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中高考一直以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形式居多,放宽了对文体的要求,同时也形成一种错觉,似乎作文标准也有所降低,认为只要巧妙,只要煽情有文采就可以拿到高分,实则大大不然。试看年年《考试说明》,作文发展等级第一条就是:“深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可见,思想永远是文章的精魂。中、高考从未放松对学生拥有思想、拥有个性的要求。这一点反而应该是我们作文训练的重中之重。可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认识深刻起来呢?经过调查实践,我发现最有效的手段还是回归火热生活,回归燃烧年代,参与社会热点讨论,只有它才可以真正让学生个性飞扬,看问题鞭辟入里。
一、文章合为时而著——选择热点,激发热情
选题应是作文训练的一个最基础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训练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古训,摒弃时时刻刻扣紧考试的浅薄功利心态,让学生投入到当前日新月异的时尚、激情燃烧的时代中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决不能因为中、高考不联系当前重大事件就回避热点,更何况年年中、高考都涉及了时代精神。例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心灵的选择”“诚信”等,无不跳动着时代脉搏。
其次是精心选择训练材料。热点很多,但往往适合中学生写作的并不多,我觉得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选择令人关注、动人心神的时代感强的材料或题目,学生对此会不由自主地积极参与,急切发表议论;二是材料或题目价值取向多维,能够多角度地引发议论,学生对此有话可说。基于此,我根据现在中学生“哈韩”“哈日”的时尚风潮,选择了三个新闻话题进行了两次关于立意深刻的作文训练。
1.将韩国整容明星照片与中国人造美女照片进行对比,出示话题:“韩潮”涌进,整容兴起。随着“人造美女”、“人造美男”的出现,美容热一浪高过一浪,甚至连大中学生在寒假、暑假也忙于整容,同时高考过后很多学生也忙于整容,形成一个整容的高峰期。人们不禁又要问,美丽是什么?
请以“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800字左右。
2.两则材料:北京一名黑人老外乘坐公交,午时,想中途下车,遭到拒绝后,指着司机和售票员的鼻子破口大骂“Chinese pig”引起了整车乘客的愤怒。但司机和售票员却始终笑脸相迎,因为公司《员工守则》规定,对乘客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在浙江台州某日本人用英语骂“中国猪”,哨兵一枪砸倒日本人,结果日本人赔礼道歉并保证以后不犯;战士打人犯纪律,关了一个星期的禁闭。
话题:多年前,中国人的别称是“东亚病夫”,如今又换成了“中国猪”,而我们的反应也不一致。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就上述事件写一篇评论。800字左右。
这两次话题一经提出,即受到学生的高度关注,他们情绪激动,讨论热烈,引发强度的心灵震动,表达要求不可遏抑,迅速进入最佳认识状态。
二、文以明道——逻辑推证,理性判断
如果说对话题有了直观的感受,或义愤填膺,或悲天悯人,或兴高采烈,那还只是处在情绪化阶段,仅能算跨入了文章深刻之宅的院门。曲径通幽,仍需冷静思考,理性分析,由大话题进入小思考。这才是写作深刻至关重要的环节。它需要教师分两个步骤指导:一是共性推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个性选取,抓住自我认识点,深入阐发。通过排除直觉理由和雷同理由,深入实质性理由,从而认清问题。
例如上述话题1就可做双向推证:
A.不赞同整容为美丽
直觉理由:假美丽不能接受,美丽要通过开刀太可怕;美丽要花费巨款太浪费等。
雷同理由: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人造美失真,是虚伪的;人应当崇尚自然美等。
深层理由:社会审美观的变化,更注重外在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个我极度膨胀等。
B.赞同整容为美丽
直觉理由:美丽的结果是一样的;美可使别人得到愉悦;美丽无错误。
雷同理由:整容纯属个人隐私;个人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利;人有追求无可厚非;内在美应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等。
深层理由:这是社会竞争残酷的结果;当今女性进入社会仍有门槛;注重自我是文明时代的标志等。
由此可以根据个人认识趋向和写作特长选点动笔,如《美丽陷阱》、《变脸》、《看我七十二变》、《革面不等于洗心》、《门票》等。
话题2就可做单向推证:
破口大骂(情字当先,属直觉理由)→民族自尊不可受辱(因事未关己,不疼不痒,属雷同理由)→真实自我与民族尊严冲突时(事正关己,换位思考)→“忍”字当头,冠以宽容,实则金钱至上,生存的无奈,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更深一步)→反映民族心态,国民劣根(背景深沉,追根溯源,属深层理由)
个人选点可为“国耻教育极度不足”“国家发展不足,受人白眼”“国人自尊自爱不足”等,学生在如此的思维发展中对材料的认识层层加深,于是写出了诸如《进一步海阔天空》、《须把乾坤力挽回》、《法律之外还有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令人叫绝的佳作。
三、听唱新翻杨柳枝——举一反三,推陈出新
对于一篇文章写作来说,动了情,又有了理性分析,应该说已经趋于成功,因为“情理至,义自达”。但对于学生来说,针对某一个话题,某段材料,学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不代表他们的思想就已经登堂入室,仍需经过长期的思索和积累,也仍需教师及时总结规律和举一反三,教给他们有效方法。否则,学生们只能就一题论一题,换题则乱。我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和同学们在感性的练习中自然总结出了使作文立意深刻的方法,我姑且称之为“撕破三层纸法”,亦即阅读有关材料后,先撕破第一层直接感知的主旨,再撕破第二层可以感知为雷同的题旨,深入第三层本质时,思考其背景原因,再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来。
作过上述训练后,我又列出一个相对过时的热点话题,评论《泰坦尼克号》影片,要求利用总结出的方法。结果学生基本能够从老套的爱情故事、惯用的灾难背景之中深入到影片的细节片段,看到人性的光芒、民主的意识及商业片的成功因素等,真正达到了言之启人、情之切切较高层次。
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事也。”“文以载道”应是我们写作立意之本,只有思想深刻,才能谈及其他,更何况现代中学生还肩负着民族振兴大业重担,人才的选拔也应是德优为先的。学生是青春激扬的,只有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施以合理的训练方法,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深度。
一、文章合为时而著——选择热点,激发热情
选题应是作文训练的一个最基础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训练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古训,摒弃时时刻刻扣紧考试的浅薄功利心态,让学生投入到当前日新月异的时尚、激情燃烧的时代中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决不能因为中、高考不联系当前重大事件就回避热点,更何况年年中、高考都涉及了时代精神。例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心灵的选择”“诚信”等,无不跳动着时代脉搏。
其次是精心选择训练材料。热点很多,但往往适合中学生写作的并不多,我觉得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选择令人关注、动人心神的时代感强的材料或题目,学生对此会不由自主地积极参与,急切发表议论;二是材料或题目价值取向多维,能够多角度地引发议论,学生对此有话可说。基于此,我根据现在中学生“哈韩”“哈日”的时尚风潮,选择了三个新闻话题进行了两次关于立意深刻的作文训练。
1.将韩国整容明星照片与中国人造美女照片进行对比,出示话题:“韩潮”涌进,整容兴起。随着“人造美女”、“人造美男”的出现,美容热一浪高过一浪,甚至连大中学生在寒假、暑假也忙于整容,同时高考过后很多学生也忙于整容,形成一个整容的高峰期。人们不禁又要问,美丽是什么?
请以“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800字左右。
2.两则材料:北京一名黑人老外乘坐公交,午时,想中途下车,遭到拒绝后,指着司机和售票员的鼻子破口大骂“Chinese pig”引起了整车乘客的愤怒。但司机和售票员却始终笑脸相迎,因为公司《员工守则》规定,对乘客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在浙江台州某日本人用英语骂“中国猪”,哨兵一枪砸倒日本人,结果日本人赔礼道歉并保证以后不犯;战士打人犯纪律,关了一个星期的禁闭。
话题:多年前,中国人的别称是“东亚病夫”,如今又换成了“中国猪”,而我们的反应也不一致。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就上述事件写一篇评论。800字左右。
这两次话题一经提出,即受到学生的高度关注,他们情绪激动,讨论热烈,引发强度的心灵震动,表达要求不可遏抑,迅速进入最佳认识状态。
二、文以明道——逻辑推证,理性判断
如果说对话题有了直观的感受,或义愤填膺,或悲天悯人,或兴高采烈,那还只是处在情绪化阶段,仅能算跨入了文章深刻之宅的院门。曲径通幽,仍需冷静思考,理性分析,由大话题进入小思考。这才是写作深刻至关重要的环节。它需要教师分两个步骤指导:一是共性推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个性选取,抓住自我认识点,深入阐发。通过排除直觉理由和雷同理由,深入实质性理由,从而认清问题。
例如上述话题1就可做双向推证:
A.不赞同整容为美丽
直觉理由:假美丽不能接受,美丽要通过开刀太可怕;美丽要花费巨款太浪费等。
雷同理由: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人造美失真,是虚伪的;人应当崇尚自然美等。
深层理由:社会审美观的变化,更注重外在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个我极度膨胀等。
B.赞同整容为美丽
直觉理由:美丽的结果是一样的;美可使别人得到愉悦;美丽无错误。
雷同理由:整容纯属个人隐私;个人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利;人有追求无可厚非;内在美应与外在美和谐统一等。
深层理由:这是社会竞争残酷的结果;当今女性进入社会仍有门槛;注重自我是文明时代的标志等。
由此可以根据个人认识趋向和写作特长选点动笔,如《美丽陷阱》、《变脸》、《看我七十二变》、《革面不等于洗心》、《门票》等。
话题2就可做单向推证:
破口大骂(情字当先,属直觉理由)→民族自尊不可受辱(因事未关己,不疼不痒,属雷同理由)→真实自我与民族尊严冲突时(事正关己,换位思考)→“忍”字当头,冠以宽容,实则金钱至上,生存的无奈,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更深一步)→反映民族心态,国民劣根(背景深沉,追根溯源,属深层理由)
个人选点可为“国耻教育极度不足”“国家发展不足,受人白眼”“国人自尊自爱不足”等,学生在如此的思维发展中对材料的认识层层加深,于是写出了诸如《进一步海阔天空》、《须把乾坤力挽回》、《法律之外还有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令人叫绝的佳作。
三、听唱新翻杨柳枝——举一反三,推陈出新
对于一篇文章写作来说,动了情,又有了理性分析,应该说已经趋于成功,因为“情理至,义自达”。但对于学生来说,针对某一个话题,某段材料,学生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不代表他们的思想就已经登堂入室,仍需经过长期的思索和积累,也仍需教师及时总结规律和举一反三,教给他们有效方法。否则,学生们只能就一题论一题,换题则乱。我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和同学们在感性的练习中自然总结出了使作文立意深刻的方法,我姑且称之为“撕破三层纸法”,亦即阅读有关材料后,先撕破第一层直接感知的主旨,再撕破第二层可以感知为雷同的题旨,深入第三层本质时,思考其背景原因,再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来。
作过上述训练后,我又列出一个相对过时的热点话题,评论《泰坦尼克号》影片,要求利用总结出的方法。结果学生基本能够从老套的爱情故事、惯用的灾难背景之中深入到影片的细节片段,看到人性的光芒、民主的意识及商业片的成功因素等,真正达到了言之启人、情之切切较高层次。
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事也。”“文以载道”应是我们写作立意之本,只有思想深刻,才能谈及其他,更何况现代中学生还肩负着民族振兴大业重担,人才的选拔也应是德优为先的。学生是青春激扬的,只有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施以合理的训练方法,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