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作业的是学生个体,所以教育者要改变学生被迫写作业这种现状,而让学生主动独立地完成作业。从个人角度出发,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成为现实。笔者提出分层次给学生留数学作业的尝试,用以激发学生的求学热情。
[关键词]主动;分层次作业;设计;评价
在许多学校里,同一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每天都在重复做自己已经掌握的题目,而没有精力去扩展自己的思路;大部分学生,虽然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但是也仅仅停留在为了交作业而完成作业的层面,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有些学生要么不交作业,即使交上来也是抄袭他人作业这些状况表明对不同层次学生留同一层次的作业,显然行不通。面对这一客观事实,如何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落到实处,让每名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尤其是一线教师有待思考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感到,“自选层次,全优达标”这种模式,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每一名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
一、自选层次
所谓分层次留数学作业,就是在对待数学作业上的“因材施教”,根据每名学生的学习特点,让他们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去独立完成,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如何去分这个层次呢?
一开始,笔者按照自己对学生一段时间的了解,凭自己的印象对学生进行分类,强令某某同学为A,某某同学为B。可是,这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等生沾沾自喜,学困生自卑不已。后来,笔者借鉴特级教师吕维智的经验,不对学生分层,而让学生自选作业的层次。的确,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无论是什么结果,只要学生主动了,就是成功但是,自选层次并不代表是盲目的自选。老师会提醒学生,自己给自己定位,在选择作业时,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过于保守偷懒。同时,老师还会私下了解学生自己的定位,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确切层次和位置。这样就避免了强硬划分“三六九等”给学生心理造成的负担,又实现了分层的效果。
二、分层作业的设计和评价
1 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和阶梯性
对于分层作业的设计,既要考虑量(作业多少)的差异,又要考虑度(作业难度)的差异。作业可以分成A,B,C,D四个等级。A级作业,供给那些智力水平不高,懒于学习或者耽误课比较多的学生,只要他上课听课,能听懂上课内容的50%,会做老师板演过的例题就可以得到“优”;B级作业,供给那些基础较差,但能够去学习的学生,只要他能听懂上课内容的80%,把老师教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会做老师布置的基础题目和巩固练习就可以得到“优”;C级作业,供给那些基础扎实,学习比较勤奋的学生,要求他们必须100%听懂课上内容,除了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基础题目和巩固练习外,还要会做拓展题目,才能得到“优”;D级作业,供给思维敏捷,学习有毅力,有强烈动手能力的学生。他们不光要完成C级作业,还要积极阅读课外资料,会积极提出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来实现探索性题目的解决,才能得到“优”。
对作业分层次以后,并不是每名学生选择的作业层次就一成不变。笔者有一名学生小刘,他在数学内容的理解上确实有困难。他经常找我问问题,说明他有学习的热情。对于作业,他自己定位A级,每天只需要用心做讲过的例题我就给他评“优”。一段时间下来,他的家长反映,只要他的作业是“优”,他都会给家长看,并且会更加认真地完成下一次的作业这比原来为了应付作业而抄袭,不是好多了吗!更可喜的是,有几次,他试着做了B级的作业,也能做对那么几道。我马上对小刘同学在全班进行表扬,说明他进步了不少私下里,我又对小刘提出,能不能多尝试做B级的题目呢?或者你真正的参与到B级作业里来?面对老师的殷切期望和自己曾经得到的那么多个“优”,小刘没有犹豫,因为他已经对自己的数学有了信心。
但是,对于作业的设计,要想办法使得A级作业大部分都是“优”,要使得D级作业“优”不能多。这样,才能使得学网生有信心,优等生不骄躁。
2 对作业的评价也要体现出层次性
拿到学生的作业,老师就进行批改。有的老师,批改作业时只打√或者打×,再批上个日期;有的老师喜欢只写“优、良”。笔者认为,对于作业的评价也要体现出层次性。教师除了要给学生的作业定出档次“优、良”以外,一定要有评价性语言。例如:你已经这么多优啦,真棒!希望你加把劲儿,能完成下一层次的作业!或者,这几次作业都没有得优,怎么啦?需要老师帮助吗?有事你说话,老师永远和你在一起!不同的学生,给予其不同的评价语言,效果会非常明显。
事实证明,分层次给初中学生留数学作业是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为它能够使得各类学生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笔者一直在考虑把这种分层次扩大到测验中来。把测验试卷也分为几个层次,让学生自我选层,然后再进行测验。对测验卷子测评完毕以后,按照B,c级别的卷子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改正自己的试卷,再提高一个层次二次测验。这样做使得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同样的考试时间钻研探索,又可以使得平日里得分比较低的学生可以得到高分,让学生不再惧怕考试。但是,考试毕竟不同于一般作业,大多数学生由于环境或者自身原因,还是比较注重分数,所以,实施起来一定存在一些困难。在这里,笔者诚恳盼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教。
[参考文献]
[1]雷玲。中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主动;分层次作业;设计;评价
在许多学校里,同一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每天都在重复做自己已经掌握的题目,而没有精力去扩展自己的思路;大部分学生,虽然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但是也仅仅停留在为了交作业而完成作业的层面,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有些学生要么不交作业,即使交上来也是抄袭他人作业这些状况表明对不同层次学生留同一层次的作业,显然行不通。面对这一客观事实,如何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落到实处,让每名学生都能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尤其是一线教师有待思考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感到,“自选层次,全优达标”这种模式,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每一名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
一、自选层次
所谓分层次留数学作业,就是在对待数学作业上的“因材施教”,根据每名学生的学习特点,让他们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去独立完成,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如何去分这个层次呢?
一开始,笔者按照自己对学生一段时间的了解,凭自己的印象对学生进行分类,强令某某同学为A,某某同学为B。可是,这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等生沾沾自喜,学困生自卑不已。后来,笔者借鉴特级教师吕维智的经验,不对学生分层,而让学生自选作业的层次。的确,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无论是什么结果,只要学生主动了,就是成功但是,自选层次并不代表是盲目的自选。老师会提醒学生,自己给自己定位,在选择作业时,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过于保守偷懒。同时,老师还会私下了解学生自己的定位,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确切层次和位置。这样就避免了强硬划分“三六九等”给学生心理造成的负担,又实现了分层的效果。
二、分层作业的设计和评价
1 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和阶梯性
对于分层作业的设计,既要考虑量(作业多少)的差异,又要考虑度(作业难度)的差异。作业可以分成A,B,C,D四个等级。A级作业,供给那些智力水平不高,懒于学习或者耽误课比较多的学生,只要他上课听课,能听懂上课内容的50%,会做老师板演过的例题就可以得到“优”;B级作业,供给那些基础较差,但能够去学习的学生,只要他能听懂上课内容的80%,把老师教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会做老师布置的基础题目和巩固练习就可以得到“优”;C级作业,供给那些基础扎实,学习比较勤奋的学生,要求他们必须100%听懂课上内容,除了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基础题目和巩固练习外,还要会做拓展题目,才能得到“优”;D级作业,供给思维敏捷,学习有毅力,有强烈动手能力的学生。他们不光要完成C级作业,还要积极阅读课外资料,会积极提出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来实现探索性题目的解决,才能得到“优”。
对作业分层次以后,并不是每名学生选择的作业层次就一成不变。笔者有一名学生小刘,他在数学内容的理解上确实有困难。他经常找我问问题,说明他有学习的热情。对于作业,他自己定位A级,每天只需要用心做讲过的例题我就给他评“优”。一段时间下来,他的家长反映,只要他的作业是“优”,他都会给家长看,并且会更加认真地完成下一次的作业这比原来为了应付作业而抄袭,不是好多了吗!更可喜的是,有几次,他试着做了B级的作业,也能做对那么几道。我马上对小刘同学在全班进行表扬,说明他进步了不少私下里,我又对小刘提出,能不能多尝试做B级的题目呢?或者你真正的参与到B级作业里来?面对老师的殷切期望和自己曾经得到的那么多个“优”,小刘没有犹豫,因为他已经对自己的数学有了信心。
但是,对于作业的设计,要想办法使得A级作业大部分都是“优”,要使得D级作业“优”不能多。这样,才能使得学网生有信心,优等生不骄躁。
2 对作业的评价也要体现出层次性
拿到学生的作业,老师就进行批改。有的老师,批改作业时只打√或者打×,再批上个日期;有的老师喜欢只写“优、良”。笔者认为,对于作业的评价也要体现出层次性。教师除了要给学生的作业定出档次“优、良”以外,一定要有评价性语言。例如:你已经这么多优啦,真棒!希望你加把劲儿,能完成下一层次的作业!或者,这几次作业都没有得优,怎么啦?需要老师帮助吗?有事你说话,老师永远和你在一起!不同的学生,给予其不同的评价语言,效果会非常明显。
事实证明,分层次给初中学生留数学作业是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为它能够使得各类学生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笔者一直在考虑把这种分层次扩大到测验中来。把测验试卷也分为几个层次,让学生自我选层,然后再进行测验。对测验卷子测评完毕以后,按照B,c级别的卷子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改正自己的试卷,再提高一个层次二次测验。这样做使得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同样的考试时间钻研探索,又可以使得平日里得分比较低的学生可以得到高分,让学生不再惧怕考试。但是,考试毕竟不同于一般作业,大多数学生由于环境或者自身原因,还是比较注重分数,所以,实施起来一定存在一些困难。在这里,笔者诚恳盼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教。
[参考文献]
[1]雷玲。中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