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料理”为何多发生在高校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eno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橙子鸡片、西芹炒草莓、玉米粒炒葡萄、葡萄西红柿……近日,号称“中国第九大菜系”产地的高校食堂又推出了一批新鲜菜式,被网友称作“神菜”。有网友将此类“神菜”视为“黑暗料理”,表示“让人不忍直视”;但同时,也有网友认为这是一种创意,表示“色泽好诱人,好想尝尝”。
  关于“黑暗料理”的讨论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最近,高校食堂又掀起了新一轮的“中国第九大菜系”创新比拼。在笔者的惯性思维中,“中国第九大菜系”应该是个贬义词,其大胆的创新模式,笔者也并不十分欣赏。但一些网友对其中一些创新菜品的认可,却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第一个思考是,为什么会有人喜欢“黑暗料理”?这也许证明了其中的一些创新菜还是有水平的,一些师傅可能不仅仅是“废物利用”,而是真心地去创新菜品。当然并不否认,很多师傅的水平并不太高,导致菜品没什么创新反而产生了雷人的结果。第二个思考就是“黑暗料理”为什么多发生在高校?为什么没有发生在饭店?也没有发生在单位食堂?我想更多的是因为饭店和单位食堂没有创新的环境。如果在这些地方搞创新,师傅们恐怕会“死得很惨”,动辄就可能丢掉工作。而在大学食堂,学生们比较宽容,他们便有了创新的底气。
  而在笔者看来,以上两点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关键的还是因为大学里充满了活力和创新的动力。相比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更喜欢尝试新事物,也更容易接受多元的文化。
  因此,我们不必对这些创新菜式大加贬斥。一者,食堂创新的菜好与坏,学生们自然会“用脚投票”,而最有权利投票的,自然是尝过菜品的人,如果他们没意见,其他人也真不好说什么。再者,虽然我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并不意味着菜品上的创新可以休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饮食方式和口味也在不断变化。给予“黑暗料理”应有的宽容,说不定将来的某一天,会有人创造出中国的“肯德基”走向世界呢。
  当然了,对菜品创新的宽容,也不意味着创新就可以没有底线。遵循饮食搭配规律,保证食品的安全是不能逾越的“红线”。实际上,“黑暗料理”之所以有这样的坏名声,恐怕更多的还是源于高校整体不高的伙食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提高学校食堂的整体水平显然比打击“黑暗料理”更重要。
  满分100,北大真一流到如此地步了吗
  近日,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等机构联合推出的“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榜单”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名列前三,其中北大以满分100分,高居排行榜第一名。
  北大、清华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一流大学,尽管近些年公众“名校崇拜”的心理弱化了不少,但自家孩子能考上北大、清华,还是会被视为一种荣誉。一流名校的形成,源自历史的积累和当下的口碑传播,用打分形式为大学排名,只不过是衡量名校的一个参考标准,可以当真,也可以不当真。
  但这次推出的排名,以满分的成绩把北大推到了第一名的位置,就让人有些看不懂了。100分意味着什么,这在分数至上的教育环境下,谁都能看懂,这意味着北大已经完美到无可挑剔的程度,再无提升空间了。即便是99分,都还可以视为北大尚且有微小的不足需要改进,但100分足够堵住别人的嘴,让人无话可说。
  细看北大的分数构成,共有三个部分,分别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影响”,三项得分均为100分,但每个100分都难以令人信服。北大的中文、历史、哲学等是强项,诚然理科也很强悍,但不至于占尽研究人才与资源。“人才培养”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便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也不见得敢自称在这方面可以得满分。
  单就“社会影响”看,北大的满分也会引来争议。自网络普及以来,北大先后爆出了不少负面新闻:学术腐败、教授丑闻、保送门、季羡林藏品被盗、与清华抢生源网上骂战……有网友评价,北大已经不是一所名校,而仅仅是一个名机构。这样的评价虽然有些偏颇,但至少说明北大在这方面并不是完美无瑕。而敢于打出100分的满分,不得不说榜单制作者勇气可嘉。
  前几日,由社科院对国内115所高校进行调查后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透明度指数报告(2015)》显示,北大不仅没有进入前十,反而跌落至第79名。教育透明度指数无疑是评价一所大学“社会影响”的重要参考数据,在教育透明度方面都无法做到第一,那么给这所大学的“社会影响”打100分的依据究竟从何而来?
  宽容一点儿,或者从综合评价来看,北大还是国内的一流大学,但它真一流到满分的地步了吗?这是个值得存疑的问题。但愿北大能以这个排行榜给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向“满分”迈进,但无论它好到什么地步,都不可能在各方面都达到完美的满分,这是常识。
  细数澳洲教育十大趣闻
  大学女生人数超过男生
  2013年,澳大利亚所有大学注册学生人数已经超过百万。而自从1987年开始,澳大利亚大学中女生人数就一直多过男生。2011年,57%的澳大利亚大学注册学生为女生。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2013年的数字显示在2001到2012年间,高校中女生人数上升33.5%,而同期,男生的人数仅上升了22%。看到这里,宅男们是不是跃跃欲试了呢!
  海外学生的比例在飞速增长
  自从澳大利亚开始了教育出口产业,国际留学生人数不断上升。据2013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来自海外的留学生占当年澳大利亚大学生总数的22.3%。其中将近三分之二来自亚洲,16%来自欧洲。在海外学生中,中国留学生占了19%,英国占7%,印度占6%,马来西亚占5%,新西兰占4%。大多数澳大利亚大学生与父母居住
  在过去10年中,澳大利亚大学生的居住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选择与父母居住的大学生排在第一位,比例超过35%。而与伴侣同住的大学生比例出现了下降,2011年人口统计数字显示,这一比例下降到了30%以下,但仍处于第二位。选择在大学宿舍居住的大学生不到5%。   最爱专业是商科、管理和教育
  2012年的数字显示,最受澳大利亚本国大学生青睐的专业如下:并列第一的是商科、管理和教育f入学学生人数占总注册学生人数的10%),护理、会计和法律并列第二位(入学学生人数占总注册学生人数的5%)。
  大学生部分采取半工半读
  将近一半的澳大利亚大学就读学生选择以学业为主,兼职工作。而上了年纪的大学生更多采取的是工作为主,兼顾学业。另有4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全职学习,不工作。
  澳大利亚大学生年龄不限
  虽然澳大利亚大学中超过一半的学生年龄在15-24岁之间,很多是应届毕业生,但剩下的约占41%的学生,年龄则在25-64岁之间。在大学课堂中看到年纪大的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学生半途而废,辍学比例高
  2014年,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的最新数字显示,大约每五个学生就有一人在大学第一学年结束时从自己原先选择的专业中退出,或者更换其他专业,或者辍学。数字显示,更换专业或更换学校的澳大利亚大学生每年高达13000人。
  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起薪不高
  据最新公布的《2013年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年度报告》显示,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四个月后,71.3%的学生获得全职职位,18.1%的学生获得兼职职位。25岁以下的大学毕业生,工作起薪平均值为52450澳元。这相当于澳大利亚平均年工资收入的74.3%。对于女性而言,经济上带来最大利益的专业是医学、牙医和法律。而人文和表演艺术课程最难获得高收入。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函授或网上教程
  2012年,格拉顿研究所做了一份名为《探究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报告。其中一个章节指出,不在大学校园学习已成为一种新趋势。这种方式以前以函授、远距离教育为载体,而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网上学习。很多学士后学位的注册者希望以此节省路上的时间,增加自己学习的灵活性。
  澳大利亚大学生的学费
  澳大利亚政府对公立大学的学费有严格的管理和限制。从2014年的学费看,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包括人文、行为科学、社会科学、教育、临床心理学、外语、视觉和表演艺术及护理)每年学费上限为6044澳元;第二类(包括数学、统计学、电脑、建筑、辅助保健、工程、勘测、农业)每年学费上限为8613澳元;第三类(包括法律、会计、管理、经济、商科、医学)每年学费上限为10085澳元。
  此外,澳大利亚政府还为符合要求的学生提供无息高等教育贷款。学生在就业后,工资达到了一定的额度,这笔贷款才逐渐从个人所得税中扣除。
其他文献
家有“三熊”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这个问题恐怕老妈最有发言权。  “老熊”当道  “爸!我不想看这个,我想看《寻味顺德》!”“哎呀,这个有意思些,坐下坐下,一起看。”老爸一边乐呵呵地拍拍我的肩膀,一边不动声色地把遥控器往身后挪了挪。“爸,我看到了!你快给我,我真不想看《熊出没》!”我把他的手推开,跺了跺脚,撇着嘴直勾勾地望着被他藏在身后的遥控器。  老爸見我不服软,脸上的笑容倏地一收,轻哼一声,偏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你自然不会想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时光带走了那个她。三十年前,她是侍萍,温柔婉约,深情款款;三十年后,她再次出现在他面前,她是四凤的妈,而他是周老爷。侍萍已经死去了——她只是那个相框里的人,是周朴园回忆里的惊鸿一面。做少爷时,他有过激情,我们可以猜想他为了侍萍也曾反抗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世故老成。周朴园虚伪,侍萍又何尝不是?口口声
感受作家“人品”  原文选段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
曾经读过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只觉得主人公疯疯癫癫,实在疑惑其行为之深意。时隔几年,这次坐在舞台下静静观赏音乐剧《我,堂吉诃德》,一些疑惑渐渐消散。  经典的情节“大战风车”,剧中所演和书中所写并无二致,当年阅读的印象依稀还在:堂吉诃德不过是一个装疯卖傻的跳梁小丑,“止增笑耳”。看着他“人仰马翻”、灰头土脸的样子,加上桑丘忙不迭的劝慰,我的笑一如往昔。  当堂吉诃德将低贱的村妇阿尔东莎视为高贵的
爱是滴滴春雨,枯黄的小草也能发出新绿;爱是一股清泉,苦涩的日子也能变得甜蜜。  爱是一粒种子,贫瘠的土地也能焕发生机;爱是春风一缕,冰冻的湖水也能泛起涟漪。  有支歌,我们怎能忘记?每个音符都是爱的旋律。你像妈妈养了很多儿女,可你的孩子却叫你阿姨。有支歌,我们深深铭记,因为这是一支爱的序曲。你像媽妈哺育很多儿女,可你的孩子却叫你阿姨。  忘不了你啊,我的好妈妈……
村庄被一年四季的歌声滋养着。天上飞的,地上行走的,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生灵们,从苍穹上、泥土里、草丛中、树林间、河道边一路演唱而来。它们以通俗、摇滚、美声、民族和童声等多种唱法,加之无伴奏、无指挥的独唱、联唱、合唱,乃至多声部演唱,响遏行云,震撼山岳。村庄,这位地球上生长的泥者,幸福地徜徉在歌声时光里。   对歌声的认识,我小时候就受父母的启蒙。父亲吼一嗓门野调便逗得我破涕为笑,母亲幽幽哼几句歌谣
随着时间流逝,那些能让我们从容流连的光景会慢慢消失,而我能做的,只有怀念。  记得小时候,每逢假期,我总时不时去趟洼里。洼里,是一个带有农家气息的类似游乐场的地方。在那里,有用木头和麻绳搭成的障碍物,有最原始的农家石磨和水车,有小河上的小小竹排……在那里,我和小伙伴们曾进行过酣畅淋漓的比赛,比谁最快通过全部障碍;曾肆意地在一个很不起眼儿的土坑上方抓着麻绳悠来荡去,整个场地回荡着我们的笑声;曾几个人
“听说了吗?麻州的克雷数学研究所悬赏的一百万美金要颁给莫里斯了。”  “嗯,他发表的关于‘P≠NP’的论文通过了。可是特雷弗的论文也发表了,为什么独独莫里斯获奖呢?”  莫里斯走在去研究所的路上,耳边传来这样的对话,这让他的思绪回到了三年前……  那时他和特雷弗刚刚进入研究所,两人合作钻研数学问题。他们是大学时认识的,因为都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随着交流讨论的日益深入,他们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三亚市民投诉野生动物青蛙,称某小区围墙外每晚有大群青蛙吵闹,影响休息。环保部门随后进行了神回复:“人和动物都是宇宙一分子,人不应自以为是,凌驾于动物之上,应珍惜动物生命。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则世界会变得更加美丽。”“世间任何生物,都有它存在的必要,和谐相处才是硬道理,才能构成千姿百态、繁花似锦的大千世界。”“不能因为人类而破坏动物的生存空间,请给这些动物一点
就像母亲说的:“小茅屋不仅给了我们家,还给了我们生命。”   父亲当时向母亲提亲,外婆咬死了叫父亲上门招亲,不然这门亲事成不了。父亲看着连一间住得成的房都没有,咋个上门又咋个成亲呢,就提出来说上门可以,得有一间茅草屋。   母亲说行,我来建。她孤身一人上山砍木头,割茅草,回来垒墙,硬生生利用两个多月时间,在村头建起了两间像模像样的茅草屋。这下母亲出名了,有的男人自感不如,说这女的比男的都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