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人教版《地理》“必修3”模块的核心是案例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师生对案例教学的主旨理解不清,出现就案例教案例、学案例的现象,使教学仅停留在低层次的知识总结与归纳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深刻领悟案例教学的本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学探究活动,师生互动,挖掘案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地理 案例教学 共性原理
新课程人教版《地理》“必修3”模块的核心内容是讲“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思路是以案例教学为模式,引导学生将“必修1”模块 和“必修2”模块所阐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具体的区域中去,探究具体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教版“必修3”教材共选取了八个典型案例,分别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地区经济发展、区际联系和协调等方面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教学中,限于要赶教学进度、或因学生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较差、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领悟不到位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是就案例教案例,而背离了该模块教学设计的主旨。许多学生也因对“必修3”的设计意图不明确而感觉“必修3”似乎是“狗尾续貂”,与“必修1”和“必修2”连接不上。由于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因此对“必修3”的学习懵懵懂懂,总有雾里看花的感觉。鉴于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感悟,谈谈“必修3”模块的教与学。
新课标倡导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案”教“法”,以“案”学“理”,即最重要的是通过某一具体典型案例的教学,教会学生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最终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真正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通过“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这一案例,应学会此类问题基本的分析方法:“先找出该地区生态问题的表现—→然后找成因—→再分析危害—→最后明确治理措施”。而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包括:①荒漠化荒漠;②荒漠化的类型很多,分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寒漠化(即高寒荒漠化)、盐漠化(即次生盐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且不同类型区域差异明显;③现代荒漠化的成因人为是主因,但自然原因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环境犹如人体一样,体质弱的易得病,所以就一个地区而言,因其所处生态环境脆弱,这样的“先天不足”才是后天会出问题的潜在原因。而所有已经发生荒漠化或者有荒漠化趋势的地区,其生态脆弱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这又体现出区域性。比如,中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源是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导致气候干旱,植被稀少;黄土高原则因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之间的过渡地带,环境不稳定,再加之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以致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从而形成脆弱的生态环境;云贵高原地区虽然地处南方湿润的气候区,但因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区,地表崎岖、起伏大,山地土层薄,由于降水丰沛,导致山坡上泥沙俱下,基岩裸露,到处呈见荒山秃岭,也是一片生态脆弱区,存在严重“石漠化”现象;即使植被茂密地区,也同样可能生态脆弱,如下节讲到的南美洲亚马孙雨林地区,由于独特的环境条件决定的雨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旺盛,植物的枯枝落叶快速分解的同时又被植物体重新快速吸收和利用,导致林下土壤积累存储的有机质稀少,土壤贫瘠。所以一旦雨林被砍伐并移出该地区,原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会中断,平衡即遭破坏。若要恢复,就需重新种植树木,但因土壤贫瘠,植株成活困难。这样伴随着植被覆盖率的降低,雨林气候充沛的降水使地表遭受强烈冲刷,引发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土地进一步退化,从而出现荒漠化,因而有人把雨林称作“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既包括恢复植被等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技术措施,也包括控制人口、加强宣传教育、制定相应的法律与法规等;
案例教学要真正实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适应当下自主、高效学习的角度而言,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学探究活动,即利用典例加深印象,以使学生尽快了解并掌握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然后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学会从案例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并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质疑并解惑,最终获取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能很好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使是典型案例,我们教学的重点也不是此案例本身,而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借助的一个载体和切入点而已。在具体组织教学时,首先应结合典型的案例(一般情况下应首选教材中的案例,因为这些案例大都是经各方专家精选的经典案例,示范性强,教学价值显著。当然为巩固所学,彰显知识的实用性,教师还应多途径补充一些身边的案例;也可从知识的全面性着眼,补充一些特异性的案例),由现象分析成因,然后再逐步地层层深入,找到根源,上升至理论,并最终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实现从典型个案到共性原理的学习目的,这也是“必修3”模块设计的最终目标。如案例“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教学,通读教材,了解西气东输的工程概况及线路,这只是起步,更重要的是深挖、分析素材内容,真正理解西气东输的三大原因,学习客观地评价资源调配对调出地及调入地的影响。通过此案例的学习,应使学生形成分析此类资源调配问题的基本思路:首先是探究为什么要调(即调配的背景原因)?其次是如何调(即论证工程的可行性、设计合理的调配方案)?最后是有何影响(即分析调配工程的意义)?由此及彼,对我国其他宏观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南磷北运等进行系统分析。进而关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资源调配问题,如世界石油运输,铁矿交易,木材、煤炭贸易等,都是训练学生运用案例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变“教案例”为“用案例教”,学习“个案”找思路,精通“共案”是目的。这样的教学实践才是真正吃透了“必修3”模块教学的核心。
【关键词】地理 案例教学 共性原理
新课程人教版《地理》“必修3”模块的核心内容是讲“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思路是以案例教学为模式,引导学生将“必修1”模块 和“必修2”模块所阐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具体的区域中去,探究具体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教版“必修3”教材共选取了八个典型案例,分别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地区经济发展、区际联系和协调等方面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教学中,限于要赶教学进度、或因学生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较差、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领悟不到位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是就案例教案例,而背离了该模块教学设计的主旨。许多学生也因对“必修3”的设计意图不明确而感觉“必修3”似乎是“狗尾续貂”,与“必修1”和“必修2”连接不上。由于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因此对“必修3”的学习懵懵懂懂,总有雾里看花的感觉。鉴于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感悟,谈谈“必修3”模块的教与学。
新课标倡导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案”教“法”,以“案”学“理”,即最重要的是通过某一具体典型案例的教学,教会学生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最终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真正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通过“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这一案例,应学会此类问题基本的分析方法:“先找出该地区生态问题的表现—→然后找成因—→再分析危害—→最后明确治理措施”。而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包括:①荒漠化荒漠;②荒漠化的类型很多,分为土地沙漠化、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寒漠化(即高寒荒漠化)、盐漠化(即次生盐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且不同类型区域差异明显;③现代荒漠化的成因人为是主因,但自然原因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环境犹如人体一样,体质弱的易得病,所以就一个地区而言,因其所处生态环境脆弱,这样的“先天不足”才是后天会出问题的潜在原因。而所有已经发生荒漠化或者有荒漠化趋势的地区,其生态脆弱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这又体现出区域性。比如,中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源是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导致气候干旱,植被稀少;黄土高原则因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之间的过渡地带,环境不稳定,再加之黄土土质疏松、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以致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从而形成脆弱的生态环境;云贵高原地区虽然地处南方湿润的气候区,但因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区,地表崎岖、起伏大,山地土层薄,由于降水丰沛,导致山坡上泥沙俱下,基岩裸露,到处呈见荒山秃岭,也是一片生态脆弱区,存在严重“石漠化”现象;即使植被茂密地区,也同样可能生态脆弱,如下节讲到的南美洲亚马孙雨林地区,由于独特的环境条件决定的雨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旺盛,植物的枯枝落叶快速分解的同时又被植物体重新快速吸收和利用,导致林下土壤积累存储的有机质稀少,土壤贫瘠。所以一旦雨林被砍伐并移出该地区,原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会中断,平衡即遭破坏。若要恢复,就需重新种植树木,但因土壤贫瘠,植株成活困难。这样伴随着植被覆盖率的降低,雨林气候充沛的降水使地表遭受强烈冲刷,引发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土地进一步退化,从而出现荒漠化,因而有人把雨林称作“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既包括恢复植被等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技术措施,也包括控制人口、加强宣传教育、制定相应的法律与法规等;
案例教学要真正实现课标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从适应当下自主、高效学习的角度而言,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学探究活动,即利用典例加深印象,以使学生尽快了解并掌握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然后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学会从案例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并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质疑并解惑,最终获取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能很好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使是典型案例,我们教学的重点也不是此案例本身,而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借助的一个载体和切入点而已。在具体组织教学时,首先应结合典型的案例(一般情况下应首选教材中的案例,因为这些案例大都是经各方专家精选的经典案例,示范性强,教学价值显著。当然为巩固所学,彰显知识的实用性,教师还应多途径补充一些身边的案例;也可从知识的全面性着眼,补充一些特异性的案例),由现象分析成因,然后再逐步地层层深入,找到根源,上升至理论,并最终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实现从典型个案到共性原理的学习目的,这也是“必修3”模块设计的最终目标。如案例“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教学,通读教材,了解西气东输的工程概况及线路,这只是起步,更重要的是深挖、分析素材内容,真正理解西气东输的三大原因,学习客观地评价资源调配对调出地及调入地的影响。通过此案例的学习,应使学生形成分析此类资源调配问题的基本思路:首先是探究为什么要调(即调配的背景原因)?其次是如何调(即论证工程的可行性、设计合理的调配方案)?最后是有何影响(即分析调配工程的意义)?由此及彼,对我国其他宏观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南磷北运等进行系统分析。进而关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资源调配问题,如世界石油运输,铁矿交易,木材、煤炭贸易等,都是训练学生运用案例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变“教案例”为“用案例教”,学习“个案”找思路,精通“共案”是目的。这样的教学实践才是真正吃透了“必修3”模块教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