和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用沟通这座桥梁达到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利光.高效管理有手段[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2]王维勋.心理沟通与大学生管理[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3]赖凡.平等意识的确立与班级管理——以平等意识构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J].时代教育,2008,(4).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