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拨千斤解“标题”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考察,有一类很重要的题型是对文章标题解读的考查,亦称之为“标题题型”。为提升学生应对这一题型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充分利用必修教材的丰富资源,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熟悉该题型的两种类型,即“标题含义题”和“标题作用题”,并掌握该题型的规律,最终规范地解答问题。
  关键词:标题题型;标题含义题;标题作用题
  一、认识题型,合理分类
  在高考的文本类阅读中,对文本“标题”的考查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笔者称之为“标题题型”)。就天津卷而言,在2011年至2015年的五年高考中,对文本“标题”的考查是每年都涉及的。如:
  2011年考题《塔上的树》第20题“根据文本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拟出新的题目”。(2分)
  2012年考题《掐辫子》第21题,选择题E项“以‘掐辫子’为题,点明了全文的线索,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答案是“正确”。(2分)
  2013年考题《胡杨人家》第21题,选择题A项“标题‘胡杨人家’既点出了老代一家生活的环境,又暗指这家人具有胡杨一样的品质。”答案是“正确”。(2分)
  2014年考题《枣香醉人》第19题,“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4分)
  2015年考题《云和梯田》第18题,“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6分)(虽然没有直指标题,但直接牵连标题)
  就设题的角度而言,这类题型各有侧重;就分值而言,这类题型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就考察程度而言,这类题型有逐步深化的趋势。这就不得不引起任课教师的注意:一是关注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给学生以方法上的指导;二是在理清这类题型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把解读这类题型的方法指导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去。
  天津近五年来对“标题”题的考查,命题的方式不同、考查的角度也不同。综合来看,可以归结为“标题含义题”和“标题作用题”两类。
  “标题含义题”,即“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题,如天津2013年考题《胡杨人家》第21题,选择题A项可归于这一类。
  “标题作用题”,即“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题,天津2011年考题《塔上的树》第20题和天津2012年考题《掐辫子》第21题,选择题E项等属于这一类。
  2015年四川卷《太湖碎棉》的17题“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棉’的内涵和作用”,在一个题中,同时考查了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把“标题题型”推向了考察的极致。
  二、解题方法,教学指导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是文章内容乃至主旨的明确指向。抓住标题,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命脉所在。高考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无外乎在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结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三个层面,即文章写了什么(基本内容)、为什么写(内在主旨)和怎么写的(表现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指导与能力提升,是应该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整体过程之中的。就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五本教材,每一册都有一个单元的文学类文本课文,这就是对“标题题型”做解读指导的依据。
  (一) “标题含义题”。这类题型较为简单,它只需要回答清楚标题的“字面意(写了什么)”和“深层意(为什么写)”即可。例如:必修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短新闻两篇》之一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在进行常规课文分析之后,就可以依据高考的题型,设置一道对“标题含义解读”的练习题,既可以把高考考点有意识地分散到高中相应的时段加以解决,以分解高三的复习压力,又可以引导学生随时关注高考题型,时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状态。
  设题: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这是一道典型的“标题含义题”。回答这道题涉及到文章的内容与文章的主旨,即标题的字面义和深层意。其字面义就是: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其深层意是:它载走了英国查尔斯王子与离任总督彭定康,也载走了英国对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
  那么归纳出的解题思路就是:标题既写了英国查尔斯王子与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告别了维多利亚港湾;也写了英国告别了对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中国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
  对学生进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训练,并辅以适当的课外题进行强化,“标题含义题”就能够在高一阶段让学生接触并学会解答。这样,既可以解除学生对高考题的神秘感,也能够给文学类文本的常规教学开创一个新的角度。
  必修每一册的文学类文本,都可以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必修二的《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必修五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都是可以这样设题进行训练的。
  按照这个思路与方法,就可以判定天津2013年考题《胡杨人家》第21题,选择题A项“标题‘胡杨人家’既点出了老代一家生活的环境(写了什么),又暗指这家人具有胡杨一样的品质(为什么写)”,答案是正确的。
  由于“标题含义题”较为简单,所以它只可以算作是“标题题型”的入门级程度。把握了解答这一题型的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对这种题型的解读,也可以为解读“标题作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标题作用题”。这类题型就比较复杂。
  1. 这类题型的设问方式各有不同
  天津2011年考题《塔上的树》第20题“根据文本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拟出新的题目”。
  天津2014年考题《枣香醉人》第19题,“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天津2011卷和2014卷,其设问方式看似一样,但又不尽相同。其相同之处在 “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一点上。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以在“是”与“否”两个方面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加以选择。而在回答问题时,学生无论站在“是”还是站在“否”的角度上,都得遵循解答“标题作用题”的原则规范作答。两卷的不同点在于设题难度上,2014卷明显难于2011卷。2011卷中答题者若认为有必要更换标题的话,简单拟一个标题即可。而2014卷中答题者若认可以“根”为标题的话,就得从“根”的角度出发,对文章的内容重新梳理,规范作答。难度增加了,其分值也随之增长。
  这里一直在强调“解答‘标题作用题’的规范”,即强调解答“标题作用题”的思路和方法。
  2.这类题型作答的角度更复杂一些
  既然谈到作用,答题时就不能只考虑到所涉及的“文章内容(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的因素,还要顾及到“文章结构与表达效果(怎样写的)”的因素。因此,就天津近五年高考试卷的情况来看,这类题型的分数重量也更大一些,往往会占到4至6分。
  既然谈到标题作用,这类题的分值又较高,那么其赋分层次也就颇为讲究了,解题时也就不能像解“标题含义题”那样较为轻松了。一般而言,解答“标题作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即“解答‘标题作用题’的规范”,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达效果、结构作用、内容含义。
  例如:必修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课文《祝福》,可直接从解决标题入手来进行教学,解读课文。
  设题:结合全文,谈谈以《祝福》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解题思路
  (1)从表达效果上来说,以“祝福”为标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祝福”是江浙一带的民俗,读者可以通过这一民俗了解诸如“祝福”对鲁镇人而言的重要意义、鲁四老爷对“祝福”程序的特别看重等基本内容,也能够感受到鲁迅以此来揭示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对当时人们的统治,预感到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2)从文章结构上来说,作者是以“祝福”贯穿整个故事的,即是以“祝福”为文章线索的。文章开头写年底“祝福”来临时鲁镇的节日氛围,却得知了祥林嫂的死讯;行文中写到祥林嫂初次守寡来到鲁镇,于“祝福”时节,满足于虽辛苦却愉快的制作福礼的日子;进而写到她再次守寡后来到鲁镇,于“祝福”时节,惊异于虽轻松却无聊的看别人忙活的日子;接着写到她捐了门槛之后,于“祝福”时节,坦然愉快地参与布置“祝福”而被呵斥驱逐所遭受的打击,而这打击彻底毁灭了其生存的希望;结尾又写“祝福”的雪花淹没了祥林嫂的生命。
  (3)从内容含义上来看,就可以归结到对“标题含义题”的解读方法上来。那么归纳出的解题思路就是:以《祝福》为标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解围绕“祝福”所发生的故事;“祝福”也是文章的线索,以鲁镇的“祝福”牵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把祥林嫂的悲剧放在“祝福”的氛围中,在结构布局上做到了首尾圆合;作者写的是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目的在于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罪恶。
  无论是“标题含义题”还是“标题作用题”,有了这样的解题思路与训练方法,就能够据此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逐步提高学生把握这类题型的能力。在高考题中,“标题题型”设问的方式无论怎样变换,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作者简介:傅亚男(1963— ),女,天津市南开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答:炸药爆炸,并不是炸药里蕴藏着特大的能量。一公斤炸药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并不比一公斤木材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多,炸药爆炸时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威力,是因为炸药释放能量的速度特别快。  燃烧一公斤的木材,无论炉火有多旺盛,木材总是一点点地燃烧;如果把同样重量的炸药投入炉膛,炸药仅在十万分之一秒内,就把它含有的全部能量释放出来,在这样的能量冲击下,火炉连同房屋就会一起被炸毁。  炸药爆炸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
2012年北京中考语文试题是一份立足基础,稳中求变,具有文化内涵的优秀试卷,它具有浓厚的语文味,鲜活的生活味,丰富的人文味。  一、以课本为基础,注重视角的延伸。  近年来语文命题取材逐渐淡出课本,以至于一线教师逐渐忽视课本,淡用课本,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今年北京卷力图扭转此种趋势,逐渐回归课本,主要体现在:一是材料的出处回归课本。语音题,默写部分,及名著阅读部分选取《曹刿论战》与《邹忌讽齐王纳谏》
摘要:小说所蕴含的主题往往是多重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以《孔乙己》为例,其主题可以说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思想的禁锢,也可以说是批判了孔乙己自身缺乏反抗精神,还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向缺乏生存觉醒意识的人们的呐喊。  关键词:多元解读;同情;批判;呼唤  一、引言  小说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小说自身具有多义性、开放性
一    刚转学到市五中,还没进教室,班主任就提醒我,不要和一个叫“挣钱”的同学接触。我有些纳闷,也有些不快,作为老师,她不应该对一个学生抱有成见的。初来乍到,我不了解情况,只能尴尬地朝老师笑笑,沉默不语。  在心里,我却对这个叫“挣钱”的同学充满好奇。好俗气的名字,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老师如此介意我和他接触?到了教室,新同桌杨光很详细地给我介绍了班上同学的情况。最后,他强调说,除了“挣钱”
党的十八大以来,“助农增收”一直是“三农”工作的热词。2016年,荣昌区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助农增收突破口,通过打造2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池,在全区开辟了15块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验田”,开山探路。  一年后的今天,15个试点村(社区)的集体经济是否“壮”了?乡亲们的荷包又是否“鼓”了?  笔者选取了三个试点村(社区),以窥斑见豹。  三大保障平台舞动“富民链”  2015年11月的一天,双流
朝阳蹿到树梢上,晨风习习,她似乎闻到了甜味。    一    以前在老家,李启明最喜欢早晨了。“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在太阳初升时就出去干农活,有时候他也一同去。在农田或菜园里干活时,空气清新极了,鸟儿的啁啾声不绝于耳。自从两年前他随父母来到这个城市,这样让人心生欢喜的早晨就消失了。  每天晚上,他都要早早地把作业做好,早点休息,以便第二天起个大早。每个清晨,他还在美梦中,闹钟就会扯着破嗓子把他叫
我学做编辑工作起源于廊坊师专。上学时,曾任团支部宣传委员,所以牵头和几位同学一起编印小报。从设计报纸内容、组稿、审稿、画版、刻钢板,到油印出版,班里很多同学都参与了工作。毕业时,当时廊坊师专组织部部长赵勋同志找我谈话,征求我的意见,问是否同意留校?工作安排是学报编辑,我欣然应允。留校后不久,领导又找我谈话,说地委宣传部要抽调干部,我又服从分配,在地委宣传部工作了两年。1978年我请求调回廊坊师专,
“星撒泪语夜如舟,茫茫夜色惹人愁,如饮三盏老窖酒,月下我来秉烛游。”人称“现代唐伯虎”的夜梦在舞台上潇洒踱步,四句打油诗脱口而出。  “好!”几个“铁杆”哥们拼命地鼓掌。  夜梦向来与小竹不和。两人一直在各项活动中暗中较着劲。在这次学校举行的大型语文活动中,夜梦和小竹将各代表一个班级参加“夜之韵”语文主题活动。两支队伍也各自不动声色地加紧准备,决心在这次活动中一较高低,一决胜负。  剑已出鞘。  
There was a sturdy ram with a pair of thickhorns upright on its head.  一头长得非常雄壮的公羊的头上,挺立着一对粗大的犄角。  It strutted about proudly and saw a fence built with bamboo and wood in front, which blockedits way. 
初二的学习进入尾声,还有几个月就升初三了,学习变得紧张起来。我是个很要强很认真的人,对学习和考试看得很重,只要有一天甚至任何一点时间没有学习,我就会觉很浪费时间,感觉自己会输给别人。如果哪天的学习状态不好,思想突然放空一会儿,我就会特别焦虑,心情莫名其妙地烦躁起来。  最近,我发现我学习效率变得很低,别的同学一个晚自习可以读两章复习资料,而我只能读几个小节,每次我和别人比学习进度的时候都感觉要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