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有规律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让孩子感到有趣,让数学变得有趣起来,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到学习的快乐。为此,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转变角色,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从师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创设条件、为学生营造氛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积极参与
一、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动手参与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自由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运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更要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正方体的展开,一个是长文体的展开。教学过程中,我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借助昨天实践活动所制作的棱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展开,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我通过巡视收集不一样的展开图,一一贴到黑板上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观察,有几种不同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图虽然不同,但他们有没有存在着什么共同点?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些展开图有没有共同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有的是三个面在一起,有的有四个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他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学生又发现,其实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四个面在一起,三个面的可以通过移动得到,其他的两个面分别分布在这四个面的左右两边。就这样,在共同的探究研讨之下,发现这些展开图的共同特点。
二、营造氛围,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良好的参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设疑制造悬念,激发兴趣,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先让学生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了结果。老师又对学生说:“如果不计算你能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吗?老师就可以,不信,同学们可考考老师。”这时学生们情绪高涨,都纷纷举手考老师,老师都对答如流。于是学生感到非常的惊奇,探求其奥秘的愿望油然而生。学生把学习判断“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这一知识作为了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时开展新课的教学,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融入情景,让学生愉快参与课堂
学习是一种带有意识性的活动,学生的意识强与弱往往赖于情感,有了情感才能滋长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其主动积极地进行有效的学习。老师如何将许多抽象难懂、计算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的数学概念,正确地传授给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材的特点,为学生精心创设生动的情景,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这种学习情境中来。轻松获取知识。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个重、难点,教师可采用微机进行演示,首先显示一个长方体,再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右面这相邻的三个面分别着上红色、蓝色、黄色,然后移动前面至后面、移动右面至左面、移动上面至下面,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带上音响,发现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上下两个面完全重合,并且引起学生概括“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接着,选择水平方向的一条棱旋转,发现它与其它三条棱长度相等,亦即水平方向的四条棱长度相等,同理,得出上下方向的四条棱、前后方向的四条棱长度都相等,再引导学生概括成“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样同学们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顺利地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四、注重动态生成,形成结果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例如:“认识几时几分”一课要求学生学会看钟面数字上。我在教完新课内容时,本以为已大功告成,却没想一个学生在小组活动完成练习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那如果分针不指在数字上,它指在两个数字中间了怎么办?”多么好的问题呀!这就是课堂上的“生成”,那么这时,教师该怎么做?是告诉学生“你们只要会看分针指在数字上的就行了吗?”不!孩子太棒了!教师应该把它作为一项宝贵的教学资源来接受。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玩钟面模型,学生时而探索,时而合作交流,终于明白了:不管分针是否刚好指在数字上,只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这样学生又一次体验到了提到好的问题与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鼓励。
(作者单位:贵州省威宁县牛棚镇中心学校)
编辑/赵军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积极参与
一、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动手参与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自由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解决问题,发现规律,运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更要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正方体的展开,一个是长文体的展开。教学过程中,我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借助昨天实践活动所制作的棱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展开,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我通过巡视收集不一样的展开图,一一贴到黑板上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观察,有几种不同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图虽然不同,但他们有没有存在着什么共同点?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些展开图有没有共同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有的是三个面在一起,有的有四个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他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学生又发现,其实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四个面在一起,三个面的可以通过移动得到,其他的两个面分别分布在这四个面的左右两边。就这样,在共同的探究研讨之下,发现这些展开图的共同特点。
二、营造氛围,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良好的参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设疑制造悬念,激发兴趣,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先让学生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了结果。老师又对学生说:“如果不计算你能判断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吗?老师就可以,不信,同学们可考考老师。”这时学生们情绪高涨,都纷纷举手考老师,老师都对答如流。于是学生感到非常的惊奇,探求其奥秘的愿望油然而生。学生把学习判断“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这一知识作为了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时开展新课的教学,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融入情景,让学生愉快参与课堂
学习是一种带有意识性的活动,学生的意识强与弱往往赖于情感,有了情感才能滋长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其主动积极地进行有效的学习。老师如何将许多抽象难懂、计算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的数学概念,正确地传授给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材的特点,为学生精心创设生动的情景,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这种学习情境中来。轻松获取知识。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个重、难点,教师可采用微机进行演示,首先显示一个长方体,再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右面这相邻的三个面分别着上红色、蓝色、黄色,然后移动前面至后面、移动右面至左面、移动上面至下面,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带上音响,发现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上下两个面完全重合,并且引起学生概括“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接着,选择水平方向的一条棱旋转,发现它与其它三条棱长度相等,亦即水平方向的四条棱长度相等,同理,得出上下方向的四条棱、前后方向的四条棱长度都相等,再引导学生概括成“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样同学们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顺利地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四、注重动态生成,形成结果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例如:“认识几时几分”一课要求学生学会看钟面数字上。我在教完新课内容时,本以为已大功告成,却没想一个学生在小组活动完成练习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那如果分针不指在数字上,它指在两个数字中间了怎么办?”多么好的问题呀!这就是课堂上的“生成”,那么这时,教师该怎么做?是告诉学生“你们只要会看分针指在数字上的就行了吗?”不!孩子太棒了!教师应该把它作为一项宝贵的教学资源来接受。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玩钟面模型,学生时而探索,时而合作交流,终于明白了:不管分针是否刚好指在数字上,只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几分。这样学生又一次体验到了提到好的问题与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鼓励。
(作者单位:贵州省威宁县牛棚镇中心学校)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