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农村高中新课改生物教学实践初探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hua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主要阐述了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学会认知、师生同乐、联系生活、模型建构的意义和案例。
  关键词:学会认知 师生同乐 联系生活 模型建构
  
  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新学习方式。作为海滨农村高中的一名生物教师,对于如何上新课改的生物课,笔者有以下体会,仅供参考:
  1.学会认知
  “学会认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以外,还要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和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在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求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案例:在讲授减数分裂的概念时,教师可按假说——演绎法组织教学,提出问题:“生物的体细胞都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那么精子和卵细胞是否也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呢?”并提出假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成熟的两性生殖细胞。”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开始推理由亲代产生子代,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发现矛盾,并提出新的假说(这时,教师简介魏斯曼的预测),学生阅读相关信息体会实验验证假说的过程,从而引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了如何用已经学过的科学方法(即假说——演绎法)来研究新知识,学习新理论。
  2.师生同乐
  现代教师应当从传道、授业、解惑、“独奏者”的传统角色,转化为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新型角色。“师生同乐”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体会学习的快乐。“师生同乐”要求“师生平等”,即教师和学生都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师生共同面对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所以能激发起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案例一:学生到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社会实践前,笔者给学生留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何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在体验海洋生物多样性美感的同时,师生共同探讨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如建立保护区,禁止捕杀濒危的海洋生物,加强国际合作,控制陆源污染,建立相关法律等等。
  案例二:有一次,本班有个学生腹泻,医生诊断为海鲜中毒。笔者问学生:“我班有喜欢生食醉虾等海鲜的同学吗?”结果好多学生举手。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体会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班会课时,师生在班级通过网络学习相关知识,知道了:虾虽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产品,但生食醉虾可引发肝吸虫病,黄疸,血中嗜酸性颗粒细胞显著升高,上腹饱胀,食欲不振等症状,甚至还可能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虾适宜煮熟了吃,不适宜生吃;为了减少吃海鲜引发的食物中毒,应在可靠的店铺购买海鲜,尽量选购活的,尤其是死蟹最好不要买来吃,因为死蟹含有一定的毒素;海鲜不宜与啤酒一起食用,关节炎患者应少吃海鲜等知识。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师生达到了“师生同乐”的境界,学习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共同学习的欢乐。
  3.联系生活
  教学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融入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命现象,提出问题,探究原因,有利于建立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内容更具实用性,更有利于理解生物学核心知识和方法,从而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案例一: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等疾病在今年流行肆虐,教师给学生留《养宠物的利与弊》和《几种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和预防》等研究性学习题目。
  案例二: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时,笔者让学生思考本地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出植物有法国梧桐(悬铃木)、芙蓉树(合欢树)、侧柏、迎春花、月季、槐、木槿等,动物有海蛎子(牡蛎)、海蜇、蚬、鲅鱼、海参、海胆、鲍等。在课堂氛围活跃之时,师生引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案例三:学习细胞癌变的知识,快下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列举了几类常见的容易致癌的食品,如腌制食品,烧烤食物,熏制食品,油炸食品。教师补充到:“还有隔夜菜。”学生很惊讶,有的甚至说:“我和妈妈最爱吃隔夜的炖菜了!”教师:“为什么不宜吃隔夜菜呢?请大家周末放假时到图书馆或上网去找答案吧!”开学了,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学生A:“很多绿色蔬菜,如白菜、菠菜,含有较多的硝酸盐,时间长了以后,在细菌的分解下,硝酸盐就会变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质,即使是加热后,亚硝酸盐也是破坏不了的。因此,隔夜菜不宜吃。据说广东人胃癌发病率低,与不吃隔夜蔬菜的习惯有关。”学生B:“难道晚餐剩下的蔬菜,第二天热热再吃就会致癌吗?”教师:“你问的很好。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蔬菜隔不隔夜,而在于蔬菜在烹调后存放时间的长短。”学生C:“剩菜的存放时间以不隔餐为宜,我们最好能在5~6个小时内吃掉它。”学生D:“在室温下,细菌繁殖速度快,产生亚硝酸盐的速度也快;在低温中,细菌的活动受到抑制。因此,餐后如果有剩下的蔬菜,不能在室温下久存,应当立刻放进冰箱中。”教师:“那么,放在冰箱中,就可以保证没有亚硝酸盐产生吗?”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只是产生亚硝酸盐的速度慢一些。”学生E:“蔬菜在烹调的高温之下,蔬菜中的酶已经被灭活了,但是蔬菜冷却之后,却会接觸空气中的微生物,其中许多微生物都有“硝酸还原酶”,也能够把硝酸盐变成亚硝酸盐。”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烹调后的蔬菜最好是当餐吃完;隔夜菜不宜吃,不要吃放置时间过长的蔬菜。
  4.模型建构
  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模型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抽象化,二是具体化。模型建构活动的主要价值是让学生通过尝试建立模型,体验建立模型中的思维过程,领悟模型方法,并获得或巩固有关生物学概念和过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生物模型。
  案例一:模仿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实验中,学生想到了用发的面,扑克等材料来制作染色体模型,周末在家制作,开学上课时在班级展出,凡是制作的学生,笔者在模块评价时赋予3分过程分,对于制作优秀的学生,赋予5分过程分。
  案例二:学生用贝壳,香皂盒,泡沫,土豆,苹果,花生,黄豆等材料,制作了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教师讲完课应该写教学后记,同理,学生活动之后应该有活动评价,因此,笔者给学生作品进行评奖,并在学校教学楼大厅举办模型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快乐,并且提高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开发区得胜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历史教学工作者必须让丰富鲜活的历史“灵动”起来。本文从“抓住课堂主阵地、学生做小老师和参与社会大舞台”这三大方面阐述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诱导让学生参与教学,从而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达成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 兴趣 诱导参与 “灵动”    知识经济社会决定了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是培养更全面的、更高素质的人才。为适应这一趋势的新课程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展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职德育课的重要内容。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本人尝试了以“呈示目标、自学探索”,“论理解疑、交流共探”,“精讲点拨、结构归纳”,“多样演练、运用导行”为主要步骤的双主互动教学模式,提高了哲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哲学 双主互动 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职思品课的重要内容,她不仅给学生以知识,更给予智慧,使学生获得在一切领域驰骋自如的能力。但学习伊始,其抽象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德育为首,强化人文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更显示其特定的历史要求。语文学科是达到新课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教授学生知识与培育学生人格和发展学生个性在语文课上演绎,使语文课作为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不可或缺的主角呢?本文就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需重视的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薄浅的意见和看法。    一、
[摘要]在课程改革中发现问题,问题引发生成课题,课题研究促进课程的实施,改进课程又为课题服务。以教育科研引领课程实施,这样一个互相循环促进的过程,使幼儿园的教育科研越来越被重视,通过课题研究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越来越强,幼儿的深层发展需要越来越得到满足。  [关键词]问题;课题;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
摘 要:认知失调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行为动因。思想政治课教学有着品德教育的功能,教师如果适当地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应该坚持三个原则:循序渐进,发挥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认知失调 思想政治课 教学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教育的必修课,它承担教育学生、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教育任务。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思维与心理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部分中指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作为高中的生物教师,应打破那种照本宣科的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述,而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构建充满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在盎然的兴趣中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指导观察生活,做好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生物课的教学与生活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中等职业教育已面临严峻的挑战。中等职业教育由热降冷,其间历经了社会经济、用人制度、学校就业分配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学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国家不包分配,毕业生自主择业”,并且与之相配套,在学费收取,学生管理,教学过程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使职业教育学校面向市场办学,优胜劣汰,它给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动力,同时也带来了压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要注重实施探究性学习,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建构中获得体验与经验,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探究的目的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活动的体验性,把握探究的梯度性,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良好品德;目的性;主体性;体验性;梯度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想象生活,处处洋溢着生活的芳香。  一、观察生活,让学生作文有素材  学生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然而很多学生生活在其中却“身在宝中不知宝”,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不加留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
数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笔者在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已融会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1.课堂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