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g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表达心意,交流情感,传达信息,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新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把“口语交际”纳入了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全面理解,对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理解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现在的低年级小学生生活内容比起以前的孩子丰富多了,接收信息的渠道很多,与人交流时基本上“言之有物”,但缺乏“言之有序”,欠缺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以便使孩子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一、不把口语交际课上成说话课,淡化交际性
  “说话”往往是单向的,多是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呈单向传递状态,思想交流、思维碰撞较少,而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具有交互性。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看到有的教师会把口语交际课上成“看图说话”课,指着书上的插图一句一句问学生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等等,这样的教学哪里谈得上口语交际,与教材的编写意图显然是相违背的。有的教师虽然一开始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但稍不注意就会上成说话课。如在口语交际课《春天来了》中,学生准备好后,一位学生上台就说开了,但教师为了叙述更流利,对他说:“请你转过身看大屏幕说。”就这么一转身,这位同学就背对着同学“交际”了。这是十分典型的“独白”或“说话”。把口语交际课上成“说话”课,无疑削弱了口语交际应有的“交际性”。口语交际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
  二、精心选择交际材料,创设有实际意义的情境,激起学生兴趣
  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的来源大致有二个:一是语文课本中提供的说话凭借;二是教师选取的课外说话材料。一、二年级新教材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规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和具体情境,所以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两种材料来源相比较而言,后者占有较大的优势。因为教材中提供的说话内容,虽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但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学生来说,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亲切可感,令学生有话可说。选择课外说话内容应该坚持“六性”,即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知识性、思维性、实践性。
  口语交际中,谈话内容直接影响双方的谈话情趣。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他们喜爱的事物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孩子会把对事物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对交际的喜爱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往往会被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直接兴趣。所以,教师应做有心人,要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当学生受到外来影响而兴奋或产生感情共鸣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抓住时机进行交际训练。由于捕捉了时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于是他们会把话毫不费劲地说得既完整又通顺,从“要我说,要我听”变成“我要说,我要听”。
  三、优化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教给方法
  1.教给说的方法
  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往往能使讲述的内容言之有物,但要做到言之有序,还有待于教师具体地指导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从说一句完整话开始教他们,逐步过渡到说几句连贯的话或一小段话。到了中高年级,教师要指导他们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有头有尾地说一段话。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口语交际就不会感到困难。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口语交际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做到“心到口到”,“想得快说得好”,这就要求学生针对交际对象,交际场合及时做出调整。有学生在口语交际《打电话》一课中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句祝福语送给过生日的同学就是不恰当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教师要适时地引导。
  口语交际中的姿势和态度自然、礼貌、大方也十分重要,低年级孩子有多动的特点,这就要靠教师适时的提醒和恰当到位的指导,变幻多样的形式,提供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纠正,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
  2.教给倾听的方法
  口语交际强调双向互动,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低年级孩子大多敢说、爱说,可如果叫他们静下心来先听别人说,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听不完整的就断章取义,连意思都没听明白怎么与人交际呢?更有甚者,根本就没听。所以就需要教师教给孩子具体的方法:注意力集中,能复述别人的原话或主要意思,能接着别人的意思说下去,能正确适时地回答别人的提问。
  3.教给评价的方法
  低年级孩子同样有接受评价和评价他人的需求。教师要注意开展激励性的教学评价。但不管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说好是不能调动其积极性的,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平给予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固然要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这一过程,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应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生自评的局面,引导学生评语言、评仪态。教师可带着学生评价所说内容的有序性和思路。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临西县临西镇校区)
其他文献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课改的实施,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一切的变化
青年教师到底怎么提高,怎么发展?国际上曾提出一个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职业发展。那么教学经验是什么?教学经验是特定形态的知识。知识可以分为缄默知识和言传的知识。教师的经验有相当一部分是缄默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教师的经验主要指实践性知识,即个人的体验,所思所想。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方法,这正是教师工作的创造性之处。创造过程靠自己的经验。教师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教师必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为CAl),主要是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媒介,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提供技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这里的“沟通”指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合作”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之相应,学生的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富于互动性和个性的过程。交往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建构,符合教学的本质规律,能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教学科目,其内容的变化是极为频繁的,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小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而学校运行的中心工作是学科教学。那么,该如何处理实际教学中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呢?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精辟地道出了传道和授业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相辅相成,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要利用语文教学的阵地,把德育教育融入语文课堂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身心健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教育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七大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究其实质,集体备课的意义在于让老师交流、碰撞智慧的火花,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集体备课就是教学中同一教研组集体讨论教学目标、教材情况,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的研究活动。由一人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步趣”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活”起来呢?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并鼓励他们。
误区一:误解新课程改革的含义  本次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呢?首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其次,要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可是,有一部分人却认为,课程改革就是要把以前的所有教学方法和方式完全改变,重新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样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对于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我们还是要保留,在此基础上,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