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义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新探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ohui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孟子的仁义思想是在孔子的仁爱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由仁义思想引发了孟子对“义利”关系的阐述,并且将仁义思想作为他的治国方针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的指导思想,主张“义中取利”,提倡在符合仁义的原则下获取利益。如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孟子仁义思想中丰富的管理思想,将“义中取利”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具体方面。
  【关键词】:孟子;仁义思想;儒家;企业管理
  孟子的“仁义”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由仁义思想引发了孟子对“义利”关系的阐述,并且将“仁义”思想作为他的治国方针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的指导思想,同样也以“仁义”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他的管理思想。
  如今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成为我们新的课题。受到国外管理知识的影响,我国企业已经逐步摆脱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以及“小作坊”管理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企业管理水平登上了新的台阶,尤其在企业员工关系维护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发面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如今面对严峻的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为了追求利益不顾一切,为了企业的经济利益而损害国家的利益的情况;同时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损害员工的利益,使员工不能得到应有的福利保障,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等情况时常发生。孟子以“仁义”为基础的管理思维也为现代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启示,企业管理也应以孟子的“仁义”思想为指导,将孟子“义中取利”的思想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提倡在企业发展中重视德性,将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结合,以国家的利益为重,重视企业中员工的实际利益,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一、孟子仁义思想理论
  (一)孟子仁义思想产生
  关于人的道德性,孔子主要讲仁爱思想,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具体内容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按照礼的规范来行事进行人事交往,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孔子认为“仁”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体现为“爱人”(《论语·颜渊》),具体做法则是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如此便是成为了有道德的人即“君子”。孔子又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即应该做的,符合道德要求的,“利”则是追求自己的利益,不符合道德要求的。由此可见,孔子由仁爱思想提出来关于“义”的原则,提倡人人都应自觉地做出符合“义”的要求行为。
  但是我们看到“孔子虽然讲了这些道理,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1]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能自觉地追求“仁”成为有道德的人,是因为“人性本善”,孟子举例证明,有人看见小孩掉进水井中,都会产生“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不是因为有任何的外在因素,而是人内心自觉产生的,即“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由此引出了“四端”说。《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显然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行为的根源就来自于人的内心,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德性,这表示人性的善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存在的。所以人们对“仁义”的追求是发自内心的,而且孟子认为这“四端”也成为了人和其他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下》)。
  (二)孟子仁义思想基本内涵
  孟子的“四端说”,是其道德论的核心,其中尤其以“仁义”思想为主导。“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孟子·公孙丑下》)“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尽心下》)可见“仁义”已经成为了人的道德标准,人人都应做出符合“仁义”要求的行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有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政治理想中就包含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思想,包括制民之产,与民同乐,使民以时等。
  在“仁义”思想的指导下,孟子对“义利”关系进行了阐述。孟子肯定了人都是有物质需求的,这种物质条件是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孟子·尽心下》)“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尽心上》)。但是他又说在这种需求的基础之上也人还应该有道德追求,“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人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忘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所以孟子认为人不能违背“义”,不顾一切的追求“利”,要在符合“义”的要求中取“利”。
  在义利关系上,“孔子总的趋向是强调‘义以为上’与这一主张相联系,孔子更为关注理性的需求”[2]。孟子同样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以恢复和强化‘义’的作用为理论重心”[3],但是孟子也认为追求“义”的基本前提则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但在追求“利”的过程中不能做出违背“义”的行为。
  二、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企业发展政策的制定:
  1.企業发展和自然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我国企业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然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过度攫取自然资源,导致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沙尘暴、雾霾、洪灾、雪灾等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孟子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由此可见孟子看到了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将更有利于发展,获取更多的效益,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过度攫取自然资源。所以当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充分重视和大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保护环境,不能过度攫取自然资源,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并且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环保精神,使得各岗位员工都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注重环境保护。第二要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大力开发新技术以满足对环境保护的需求,淘汰落后的对环境污染大的设备,积极引进学习新的环保生产技术,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破坏。第三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能主动承担责任,进行后期的环境弥补,不能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损害视而不见,逃避责任。   2.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从孟子的仁义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遵守道德准则,施行仁义,这样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冲突时,我们的企业利益要服从国家的利益,只有国家强盛了,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企业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应坚持“仁义”为上。我们的企业要取得良好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国家,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之后,我国相应的经济环境以及经济政策才能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企业对外部竞争的处理。竞争作为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是企业运营中所必须面对的,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恶意竞争也时有发生。孟子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在处理和行业竞争者的关系时应该坚持“仁义”思想,不能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不能为了本企业的利益,恶意损害竞争者的利益。在我国企业中不择手段击垮竞争者最后使自己也陷入困境的情况也是存在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如果我们本国的企业进行恶意竞争,最后将出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情况,让国外的企业获得最后的利益,最终得不偿失。
  (二)企业员工政策的制定:
  1.员工选拔机制。孟子认为“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孟子·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孟子·公孙丑上》)在人才选拔上,要重视贤德之人,按照各个岗位的需求安排适合的人,每个人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目前中国就业形势严峻,企业在招聘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关系户”问题上。当前社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从侧面反映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求职者的“关系”“背景”比求职者的个人能力更重要。但如果一个人没有适合工作岗位的能力,那么又如何将本职工作做好呢,又如何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所以企业在人才选拔上,要以“仁义”思想为指导,要重视求职者的能力,重视求职者的道德水平,选择适合的企业发展的人才。
  2.员工物质利益的维护。如今企业拖欠员工工资,员工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压力大等情况时有发生,更有员工为了讨要工资不惜以身犯险,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孟子讲“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从中便可以看出,孟子重视个人的物质需求,认为国君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而不讲仁义,更不能剥夺人民的利益,要保障人民的基本物质条件,人们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之后,自然就归顺国君。“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由此,我们看到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应该施行以“仁义”思想为指导的员工管理思想,应该积极维护员工的利益,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只顾企业利益而忽略甚至剥夺员工利益,只有保障了员工的利益,员工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效益,这也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企业也能更好的发展。
  3.员工关系的维护。现在部分企业认为给员工发工资,员工为企业办事就将员工看作是“犬马”,不尊重员工,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员工,这是不正确的,这样容易引起员工的反感,让员工没有归属感,感觉不到受尊重,长此以往容易造成人才大量流失,这是极其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孟子对梁惠王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孟子·梁惠王下》)你只有和民众一起分享快乐,民众才会拥戴你;“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你只有和民众同其忧愁,民众才会和你同其忧愁,民众才会在你困难的时候支持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如果一个王的心里能够装着天下百姓的忧乐,不仅可以得到并保有自己的快乐,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能与民众同忧乐的人,自然能成就一番事业。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企业环境类似于一个小型的政治环境,我们的管理者类似于统治者,所以我们看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员工着想,平等对待员工,要“与民同乐”,和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员工感到了归属感自然能为企业努力工作,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企业文化制定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我们应该坚持孟子的仁义思想,在企业发展中坚持以“义”为先,在“义”的标准下追求利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否具有仁爱之德就看是否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4]。如今市场上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不惜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给消费者带来巨大损失,比如“三鹿奶粉”事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给消费者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我们的企业要生产优质的产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积极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企业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自然会对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企业员工进行“仁义”思想教育,构建和谐健康的企业文化体系。
  总之,孟子的“仁义”思想主张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之后,更重要的是求“仁义”,当代企业应该将孟子的“仁义”思想,以及“义利观”运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让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遵守社会道德要求,要在“義”的标准下追求“利”,为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也成为了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道德观念,并且对企业管理的决策、调控、评价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注释: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0页
  [2]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1页
  [3]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3页
  [4]陈德述:《道之以德——儒学德治与现代管理的道德性》,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1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
  [2]万光军:《孟子仁义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5]陈德述:《道之以德——儒学德治与现代管理的道德性》,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
其他文献
【摘要】:一般地,无论在消费者眼中还是法律框架内,品质保证功能都被认为是商标的基本功能之一,然而商标和商品质量的联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牢靠。一方面,企业的本质在于盈利,依靠企业自律来保证商品质量的稳定性风险重重;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貌似重视商标的质量保证功能,却仅限于抽象的和宣示性的规定,难以实际发挥作用。所以,构建商标商品质量监督机制需要各种制度各个部门联动发挥作用。  【关键词】:商标;商
期刊
【摘要】: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文明和优良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而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而自豪。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在21世纪的今天,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积极进步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伦理学;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概述  
期刊
【摘要】: 《商君书》中所提出的重刑厚赏政策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而且也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是“时势使然”。这种政策对秦国的内政和外交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  【关键词】:《商君书》;重刑厚赏政策;历史背景;社会意义  《商君书》是先秦法家的一部重要著作,旧题商鞅撰,但书中夹杂了商鞅殁后的别位法家的作品,应该说这部作品是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书中所阐述的思想大体符
期刊
【摘要】: 16世纪宗教改革是中世纪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信仰革新。改革家们以建立纯洁的信仰为改革目的,要把人们从繁琐的宗教仪式中解放出来,将人们带回到基督教信仰根基的教义。对绘画艺术来说,宗教改革既带来了绘画艺术的危机即有名的圣像毁坏运动,又促进绘画挣脱教会的束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新的神学思想也对画家的创作取材产生了很大的影響。  【关键词】:宗教改革;基督教;绘画艺术;圣像毁坏  16世
期刊
【摘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战胜外敌的关键,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有深刻的影响。回顾这一历史的过程,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统一战线形成的意义,有助于对历史事件正确的把握。本文将通过回顾日本侵华到全民一致抗日的史实,分析其原因和意义,希望能客观公正的评价统一战线的作用。  【关键词】:国民党;共产党; 联合;日本  有研究学者认为在抗日救亡的千钧一发之际,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
期刊
【摘要】: 传奇是唐宋文言短篇小说的总称,小说发展到唐代,面目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主要对象由鬼神转移到人,叙事结构也更加完整。但初期的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尤其是唐传奇中的历史类作品,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历史人物传记的写法,同时随着文学的发展,也有许多突破。  【关键词】:唐传奇历史类;史传文学  一、“文备众体”及其史学印记  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道:“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
期刊
【摘要】: 一个朝代的发展,人们都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到帝王将相上,却容易忽视不少女性也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本文以清朝部分与皇室有关的女性为例,呈现了清朝三个不同发展时段:建立之初女性作为政治交易的牺牲品;孝庄太后几十载培养康熙,拉开康乾盛世的序幕;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权朝政纲要,其腐朽的统治让清王朝逐渐走向灭亡。  【关键词】:皇室女性;清王朝;中国古代历史  1588年,随着努尔哈赤基本
期刊
【摘要】:孔子学院的成立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也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孔子学院成立的思想体现了哲学上的和而不同,美学上的文质彬彬和教育理想中的有教无类理念。不过,孔子学院的和而不同,有教无类都是有一定条件的,和而不同是求大同,存小异。要实现真正的有教无类也需要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文质彬彬则是致力于实现矛盾各方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孔子学院;和而不同;文质彬彬;有教无类  孔
期刊
【摘要】: “八一”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及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为了挽救革命,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和统治而举行的三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三大武装起义,在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革命道路的探索、历史意义与评价等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对此,我们就有关方面的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一、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之异同  1927年
期刊
【摘要】: 清末新政,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系自身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一场自救的改革,最后以失敗告终。清末新政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所共同导致的。从客观上看,新政缺乏有利的经济、政治环境。从主观上看,清政府自身驾驭和把控整场新政的能力不足。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吸取历史教训,对于当今中国改革的主导者中国共产党而言,如何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以及提高自身能力,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清末新政;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