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机械基础》是机械、机电专业学生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但这门课知识点繁杂,容易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且职高学生基础又普遍较差,教学效果一般。采用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上好《机械基础》的关键。
【关键词】生动的语言 基础 优化 实际
对于职高机械、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讲,《机械基础》是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机械基础》这门课知识点繁杂,容易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且职高学生基础又普遍较差,这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上好《机械基础》的关键。笔者从事《机械基础》教学多年,逐渐有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准确生动的语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意识倾向。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时,他总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准确生动的语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为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是情感交流的纽带,是知识的载体。形象的比喻,激励的话语,幽默的解释,巧妙的点拨,使抽象变具体,深奥变形象,乏味变有趣。另外,教师的书面语言(板书)和姿态语言(教态)也尤为重要。所以,教师的语言应注意准确、生动、鲜明,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灵活性和教育性,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语言还要做到节奏鲜明,抑扬顿挫,切忌一节课一个调,从而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过硬的文化课基础是教师上好《机械基础》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职业高中所培养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数学、物理等文化课在专业课教学中起着工具作用,专业课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文化课基本功,才能在授课中做到应用自如、得心应手。如:压力角的定义是物体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之间的夹角。在作渐开线齿轮齿廓压力角时,压力角即为齿廓上任意一点的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的夹角,那么必须利用物理知识找出齿廓上任意一点的受力方向(该点的法线方向)与运动方向(具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上任意一点的速度方向)。如在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极限位置时,笔者采用数学上的余弦定理:
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当曲柄与连杆重合共线和延长共线时,摇杆处于它的左右两个极限位置。
三、优化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上好《机械基础》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1、精心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要备好课,首先要研究教材,不仅要吃透教材,还应了解教材的质量,对教材个别错的地方能及时发现,并能修正;对教材的不足能恰当的补充。备课时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笔者所任教的07机电班,学生脑瓜比较灵活,平时不怕螺旋传动、轮系的计算等难题,学得很认真,上课气氛非常好,真正达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效果,但是见到纯理论却特别头疼,好多同学不想听,无法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教学效率很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利用学生善于思考、逻辑能力较强的特点,适时、巧妙地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轨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讲解形成曲柄摇杆机构的条件之前,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为什么曲柄与连杆的两个共线位置,同时也是摇杆左右摇摆的两个极限位置?并提示从余弦定理方面考虑,提高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时,在讲过急回特性的定义后,笔者设问:①找出摇杆的工作行程和空回行程;②急回特性使得曲柄摇杆机构具有什么优点?在讲解行程速比系数K=V2/ V1后,设问:①当θ=0, K=1, V2= V1时,此机构有无急回特性?当θ﹥0呢?②θ的大小与急回程度有何关系?在讲过死点形成的条件,原因及解决方法后,又设问:如以曲柄作为主动件,机构会不会出现死点?再一次强调只有当摇杆作为主动件时,曲柄摇杆机构才有死点。就这样,一节枯燥的理论课,学生很轻松很愉快地听完了,而且效果不错。
2、注意学习信息的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及时了解教师本身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通过听、问和学生的练习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方法。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特性时,刚开始,笔者用力的分解来分析从动件曲柄的运动:”
(1)图:F1=F×cosα其对转动中心A产生的力矩F1(A)= F1LAB=(Fcosα)×LAB,在这个力矩作用下,曲柄由静止开始运动,但笔者发现学生的反映很冷淡。笔者随后改变了讲解的思路,运用初中物理知识:力矩=力×力臂,力臂是转动中心A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F(A)= F(LAB×cosα),同学们显然接受了这个结论,同时死点位置得出得很容易,因为在这个位置上(2)图:α=90°,所以F(A)= F(LAB×cos90°)=0。
3、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成功的教师不仅要自己学会教,更要努力使学生会学。上课时,笔者利用每一个新概念的引入,每一道例题的讲解,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讲课时注意留下“余味”和“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和填补;分析问题时,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提供线索,引导他们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解决问题时,再问几个为什么,不仅使学生有所知,还要使学生有所思。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质疑、归纳、推理、分析,达到触类旁通,学会自主获得知识,实现学会学习这个教学的根本目标。
四、让课堂走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学生的厌学情绪相当普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所学无用。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课堂,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就能把该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果知识能学以致用,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学习,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从生活中、教材中,挖掘知识应用的素材,把日常生活的实例转化为课堂问题。如讲解机器、机构:自行车是一种机构,摩托车、电瓶车都是一种机器,摩托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电瓶车能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都能实现能量转换。在学习导杆机构时,可以以大家都很熟悉的手动抽水泵为例,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原理;利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来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解决方法。作为学校层面,可以作这几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学得好,有一手过硬的技术,机械专业的就业形势很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积极在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竞赛活动和考证考级活动,使每个学生在毕业之前掌握一项以上的专业技能,如钳工等级证、车工等级证、CAD操作员资格证等,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就业技能,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对于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其进一步考大学深造,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努力学好《机械基础》课程。
【关键词】生动的语言 基础 优化 实际
对于职高机械、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讲,《机械基础》是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机械基础》这门课知识点繁杂,容易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且职高学生基础又普遍较差,这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上好《机械基础》的关键。笔者从事《机械基础》教学多年,逐渐有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准确生动的语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意识倾向。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时,他总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准确生动的语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为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是情感交流的纽带,是知识的载体。形象的比喻,激励的话语,幽默的解释,巧妙的点拨,使抽象变具体,深奥变形象,乏味变有趣。另外,教师的书面语言(板书)和姿态语言(教态)也尤为重要。所以,教师的语言应注意准确、生动、鲜明,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灵活性和教育性,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语言还要做到节奏鲜明,抑扬顿挫,切忌一节课一个调,从而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过硬的文化课基础是教师上好《机械基础》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职业高中所培养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数学、物理等文化课在专业课教学中起着工具作用,专业课教师必须有过硬的文化课基本功,才能在授课中做到应用自如、得心应手。如:压力角的定义是物体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之间的夹角。在作渐开线齿轮齿廓压力角时,压力角即为齿廓上任意一点的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的夹角,那么必须利用物理知识找出齿廓上任意一点的受力方向(该点的法线方向)与运动方向(具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上任意一点的速度方向)。如在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极限位置时,笔者采用数学上的余弦定理:
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当曲柄与连杆重合共线和延长共线时,摇杆处于它的左右两个极限位置。
三、优化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上好《机械基础》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1、精心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要备好课,首先要研究教材,不仅要吃透教材,还应了解教材的质量,对教材个别错的地方能及时发现,并能修正;对教材的不足能恰当的补充。备课时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笔者所任教的07机电班,学生脑瓜比较灵活,平时不怕螺旋传动、轮系的计算等难题,学得很认真,上课气氛非常好,真正达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效果,但是见到纯理论却特别头疼,好多同学不想听,无法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教学效率很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利用学生善于思考、逻辑能力较强的特点,适时、巧妙地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轨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讲解形成曲柄摇杆机构的条件之前,我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为什么曲柄与连杆的两个共线位置,同时也是摇杆左右摇摆的两个极限位置?并提示从余弦定理方面考虑,提高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时,在讲过急回特性的定义后,笔者设问:①找出摇杆的工作行程和空回行程;②急回特性使得曲柄摇杆机构具有什么优点?在讲解行程速比系数K=V2/ V1后,设问:①当θ=0, K=1, V2= V1时,此机构有无急回特性?当θ﹥0呢?②θ的大小与急回程度有何关系?在讲过死点形成的条件,原因及解决方法后,又设问:如以曲柄作为主动件,机构会不会出现死点?再一次强调只有当摇杆作为主动件时,曲柄摇杆机构才有死点。就这样,一节枯燥的理论课,学生很轻松很愉快地听完了,而且效果不错。
2、注意学习信息的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及时了解教师本身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通过听、问和学生的练习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方法。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特性时,刚开始,笔者用力的分解来分析从动件曲柄的运动:”
(1)图:F1=F×cosα其对转动中心A产生的力矩F1(A)= F1LAB=(Fcosα)×LAB,在这个力矩作用下,曲柄由静止开始运动,但笔者发现学生的反映很冷淡。笔者随后改变了讲解的思路,运用初中物理知识:力矩=力×力臂,力臂是转动中心A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F(A)= F(LAB×cosα),同学们显然接受了这个结论,同时死点位置得出得很容易,因为在这个位置上(2)图:α=90°,所以F(A)= F(LAB×cos90°)=0。
3、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成功的教师不仅要自己学会教,更要努力使学生会学。上课时,笔者利用每一个新概念的引入,每一道例题的讲解,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讲课时注意留下“余味”和“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和填补;分析问题时,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提供线索,引导他们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解决问题时,再问几个为什么,不仅使学生有所知,还要使学生有所思。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质疑、归纳、推理、分析,达到触类旁通,学会自主获得知识,实现学会学习这个教学的根本目标。
四、让课堂走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学生的厌学情绪相当普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所学无用。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课堂,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就能把该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果知识能学以致用,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重要性,就会努力学习,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从生活中、教材中,挖掘知识应用的素材,把日常生活的实例转化为课堂问题。如讲解机器、机构:自行车是一种机构,摩托车、电瓶车都是一种机器,摩托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电瓶车能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都能实现能量转换。在学习导杆机构时,可以以大家都很熟悉的手动抽水泵为例,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原理;利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来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解决方法。作为学校层面,可以作这几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学得好,有一手过硬的技术,机械专业的就业形势很好,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积极在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竞赛活动和考证考级活动,使每个学生在毕业之前掌握一项以上的专业技能,如钳工等级证、车工等级证、CAD操作员资格证等,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就业技能,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对于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其进一步考大学深造,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努力学好《机械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