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十分严峻的生存挑战。保护环境,重建和谐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不仅要采取措施提高各阶层公众的环境意识,尤其要重视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环境意识。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对于重建和谐环境、确保生态平衡具有长远的意义,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保意识;青少年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十分严峻的生存挑战。在我国,既存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存在着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尤其严重。保护环境,重建和谐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从长远的观点看,不仅要采取措施提高各阶层公众的环境意识,尤其要重视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环境意识。如果没有各阶层公众的环境意识的提高,尤其没有青少年一代环境意识的提高,那么,即使制定了非常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有可能只是作为一种设想存在,难以变成全民族的实际行动而得到实施。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对于重建和谐环境、确保生态平衡具有长远的意义,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中学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单纯的环境知识教育,也不是以掌握环境保护方法和技能为主的教育,而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为主的教育,核心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具有环境道德。环境意识的形成对人的环境素质养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中学时代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意识观念逐步形成的时期。让他们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能学到环境科学知识,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紧迫感,将来走上职业岗位后,就不会重蹈人类过去非持续发展的覆辙。
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新的课标也强调,“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在道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为环境意识的形成打好坚固的基础。从笔者的实践看,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使学生学到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教师要充分开掘教材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从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入手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把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明确人类与生活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如:在讲授《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时,通过幻灯,播放视频“缩小的世界”,让学生了解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运输方式和传递方式的不断出现,使人们交往所用的时间缩短了,人们的活动范围空前加大,人类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和频繁。世界缩小了,但是人类始终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再通过视频播放一组大自然中美丽的令人心醉和向往的景色图片,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热爱“家园”的意识。接着教师提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危机,并请同学们继续了解地球面临的危机问题。幻灯放映:臭氧层和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森林砍伐等方面的视频和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这些破坏继续下去,人类的家园会怎样?我们该怎样做?学生得出:由于污染和破坏,环境在不断的恶化,植被砍伐,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人类的生存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从而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利用网络、报刊杂志收集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从自然界提取的资源越来越多,排放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破坏加剧,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如: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北方沙尘暴肆虐,酸雨危害,臭氧空洞,20世纪发生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的破坏等。这些问题之所以迅速发展,甚至形成公害,与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再如石屏异龙湖的污染,由于过去一度忽视环保,导致污染严重,以致亡羊补牢,耗资1.12亿多元人民币才使总体水质由劣V类好转为V类,除总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外,其余指标均在Ⅳ类以下。我国许多湖泊、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报刊杂志、网络对此均有登载,引导学生收集这方面的报道,可以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沉痛教训,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强烈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保欲望。
三、 集合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收集周围的有关环境信息,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敏感度和洞察力。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列举一系列环境存在的问题,如石屏水泥厂废气物的排放,异龙湖的污染、周围家庭生产豆制品排放物的污染等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结合道理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作理性的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保护家乡或全球环境的有效措施,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愿意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以促进环保教育和地理教学双赢的局面。
四、让学生成为普及环保意识的桥梁 现在的中学生将是下一世纪的主人,中学生对环保意识如何,即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环境科学的掌握情况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目前,也许是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虽然各方面都在尽力,毕竟还是显得势单力薄,大众的环保意识还远未普及,故未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当然,处在大环境下的中学生环保意识也相对薄弱。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已经形成大众环保意识,特别是学生们自发的组织起来,清洁当地的河流,然后组成环保监测小组,宣传环保知识以及制止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等等。地理教学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中学生是承先启后的一代,是一家几代的中心,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首先普及并加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再以他们为桥梁,通过他们对家庭的辐射作用,对亲友渗透环保意识,然后在社会上达到普及大众环保意识,这应该是一条普及环保意识的良好途径。
五、在学生中大力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地理教学要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恶化的严重性,使他们时刻记住:“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环境义不容辞,从而主动自觉地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讲求爱护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买蔬菜或肉类时要认准有无“绿色食品”标志,洗餐具时尽量少用洗洁精,洗手擦肥皂时要关上水龙头,淘米或洗菜的第一遍水可以浇花,洗脸、洗衣服后的水可以留下来擦地、冲厕所等等。督促自己做好的同时,也监督别人,督促别人做好。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发展养成环境意识。总之,透过地理环境教育,使我们社会的未来主人能认识到人和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在开发利用保护环境时能趋利避害,引导环境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地理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而积极的角色。因此需要地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他们能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使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张德举 论中小学环境意识教育与教师的环境教育素养《地理教育》2005.1
2.叶玲燕 “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初探 2005.1
3.孙迎新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保意识;青少年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十分严峻的生存挑战。在我国,既存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存在着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尤其严重。保护环境,重建和谐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从长远的观点看,不仅要采取措施提高各阶层公众的环境意识,尤其要重视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环境意识。如果没有各阶层公众的环境意识的提高,尤其没有青少年一代环境意识的提高,那么,即使制定了非常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有可能只是作为一种设想存在,难以变成全民族的实际行动而得到实施。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对于重建和谐环境、确保生态平衡具有长远的意义,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中学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单纯的环境知识教育,也不是以掌握环境保护方法和技能为主的教育,而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为主的教育,核心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具有环境道德。环境意识的形成对人的环境素质养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中学时代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意识观念逐步形成的时期。让他们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能学到环境科学知识,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具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义务感、紧迫感,将来走上职业岗位后,就不会重蹈人类过去非持续发展的覆辙。
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新的课标也强调,“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在道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为环境意识的形成打好坚固的基础。从笔者的实践看,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渗透环境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使学生学到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教师要充分开掘教材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从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入手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把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明确人类与生活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如:在讲授《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时,通过幻灯,播放视频“缩小的世界”,让学生了解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运输方式和传递方式的不断出现,使人们交往所用的时间缩短了,人们的活动范围空前加大,人类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和频繁。世界缩小了,但是人类始终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再通过视频播放一组大自然中美丽的令人心醉和向往的景色图片,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热爱“家园”的意识。接着教师提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危机,并请同学们继续了解地球面临的危机问题。幻灯放映:臭氧层和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森林砍伐等方面的视频和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这些破坏继续下去,人类的家园会怎样?我们该怎样做?学生得出:由于污染和破坏,环境在不断的恶化,植被砍伐,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人类的生存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从而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利用网络、报刊杂志收集环境破坏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从自然界提取的资源越来越多,排放的废弃物也与日俱增,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破坏加剧,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如: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北方沙尘暴肆虐,酸雨危害,臭氧空洞,20世纪发生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的破坏等。这些问题之所以迅速发展,甚至形成公害,与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再如石屏异龙湖的污染,由于过去一度忽视环保,导致污染严重,以致亡羊补牢,耗资1.12亿多元人民币才使总体水质由劣V类好转为V类,除总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外,其余指标均在Ⅳ类以下。我国许多湖泊、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报刊杂志、网络对此均有登载,引导学生收集这方面的报道,可以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沉痛教训,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强烈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保欲望。
三、 集合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收集周围的有关环境信息,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敏感度和洞察力。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列举一系列环境存在的问题,如石屏水泥厂废气物的排放,异龙湖的污染、周围家庭生产豆制品排放物的污染等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结合道理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作理性的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出保护家乡或全球环境的有效措施,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愿意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以促进环保教育和地理教学双赢的局面。
四、让学生成为普及环保意识的桥梁 现在的中学生将是下一世纪的主人,中学生对环保意识如何,即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环境科学的掌握情况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目前,也许是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虽然各方面都在尽力,毕竟还是显得势单力薄,大众的环保意识还远未普及,故未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当然,处在大环境下的中学生环保意识也相对薄弱。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已经形成大众环保意识,特别是学生们自发的组织起来,清洁当地的河流,然后组成环保监测小组,宣传环保知识以及制止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等等。地理教学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中学生是承先启后的一代,是一家几代的中心,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首先普及并加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再以他们为桥梁,通过他们对家庭的辐射作用,对亲友渗透环保意识,然后在社会上达到普及大众环保意识,这应该是一条普及环保意识的良好途径。
五、在学生中大力倡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地理教学要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恶化的严重性,使他们时刻记住:“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环境义不容辞,从而主动自觉地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讲求爱护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买蔬菜或肉类时要认准有无“绿色食品”标志,洗餐具时尽量少用洗洁精,洗手擦肥皂时要关上水龙头,淘米或洗菜的第一遍水可以浇花,洗脸、洗衣服后的水可以留下来擦地、冲厕所等等。督促自己做好的同时,也监督别人,督促别人做好。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发展养成环境意识。总之,透过地理环境教育,使我们社会的未来主人能认识到人和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在开发利用保护环境时能趋利避害,引导环境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地理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而积极的角色。因此需要地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他们能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使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张德举 论中小学环境意识教育与教师的环境教育素养《地理教育》2005.1
2.叶玲燕 “乡土地理”进行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初探 2005.1
3.孙迎新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