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环境下的地质资料共享服务探讨

来源 :现代信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23987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的建设,是推动地质调查信息化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地质云”建设,不但消除了局属各单位中间的数据鸿沟,汇聚了海量的数据资源,还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资料服务获取能力,将地质调查工作向在线化、智能化工作模式转变。以“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体系建设为例,主要介绍“地质云”建设的背景以及“地质云”的服务体系,并简要讨论其对地质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地质大数据;地质云;地质信息产品;地质数据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0)15-0129-03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GeoCloud”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ureau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ns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zation of geological surve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GeoCloud”,not only the data gap between various units under the bureau has been eliminated,but also a large amount of data resources have been gathered. In addition,big data and other technical means have been use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obtain information services,and the geological survey work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online and intelligent working mode. This paper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GeoCloud” Chengdu Center sub-node system as an example,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GeoCloud” construction and the service system of geological cloud,and briefly discusses its impact on geological work.
  Keywords:geological big data;GeoCloud;geological information products;geological data sharing
  0  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逐渐在地质工作中崭露头角,受到地质工作者的欢迎。2016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研发的我国首朵“地质云”——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实现了只需一部装有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项目组人员就可以在野外上传、下载、管理自己放在云中的地质资料,参阅自己云盘的所有地质成果资料。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的建设实现开创了我国地质调查以数据密集型工作和云服务为主的新格局,为后期的“地质云”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窗口”为指导思想开始主持研发覆盖全局系统的“地质云”系统,将分散的资源汇聚起来,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消除地质调查工作中的数字鸿沟,汇聚全局29家直属单位的大型仪器设备、地质数据资源和各类地质信息服务,并针对用户需求,研发权威地质信息产品等,形成统一、有序、规模、权威的统一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将传统地质工作向在线化、智能化工作模式转换。
  1  “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建设背景
  1.1  海量的地质资料,共享率不高
  通过无数地质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取得了海量的地质资料,囊括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物化遥地质调查、水文环境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以及能源矿产地质调查等专业,这些多元异构的数据既能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参考,又为进一步地质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但由于长期积累的地质图件、图像资料数量庞大,数据保存在各资料馆中,缺乏共享机制,所以数据共享困难,使用率并不高。[1,2]
  1.2  信息化设备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家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中国地质调查局各个单位都采购了大量的信息化设备,根据2016年信息化统计报表,全局共有高性能计算集群4组,小型机73台,各类服务器1 179台,存储容量10.5 PB,网络信息点数2万个,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数量和存储量较大。但是,由于大多数设备分布于直属单位中,一般按项目分割使用,未形成统筹利用的有效机制,存储空间、计算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较低。
  1.3  信息系统庞杂,协同性差
  各单位各部门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开发了大量的信息系统,这些系统之间无法进行数据交互,数据共用性差,无法协同工作[3]。
  为了推进地质调查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2017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窗口”为指导思想研发覆盖全局的“地质云”系统,以激活、盘活、用活全局的软硬件资源和数据资源,实现高效共享和精准服务。“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便在第一批建设部署的节点之中。
  2  “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系统架构建设
  “地质云”系统,采用经典的四层云架构,集成了地质调查、地质业务管理、地质数据共享及公开服务4个子系统,将各局直属单位的数据资源和服务系统以注册服务的形式组合起来,实现了数据共享和服务系统集成,达到了云架构下的“大系统、大平台、大数据、大集成”的要求,有效破除了各局直属单位间的数据鸿沟,形成统一、有序、规模、权威的统一信息服务平台[4,5]。   在系统构架上,“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建设按照“一核两翼五任务”的统一部署要求进行推进,即:“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以数据资源为核心,以信息服务和安全保障建设为两翼,在实现地质信息有效服务的同时,以《国家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筑牢“地质云”的安全保障平台,并在建设中同步推进地质云的应用服务体系建设、地质信息产品体系建设、分布式大数据中心建设、物理设施平台建设和地质的安全与保障体系建设5项工作任务,如图1所示。
  2.1  “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应用服务体系建设
  “地质云”应用服务体系是应用展示层,是“地质云”的统一服务窗口,包含多种信息服务和业务应用。“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的建设将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业务系统与“地质云”对接,与局属单位数据最大限度共享,“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共享发布的数据库和服务如图2所示。
  2.2  地质信息产品体系建设
  根据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职能和定位,梳理制作具有西南地区地质特色的地质信息产品。近两年来,共梳理制作地质信息产品约1 226个,分为地质数据、地质图、地学科普、地学软件、文献与出版物包5类产品,含青藏高原及邻区1:25万公开版地质图数据、青藏高原油气数据信息产品、乌蒙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地质调查支撑脱贫攻坚成果图集、罗平生物群资料等,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工作进行地质知识宣传提供了信息服务。
  2.3  地质数据共享
  梳理共享青藏高原[6]1:25万公开版地质图数据库(包含109个标准1:25万地质图幅)、青藏高原油气数据集数据(包含羌塘油气数据31个,青藏高原地球化学数据14个,青藏高原航磁数据7个)、如图3所示的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图数据库、西南地区1:50万地质图数据库、西南地区矿产地数据库、西南地区工作程度数据库等西南特色数据资源,并逐步整理共享其他馆藏数据资料。
  2.4  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和统一平台的指导思想,“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釆用虚拟节点建设的方式实现,前期采用“地质云”共享的物理设施资源,结合成都中心建设规划,向物理节点转换。
  2.5  安全与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是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虽然“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釆用虚拟节点建设,但是还是开展了云平台安全防护、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建设。
  一是构建“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和数据安全体系。釆用“地质云”统一的信息安全规划构建成都中心的安全技术体系建设,购置等级保护标准、国密体系等安全体系要求的设备,为搭建物理节点运行环境进行前期准备。
  二是构建“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建设与运行保障体系,包括建设及运行组织机构、建设与运行相关办法及措施、建设与运行考核办法等。已完成《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地质云”地质数据共享服务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的编订,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地质云”的4个管理办法、5个相关管理制度建设。
  3  “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对地质工作的影响
  3.1  提高了地质数据、地质信息产品等资源的检索效率
  通过访问“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不但能够查询检索本单位数据,还能一键检索其他互联互通的节点数据,拓宽了数据资源的获取来源,实现了多专业多节点快速检索访问。
  3.2  从制度上逐步解决地质资源共享问题
  通过制定地质数据共享服务办法,将地质数据进行分级共享,各单位逐步将数据整理发布在“地质云”平台,逐步解决地质资源共享难的问题,截至2018年8月,整个“地质云”数据已经包含10个大类77个数据库,地质信息产品包含8类5 000多个产品,近14万档地质资料,约2亿条文献元数据。
  3.3  统一的地质信息服务体系
  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三层体系结构,采用国家或软件行业已有标准,将项目管理、生产调度、安全生产等地质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系统集成到“地质云”平台供全面的地质调查管理云服务,与现有的单点登录系统进行对接,形成云平台的统一登录入口。不但方便地质用户和地质管理人员的登录使用,更由于各系统间有了数据交互,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3.4  提高了地質信息设备的使用效率
  通过虚拟化管理等技术,整合整个系统的硬件资源、提高地质信息设备的使用率,逐步解决由于专业软件、服务器等软硬件资源布置分散,无法满足地球物理、遥感、地质灾害等专业较高的计算硬件需求的问题。
  4  结  论
  “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建设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建设的一部分,截至2019年10月,已经完成2.0版的上线,正在应用中逐步完善并向着3.0版本推进。随着“地质云”成都中心分节点的完善和有效服务,最终将成为西南地区一流的智能化地质调查服务平台,提升地质调查工作中数据获取、分析、处理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谭永杰.地质大数据与信息服务工程技术框架 [J].地理信息世界,2016,23(1):1-9.
  [2] 陈建平,李婧,崔宁,等.大数据背景下地质云的构建与应用 [J].地质通报,2015,34(7):1260-1265.
  [3] 郑啸,李景朝,王翔,等.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家地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J].地质通报,2015,34(7):1316-1322.
  [4] 杜江毅,边馥苓.面向大数据的空间数据挖掘综述 [J].地理空间信息,2017,15(1):8-12.
  [5] 朱月琴,谭永杰,张建通,等.基于Hadoop的地质大数据融合与挖掘技术框架 [J].测绘学报,2015,44(S1):152-159.
  [6] 李光明,张林奎,吴建阳,等.青藏高原南部洋板块地质重建及科学意义 [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20,40(1):1-14.
  作者简介:梁虹(1982—),男,汉族,四川广安人,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兴起了翻转课堂、创客空间、可穿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诸多新技术。为合理运用不断产生与发展的新兴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文章以“CSS+DIV网页设计”课程为例运用软件开发模型,基于H5技术打造一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以此实现在教学领域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学改革实践,使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高水平学习。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
期刊
摘 要:文章依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围绕学校“双高”信息化建设任务,通过探索智慧校园的建设途径,着力满足广大师生的普遍期待和学校发展的关键需要,推动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质量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着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通过智慧教学、智慧服务、智慧教室、智慧云桌面等建设,创建与学校“双高”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智慧校园体系。  关键词:“双高”信息化;互联网+;智慧校园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研究发现,手机维修市场主要由官方、线下和线上三大维修形态构成。对手机维修行业进行研究发现,线下的手机维修模式,在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以后明显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对效率的需求。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2019年手机出货量为3.89亿部,手机维修率在10%~15%,仅2019年一年就有近0.39亿~0.58亿台手机维修需求产生。该研究以百脑汇上海旗舰店为例,研究结果表明,小程序可以帮助
期刊
摘 要: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线上教学应运而生,这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线上教学有其重要的优势,但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该文以思政课教学为例,阐述了线上教学产生的重要意义,对在线教学的优势及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在线教学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度思考,为思政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线上教学;思政课  Abstract:With th
期刊
摘 要: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下水道承载的排污量不断增加,雨水季节到来时各种淤积物极易堵塞下水管道,为此设计了一款下水道除污机器人,可实现对地下管网的检测、除污和疏堵。文章研究了以S7-1200 PLC为主控单元,结合工业以太网和伺服运动控制技术,并能实现触摸屏组态无线监控的除污机器人控制系统。对机器人的末端执行机构与淤积物的排除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设计了一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到除污或去除堵塞的
期刊
摘 要:针对高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弊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路,文章对项目教学法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具体设计、方法和实施的效果进行实践性研究。学生在课堂上既学习了知识也掌握了企业网站开发流程,通过项目训练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真正实现与真实岗位对接。  关键词: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网页制作  Abstract:In view of the dr
期刊
摘 要: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许多职业院校陆续从数字化校园建设阶段进入了智慧校园建设阶段,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阶段中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校园安全管理,结合当前疫情防控要求,利用学生请销假管理系统、学生周末留离校管理系统对学生形成可追溯的闭环管理、对教职工进行刷脸考勤、同时实现对重点监控区域和公共监控区域的监控预警方案。  关键词:人脸识别;校园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疫情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对虚拟校园制作过程中校园写实类绿化景观模型进行建模。利用3ds Max对低面数模型进行细节的优化和模型的调整,对植被和公园装饰进行实例化;利用灯光工具设置灯光的位置并调节光照强度;利用Photoshop制作相应物体的贴图和调色;利用Forest Pack散布工具对植被和花园装饰进行散布;最后通过调整相关的渲染参数进行渲染测试,完成公园等写实类绿化景观模型的建模。  关键词:写实类建
期刊
摘 要:教育信息化技术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如今,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理念、以“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为手段的混合式教学正凭借其自身优势,在后疫情时代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以“计算机基础及Office高级应用”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课程特点及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问题的分析,对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理念和实施路径做了具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信息化系统走进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行政秘书要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行政工作管理效率,首先要适应信息化办公环境并灵活运用,第二要在云服务平台下开发和管理微视频资源,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微视频资源学习信息化系统使用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利用“互联网+”技术,根据工作需要构建相应的软件平台,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和效率等。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校园;高职院校行政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