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人性人心之映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wnload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抗战文学乃至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丰碑,《四世同堂》通过对老北京市民形象的剖析,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国民特质。作者以“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的艺术风格,向我们描述了战争年代平民生活的真实图景,反映了战争背后所体现的人性。
  关键词:四世同堂;战争;国民性
  作者简介:吴知维,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2
  《四世同堂》创作于抗日战争之时,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老舍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萌发了创作一篇抗战题材小说的想法。
  小说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写作传统,笔触平实而不平淡。小羊圈里的四世同堂无非是些家长里短的平凡事。守旧慈爱的祁老太爷,隐忍睿智的瑞宣,虚伪贪婪的冠晓荷……他们彼此不同,却相安无事。可随着抗战的到来,矛盾的激发将北平人民推向历史舞台,他们各自的特点愈发鲜明起来。作者从描写城市市民着手,以小人物的人生遭遇来反映世事变迁和民族的兴衰存亡。
  一、奋起抗战——被压迫民族生存的唯一法门
  《四世同堂》讲述了当日军铁蹄横扫中国大地时,给它的人民所带来的痛苦和欺辱。这本书并未描写战争的宏大场面,而是围绕小羊圈这一小场景。通过北平西城胡同里几家邻居的家族兴衰和他们之间复杂的矛盾纠葛向我们展现小说的中心主旨——“落后就要挨打;亡国,便是最大的罪!”
  文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和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院、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清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知为什么,突然的被飞机与坦克强奸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当一座古城遭受战争的侵袭,虽风景依旧,却物是人非;当一个古老的民族遭受外敌的入侵,即使再爱和平也难逃劫难。作者以诗的眼光来看待破碎的山河,古老孕育了北平一切的美,却因战争被毁于一旦。这也让我们深思,为何“最爱和平”的泱泱大国反被日本欺辱?
  一个民族的落后,一个国家的积贫积弱,会使它的人民都变成丧家之犬,任人欺凌!而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与它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假如国难当头,而它的人民仍无所作为、苟且偷安,那么最后的代价便是灭亡。就像《四世同堂》中所描写的所有老实本分的人,在太平年岁,他们是顶好的公民。可战争动乱年代的顺从吃亏和忍气吞声并未给他们带来好运。唯有奋力一拼,才可能找到生路。就像文中钱默吟先生所说:“就是这样吧!这才是斗争!只有死,死,才能产生仇恨;知道恨才会报仇!”
  二、《四世同堂》中的国民形象
  小说描写的市民种类众多: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洋派市民和城市贫民。文中用富善先生的视角对不同种类的人进行剖析。“富善先生仿佛一眼看到了一部激变的中国近代史”。祁老人是最地道的中国人,“它的必定让客人坐上座,它的一会儿一让茶,他的谦恭与繁琐,都使富善先生心中高兴”;瑞宣是新派市民,他是个纯粹民国的人,“他与祖父在年纪上虽只差四十年,而在思想上却相隔有一两个世纪。”大赤包与冠晓荷则是洋派市民的代表,“大赤包与冠晓荷穿着顶漂亮的衣服走进来,为的是给英国人一个好印象。大赤包穿了一件薄呢子的洋衣,露着半截胖胳臂,没有领子。她的唇抹得极大极红,头发卷成大小二三十个鸡蛋卷儿,像个漂亮的妖精。”富善先生吓了一跳。他正在想:“中国人都在变化,可是万没想到中国人会变成妖精。”
  小羊圈的百姓真正意识到战争的阴云笼罩了北平,反应却各有不同:以冠晓荷一家为代表的亲日派,钱默吟先生那样的抗日派,大部分人选择的沉默,还有像丁约翰那样的亲英人士。一个小羊圈,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三、战争阴云下的“国民性”特点剖析
  小说对中国人形象的塑造特点,可说是生动而饱满、丰富而复杂。作者通过对各阶层市民形象的描写,引出其背后的“国民性”内涵。
  (一)封建保守,苟安度日
  有像祁老人这样最传统的中國人,老舍写出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千年古国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民族美德:淳朴善良、吃苦耐劳、讲究礼节。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誓死守住心灵深处的“净土”,保持着我们民族不屈的气节。他们最大的心愿便是维持家庭的圆满,保证“四世同堂”的不散伙。但却因此忽略了对是非标准的判断,而变得目光狭隘。祁老人认为:“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只有用破缸把大院门顶住,便足以消灾避难。”他一厢情愿地相信在战争来临之时,只要一味屈服顺从,便能够躲过灾祸。
  当民族矛盾尖锐激烈时,这些民族美德常因变异而显现其另一面:淳朴善良成了懦弱胆怯,吃苦耐劳变为委曲求全,讲究礼节成了只求敷衍。“这些‘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上,负着几千年的传统的重担子。”使人们在敌寇的淫威下虽能努力保持民族的气节,但却安于现状、忍辱受屈、惶惑偷生。老舍在作品中愤愤地写道:“爱和平的人而没有勇敢,和平便变成屈辱,保身便变为偷生。”在对祁老者这类扁平人物的描写中,充满了作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文化的反思。
  (二)自古忠孝,难能两全
  有像祁瑞宣这样的“矛盾混合体”,他们有见识、有抱负、深晓一切民族大义。他们不愿屈就在太阳旗下作顺民,却因传统奉老养子的观念不能奔赴前线。理想与现实的天平,在任何时代都是考验人们的利器,他们可以做的便是尽力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清白。
  (三)卖身求荣,丧尽天良
  有像大赤包、冠晓荷这样的汉奸。他们爬高踩低,一切都只是自身利益当先,而将礼义廉耻抛之脑后。他们不是愚昧之人,是教钱权蒙了心,只把海市蜃楼当作天堂来追捧。他们是国家动乱之时粉墨登场的跳梁小丑,自以为聪明地想发国难财,却最终落得个惨淡收场。   (四)血性义气,拼死一搏
  有像小崔、长顺、孙七、刘师傅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对“家国”的定义甚至不如冠晓荷一流来的清晰,也不懂得“民族”、“社会”这样的名词。可日本人来了,抢掠他们的家园,阻断他们的生路。他们心里有一股子气儿,一股子不服人的,特别不服日本人的气儿。他们也很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与抢匪斗上一斗。尤其是小文夫妇就算死也要在暴敌面前站着死去,无不是国民精神得以绽放光彩的中流砥柱。
  (五)舍身忘己,深晓大义
  还有像钱默吟老先生这样真正的战士。在太平时候,他们是隐士诗人;可当真亡了国,他们便扛起武器、上阵杀敌,不惧流血牺牲。就像文中所说:“太平年岁,他有花草,有诗歌,有茶酒;亡了国,他有牺牲与死亡;他很满意自己的遭遇。”钱老人是小羊圈中最早觉醒、参与抗爭的人之一。他的抗日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家被害,执着复仇——加入抗敌联盟,坚持合作的爱国主义——心态沉稳,以坚毅勇敢去获得和平。钱老人实现了人生境界从苟安懒散地活着到英勇无畏的革命的转变,他的勇敢坚强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文中对此也有细致描写:“在平日里,他有什么感触,便想吟诗。现在,他似乎与诗告别了,因为他觉得三子仲石的牺牲,王排长的宁自杀不投降,和他自己的命运,都是‘亡国篇’中最美好的片段——这些事实,即使用散文记述下来,依然是诗的;他不必再向音节词律中找诗了。”
  钱先生与牛博士是文中两种鲜明的对比,他们本都是学者身份,不闻纷争,潜心学问。战争应该与他们最为无关,却讽刺意味地在两人身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面。其实我会想,如果钱先生没有遭遇家破人亡,他会怎样?与牛博士一样鞠躬于膝下吗?不,他不会的。知识会在一个有爱国心的人胸怀中蓬勃,在一个苟全自保的人身上落寞。知识就是力量,但它要播撒在正义的土地上才能开出花朵。正是有千千万万钱老者这样的人,这样有血性的人,使得中华民族最终得以保全。
  《四世同堂》以它悲剧性的感染效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当国破之际,唯一的做法便是奋起抗争,苟且偷安只能自取灭亡。
  参考文献:
  [1]老舍:《四世同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01).
  [2]杨剑龙:《一个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沉思——老舍<四世同堂>的文化分析》[J].抚州师专学报,1995(04).
其他文献
摘 要:安妮宝贝塑造了两种都市人群,一种是都市白领,一种是“城市边缘人”,而她主要表现的就是“城市边缘人”的精神世界。本文就以安妮宝贝的小说为例,论述她小说中“城市边缘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原因和他们的归宿。  关键词:城市边缘人;精神世界;精神归宿  作者简介:杨海涛(1982-),女,汉族,四川省射洪县人,文学硕士,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语文教育教学。  [中
摘 要:《爱无可忍》从一只热气球引发的悲剧入手,向我们展示了一场起于青萍之末的爱与孤独。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着力分析了弥漫在小说中的畸形的爱恋与无尽的孤独,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  关键词:畸形;自我意识;孤独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今英国文坛备受瞩目的一位作家,《爱无可忍
[中图分类号]:J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  众所周知,印度的宝莱坞电影在中国一向是叫好不叫座。但这部《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狂揽八亿的票房,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这部片子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这部片子成功的原因是宣传女权,因为在当今社会之下,男女平等已经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国家的关系不
摘 要:玛丽·埃莉诺·威尔金斯·弗里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其代表作《新英格兰修女》用纪实手法和怜悯情怀,生动刻画了露易莎坚持独身,不受父权世界钳制的心理历程。弗里曼将象征艺术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女性思想觉醒就是要走出婚姻的牢笼,奋起反抗并寻求自我。从象征主义角度对小说抽丝剥茧,字里行间弗里曼创作手法的匠心独运。  关键词:弗里曼;《新英格兰修女》;象征主义;寻找自我  作者
摘 要:夫妇之道为五伦之首,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关雎》之义在于以淑女之求之礼与节,达于天地之道,人伦之正。  关键词:关雎;风;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对于《诗》,国人的基础阅读范围大抵不出《关雎》、《蒹葭》和《硕鼠》等有限的几篇,心中留存的是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阶级剥削压迫的反抗的记忆。但如果有更多涉
作者简介:亚一超(1991-),女,云南个旧人,现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2  如果一部电影片长近乎3个小时,却并不使人困倦,反而处处引发观者意犹未尽的咀嚼与回味,那么导演一定是个好讲故事的人。2000年,始终以忠实自我、毫不妥协为人生追求的台湾导演杨德昌,带来了
摘 要:《青春》是南非著名作家库切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出生于后殖民时期的库切在此作品中讲述了自己19岁到24岁之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国内学者对库切小说的研究注重作者不同小说之间的对比、对作品的文本分析以及以后殖民的视角对小说的研究,国外学者例如大卫.阿特韦尔的《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南非与写作策略》更注重小说叙事策略的研究。虽然《青春》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但却以第三人称叙事为特色,与第一人称叙事手法
摘 要:在晋宋交替的社会中,陶渊明的“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个性与“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从而注定他的仕宦生活会让他感到无比的压抑、苦闷与无奈。  关键词:仕途;性格;矛盾;苦痛  作者简介:辛欣(1977.1-),女,辽宁阜新人,硕士研究生,辽宁理工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从《边城》对湘西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风格我们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自然乡村气息和浓浓的乡愁。向来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在《边城》里筑起的一个乡下人的精神王国,这个王国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着创作的灵感。  关键词:乡下人;精神王国;湘西;自然  作者简介:王双(1991-),女,汉,山东聊城人,河南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梭罗和庄子两位大家都以各自的贡献在人类思想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两位先贤穿越时空的距离在自然观、生活观和政治观方面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梭罗;庄子;自然;简朴  作者简介:杨丽,河南驻马店人,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  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作家梭罗在美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