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孟子的仁义思想是在孔子的仁爱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由仁义思想引发了孟子对“义利”关系的阐述,并且将仁义思想作为他的治国方针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的指导思想,主张“义中取利”,提倡在符合仁义的原则下获取利益。如今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孟子仁义思想中丰富的管理思想,将“义中取利”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具体方面。
【关键词】:孟子;仁义思想;儒家;企业管理
孟子的“仁义”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由仁义思想引发了孟子对“义利”关系的阐述,并且将“仁义”思想作为他的治国方针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的指导思想,同样也以“仁义”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他的管理思想。
如今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成为我们新的课题。受到国外管理知识的影响,我国企业已经逐步摆脱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以及“小作坊”管理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企业管理水平登上了新的台阶,尤其在企业员工关系维护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发面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如今面对严峻的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为了追求利益不顾一切,为了企业的经济利益而损害国家的利益的情况;同时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损害员工的利益,使员工不能得到应有的福利保障,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等情况时常发生。孟子以“仁义”为基础的管理思维也为现代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启示,企业管理也应以孟子的“仁义”思想为指导,将孟子“义中取利”的思想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提倡在企业发展中重视德性,将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结合,以国家的利益为重,重视企业中员工的实际利益,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一、孟子仁义思想理论
(一)孟子仁义思想产生
关于人的道德性,孔子主要讲仁爱思想,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具体内容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按照礼的规范来行事进行人事交往,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孔子认为“仁”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体现为“爱人”(《论语·颜渊》),具体做法则是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如此便是成为了有道德的人即“君子”。孔子又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即应该做的,符合道德要求的,“利”则是追求自己的利益,不符合道德要求的。由此可见,孔子由仁爱思想提出来关于“义”的原则,提倡人人都应自觉地做出符合“义”的要求行为。
但是我们看到“孔子虽然讲了这些道理,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1]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能自觉地追求“仁”成为有道德的人,是因为“人性本善”,孟子举例证明,有人看见小孩掉进水井中,都会产生“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不是因为有任何的外在因素,而是人内心自觉产生的,即“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由此引出了“四端”说。《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显然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行为的根源就来自于人的内心,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德性,这表示人性的善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存在的。所以人们对“仁义”的追求是发自内心的,而且孟子认为这“四端”也成为了人和其他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下》)。
(二)孟子仁义思想基本内涵
孟子的“四端说”,是其道德论的核心,其中尤其以“仁义”思想为主导。“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孟子·公孙丑下》)“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尽心下》)可见“仁义”已经成为了人的道德标准,人人都应做出符合“仁义”要求的行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有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政治理想中就包含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思想,包括制民之产,与民同乐,使民以时等。
在“仁义”思想的指导下,孟子对“义利”关系进行了阐述。孟子肯定了人都是有物质需求的,这种物质条件是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孟子·尽心下》)“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尽心上》)。但是他又说在这种需求的基础之上也人还应该有道德追求,“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人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忘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所以孟子认为人不能违背“义”,不顾一切的追求“利”,要在符合“义”的要求中取“利”。
在义利关系上,“孔子总的趋向是强调‘义以为上’与这一主张相联系,孔子更为关注理性的需求”[2]。孟子同样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以恢复和强化‘义’的作用为理论重心”[3],但是孟子也认为追求“义”的基本前提则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但在追求“利”的过程中不能做出违背“义”的行为。
二、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企业发展政策的制定:
1.企業发展和自然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我国企业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然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过度攫取自然资源,导致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沙尘暴、雾霾、洪灾、雪灾等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孟子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由此可见孟子看到了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将更有利于发展,获取更多的效益,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过度攫取自然资源。所以当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充分重视和大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保护环境,不能过度攫取自然资源,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并且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环保精神,使得各岗位员工都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注重环境保护。第二要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大力开发新技术以满足对环境保护的需求,淘汰落后的对环境污染大的设备,积极引进学习新的环保生产技术,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破坏。第三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能主动承担责任,进行后期的环境弥补,不能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损害视而不见,逃避责任。 2.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从孟子的仁义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遵守道德准则,施行仁义,这样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冲突时,我们的企业利益要服从国家的利益,只有国家强盛了,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企业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应坚持“仁义”为上。我们的企业要取得良好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国家,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之后,我国相应的经济环境以及经济政策才能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企业对外部竞争的处理。竞争作为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是企业运营中所必须面对的,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恶意竞争也时有发生。孟子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在处理和行业竞争者的关系时应该坚持“仁义”思想,不能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不能为了本企业的利益,恶意损害竞争者的利益。在我国企业中不择手段击垮竞争者最后使自己也陷入困境的情况也是存在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如果我们本国的企业进行恶意竞争,最后将出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情况,让国外的企业获得最后的利益,最终得不偿失。
(二)企业员工政策的制定:
1.员工选拔机制。孟子认为“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孟子·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孟子·公孙丑上》)在人才选拔上,要重视贤德之人,按照各个岗位的需求安排适合的人,每个人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目前中国就业形势严峻,企业在招聘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关系户”问题上。当前社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从侧面反映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求职者的“关系”“背景”比求职者的个人能力更重要。但如果一个人没有适合工作岗位的能力,那么又如何将本职工作做好呢,又如何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所以企业在人才选拔上,要以“仁义”思想为指导,要重视求职者的能力,重视求职者的道德水平,选择适合的企业发展的人才。
2.员工物质利益的维护。如今企业拖欠员工工资,员工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压力大等情况时有发生,更有员工为了讨要工资不惜以身犯险,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孟子讲“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从中便可以看出,孟子重视个人的物质需求,认为国君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而不讲仁义,更不能剥夺人民的利益,要保障人民的基本物质条件,人们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之后,自然就归顺国君。“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由此,我们看到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应该施行以“仁义”思想为指导的员工管理思想,应该积极维护员工的利益,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只顾企业利益而忽略甚至剥夺员工利益,只有保障了员工的利益,员工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效益,这也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企业也能更好的发展。
3.员工关系的维护。现在部分企业认为给员工发工资,员工为企业办事就将员工看作是“犬马”,不尊重员工,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员工,这是不正确的,这样容易引起员工的反感,让员工没有归属感,感觉不到受尊重,长此以往容易造成人才大量流失,这是极其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孟子对梁惠王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孟子·梁惠王下》)你只有和民众一起分享快乐,民众才会拥戴你;“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你只有和民众同其忧愁,民众才会和你同其忧愁,民众才会在你困难的时候支持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如果一个王的心里能够装着天下百姓的忧乐,不仅可以得到并保有自己的快乐,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能与民众同忧乐的人,自然能成就一番事业。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企业环境类似于一个小型的政治环境,我们的管理者类似于统治者,所以我们看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员工着想,平等对待员工,要“与民同乐”,和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员工感到了归属感自然能为企业努力工作,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企业文化制定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我们应该坚持孟子的仁义思想,在企业发展中坚持以“义”为先,在“义”的标准下追求利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否具有仁爱之德就看是否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4]。如今市场上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不惜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给消费者带来巨大损失,比如“三鹿奶粉”事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给消费者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我们的企业要生产优质的产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积极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企业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自然会对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企业员工进行“仁义”思想教育,构建和谐健康的企业文化体系。
总之,孟子的“仁义”思想主张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之后,更重要的是求“仁义”,当代企业应该将孟子的“仁义”思想,以及“义利观”运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让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遵守社会道德要求,要在“義”的标准下追求“利”,为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也成为了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道德观念,并且对企业管理的决策、调控、评价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注释: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0页
[2]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1页
[3]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3页
[4]陈德述:《道之以德——儒学德治与现代管理的道德性》,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1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
[2]万光军:《孟子仁义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5]陈德述:《道之以德——儒学德治与现代管理的道德性》,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
【关键词】:孟子;仁义思想;儒家;企业管理
孟子的“仁义”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由仁义思想引发了孟子对“义利”关系的阐述,并且将“仁义”思想作为他的治国方针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的指导思想,同样也以“仁义”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他的管理思想。
如今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成为我们新的课题。受到国外管理知识的影响,我国企业已经逐步摆脱家族企业管理模式,以及“小作坊”管理模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企业管理水平登上了新的台阶,尤其在企业员工关系维护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发面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如今面对严峻的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为了追求利益不顾一切,为了企业的经济利益而损害国家的利益的情况;同时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损害员工的利益,使员工不能得到应有的福利保障,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等情况时常发生。孟子以“仁义”为基础的管理思维也为现代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启示,企业管理也应以孟子的“仁义”思想为指导,将孟子“义中取利”的思想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提倡在企业发展中重视德性,将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结合,以国家的利益为重,重视企业中员工的实际利益,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一、孟子仁义思想理论
(一)孟子仁义思想产生
关于人的道德性,孔子主要讲仁爱思想,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具体内容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按照礼的规范来行事进行人事交往,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孔子认为“仁”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体现为“爱人”(《论语·颜渊》),具体做法则是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如此便是成为了有道德的人即“君子”。孔子又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即应该做的,符合道德要求的,“利”则是追求自己的利益,不符合道德要求的。由此可见,孔子由仁爱思想提出来关于“义”的原则,提倡人人都应自觉地做出符合“义”的要求行为。
但是我们看到“孔子虽然讲了这些道理,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1]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能自觉地追求“仁”成为有道德的人,是因为“人性本善”,孟子举例证明,有人看见小孩掉进水井中,都会产生“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不是因为有任何的外在因素,而是人内心自觉产生的,即“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由此引出了“四端”说。《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显然孟子认为人的道德行为的根源就来自于人的内心,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德性,这表示人性的善是与生俱来,自然而然存在的。所以人们对“仁义”的追求是发自内心的,而且孟子认为这“四端”也成为了人和其他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离娄下》)。
(二)孟子仁义思想基本内涵
孟子的“四端说”,是其道德论的核心,其中尤其以“仁义”思想为主导。“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孟子·公孙丑下》)“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尽心下》)可见“仁义”已经成为了人的道德标准,人人都应做出符合“仁义”要求的行为。“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有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政治理想中就包含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思想,包括制民之产,与民同乐,使民以时等。
在“仁义”思想的指导下,孟子对“义利”关系进行了阐述。孟子肯定了人都是有物质需求的,这种物质条件是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孟子·尽心下》)“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尽心上》)。但是他又说在这种需求的基础之上也人还应该有道德追求,“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人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而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忘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所以孟子认为人不能违背“义”,不顾一切的追求“利”,要在符合“义”的要求中取“利”。
在义利关系上,“孔子总的趋向是强调‘义以为上’与这一主张相联系,孔子更为关注理性的需求”[2]。孟子同样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以恢复和强化‘义’的作用为理论重心”[3],但是孟子也认为追求“义”的基本前提则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但在追求“利”的过程中不能做出违背“义”的行为。
二、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企业发展政策的制定:
1.企業发展和自然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我国企业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然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过度攫取自然资源,导致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沙尘暴、雾霾、洪灾、雪灾等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孟子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由此可见孟子看到了合理运用自然资源将更有利于发展,获取更多的效益,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过度攫取自然资源。所以当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充分重视和大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保护环境,不能过度攫取自然资源,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并且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环保精神,使得各岗位员工都能在自己的工作中注重环境保护。第二要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大力开发新技术以满足对环境保护的需求,淘汰落后的对环境污染大的设备,积极引进学习新的环保生产技术,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破坏。第三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能主动承担责任,进行后期的环境弥补,不能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损害视而不见,逃避责任。 2.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从孟子的仁义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遵守道德准则,施行仁义,这样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相冲突时,我们的企业利益要服从国家的利益,只有国家强盛了,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企业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应坚持“仁义”为上。我们的企业要取得良好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国家,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之后,我国相应的经济环境以及经济政策才能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企业对外部竞争的处理。竞争作为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是企业运营中所必须面对的,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恶意竞争也时有发生。孟子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上》),所以在处理和行业竞争者的关系时应该坚持“仁义”思想,不能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不能为了本企业的利益,恶意损害竞争者的利益。在我国企业中不择手段击垮竞争者最后使自己也陷入困境的情况也是存在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如果我们本国的企业进行恶意竞争,最后将出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情况,让国外的企业获得最后的利益,最终得不偿失。
(二)企业员工政策的制定:
1.员工选拔机制。孟子认为“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孟子·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孟子·公孙丑上》)在人才选拔上,要重视贤德之人,按照各个岗位的需求安排适合的人,每个人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目前中国就业形势严峻,企业在招聘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关系户”问题上。当前社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从侧面反映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求职者的“关系”“背景”比求职者的个人能力更重要。但如果一个人没有适合工作岗位的能力,那么又如何将本职工作做好呢,又如何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所以企业在人才选拔上,要以“仁义”思想为指导,要重视求职者的能力,重视求职者的道德水平,选择适合的企业发展的人才。
2.员工物质利益的维护。如今企业拖欠员工工资,员工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压力大等情况时有发生,更有员工为了讨要工资不惜以身犯险,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孟子讲“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从中便可以看出,孟子重视个人的物质需求,认为国君不能一味追求利益而不讲仁义,更不能剥夺人民的利益,要保障人民的基本物质条件,人们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之后,自然就归顺国君。“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王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孟子·公孙丑上》)由此,我们看到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应该施行以“仁义”思想为指导的员工管理思想,应该积极维护员工的利益,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只顾企业利益而忽略甚至剥夺员工利益,只有保障了员工的利益,员工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效益,这也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企业也能更好的发展。
3.员工关系的维护。现在部分企业认为给员工发工资,员工为企业办事就将员工看作是“犬马”,不尊重员工,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员工,这是不正确的,这样容易引起员工的反感,让员工没有归属感,感觉不到受尊重,长此以往容易造成人才大量流失,这是极其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孟子对梁惠王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孟子·梁惠王下》)你只有和民众一起分享快乐,民众才会拥戴你;“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你只有和民众同其忧愁,民众才会和你同其忧愁,民众才会在你困难的时候支持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如果一个王的心里能够装着天下百姓的忧乐,不仅可以得到并保有自己的快乐,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能与民众同忧乐的人,自然能成就一番事业。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企业环境类似于一个小型的政治环境,我们的管理者类似于统治者,所以我们看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员工着想,平等对待员工,要“与民同乐”,和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员工感到了归属感自然能为企业努力工作,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企业文化制定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我们应该坚持孟子的仁义思想,在企业发展中坚持以“义”为先,在“义”的标准下追求利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否具有仁爱之德就看是否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4]。如今市场上很多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不惜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给消费者带来巨大损失,比如“三鹿奶粉”事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给消费者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我们的企业要生产优质的产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积极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企业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自然会对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企业员工进行“仁义”思想教育,构建和谐健康的企业文化体系。
总之,孟子的“仁义”思想主张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之后,更重要的是求“仁义”,当代企业应该将孟子的“仁义”思想,以及“义利观”运用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让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遵守社会道德要求,要在“義”的标准下追求“利”,为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也成为了企业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道德观念,并且对企业管理的决策、调控、评价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注释: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0页
[2]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1页
[3]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3页
[4]陈德述:《道之以德——儒学德治与现代管理的道德性》,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1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
[2]万光军:《孟子仁义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5]陈德述:《道之以德——儒学德治与现代管理的道德性》,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