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几千年积淀的中华优秀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也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发掘《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生活,对从小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操守,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文化元素;内涵发掘;呈现策略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并逐渐完善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实施道德和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始终坚持将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归属感,以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一、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融汇,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回应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新时代学校德育的历史使命。”[1]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依托,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载体,有计划、有指向地渗透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引领学生从中汲取文化力量,为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法治意识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界定
(一)涵盖内容
“文化”内涵丰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在此,笔者选用根据时间节点进行划分:一是1921年以前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忠孝之道、天人合一思想等;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新革命文化”,如抗日文化、延安文化等;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而创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雷锋精神、女排精神和航天精神等。无论哪种文化,都是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导向的一整套价值理念的整合。
(二)呈现方式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主题出现,如“欢欢喜喜庆国庆”“团团圆圆过中秋”“传统游戏我会玩”等课题,国庆节、中秋节、传统游戏本身就留有时代和文化的印记。其次,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等来呈现,如人物对话中的经典古文“人不学,不知道”、图片背景文字中的“勤奋好学,诚实守信”,以及绘本《傣家竹楼的传说》等。
(三)建构路径
“文化”的内涵建构可遵循“知文→晓义→立德→传文”的路径。知文,即让学生知道或了解所引用文化的内容;晓义,即引导学生懂得它的涵义或道理;立德,即引领学生从文化中获得自身德性成长的动力;传文,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也就是说,“文化”的引入,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其内容,而且要理解其含义,知道其出处。
三、中华优秀文化的实施
(一)挖掘文化元素,领会文化意蕴
1.从显性文化中分析作者的编写意图,确定切合点
教材的设计思路是影响教师课堂设计的主导线索与首要资源,也是影响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因子。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的教学主题本身就具有文化元素,还有的从图片、文字或绘本中一眼就能够发现包含的文化元素。对这类素材,教师要根据教学主题正确领会编者的设计思路。
如二年级下册第11课“我是一张纸”,教材下方呈现知识链接“你知道吗”,展示了古代造纸的程序,点明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初读教材,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本单元主题是环保,为何介绍我国先进的造纸技术?回答出这个问题就能找到该知识与教材内容的切合点。细读教材我们发现,编者将造纸术引入教材,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代造纸流程,更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古代四大发明以及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从隐性文化中发掘承载的德育意义,寻找渗透点
《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有些内容看上去文化元素并不明显,但与主题密切相关,直指学生的德性成长。
比如一年级上册第1课“开开心心上学去”就有很多地方隐藏着文化元素。如第二幅图,上学路上,男生热情地招呼女生,体现了同学之间要团结友善;第五幅图,教室里黑板上方张贴的国旗和“好好学习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文化元素;内涵发掘;呈现策略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并逐渐完善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实施道德和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始终坚持将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归属感,以及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一、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融汇,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回应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新时代学校德育的历史使命。”[1]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依托,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载体,有计划、有指向地渗透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引领学生从中汲取文化力量,为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法治意识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界定
(一)涵盖内容
“文化”内涵丰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在此,笔者选用根据时间节点进行划分:一是1921年以前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忠孝之道、天人合一思想等;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新革命文化”,如抗日文化、延安文化等;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而创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括雷锋精神、女排精神和航天精神等。无论哪种文化,都是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导向的一整套价值理念的整合。
(二)呈现方式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主题出现,如“欢欢喜喜庆国庆”“团团圆圆过中秋”“传统游戏我会玩”等课题,国庆节、中秋节、传统游戏本身就留有时代和文化的印记。其次,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等来呈现,如人物对话中的经典古文“人不学,不知道”、图片背景文字中的“勤奋好学,诚实守信”,以及绘本《傣家竹楼的传说》等。
(三)建构路径
“文化”的内涵建构可遵循“知文→晓义→立德→传文”的路径。知文,即让学生知道或了解所引用文化的内容;晓义,即引导学生懂得它的涵义或道理;立德,即引领学生从文化中获得自身德性成长的动力;传文,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也就是说,“文化”的引入,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其内容,而且要理解其含义,知道其出处。
三、中华优秀文化的实施
(一)挖掘文化元素,领会文化意蕴
1.从显性文化中分析作者的编写意图,确定切合点
教材的设计思路是影响教师课堂设计的主导线索与首要资源,也是影响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因子。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的教学主题本身就具有文化元素,还有的从图片、文字或绘本中一眼就能够发现包含的文化元素。对这类素材,教师要根据教学主题正确领会编者的设计思路。
如二年级下册第11课“我是一张纸”,教材下方呈现知识链接“你知道吗”,展示了古代造纸的程序,点明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初读教材,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本单元主题是环保,为何介绍我国先进的造纸技术?回答出这个问题就能找到该知识与教材内容的切合点。细读教材我们发现,编者将造纸术引入教材,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代造纸流程,更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古代四大发明以及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从隐性文化中发掘承载的德育意义,寻找渗透点
《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有些内容看上去文化元素并不明显,但与主题密切相关,直指学生的德性成长。
比如一年级上册第1课“开开心心上学去”就有很多地方隐藏着文化元素。如第二幅图,上学路上,男生热情地招呼女生,体现了同学之间要团结友善;第五幅图,教室里黑板上方张贴的国旗和“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