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传染源隐蔽、难以治愈的特点使很多人谈“艾”色变,这也使艾滋病感染者面临着被他人知道病情后被疏远以及在社会中处处碰壁的问题,而农村人口文化水平相对城市较低,对艾滋病的恐惧程度也高于城市,使得农村艾滋病感染者面临更多问题。所以随着艾滋病感染者的逐年增多,艾滋病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领域问题,也是心理学、社会学问题。本文从农村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困境、因素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帮助农村艾滋病感染者进行心里建设,恢复其社会功能。
关键词:农村艾滋病感染者;心理困境;社会工作
一、前言
据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预计艾滋病感染者存活数量约为125万。估计新发感染者每年约8万例左右。然而艾滋病防治知识普及工作成效有限,大众对其的刻板印象难以消除,对艾滋病的认知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农村地区尤为薄弱。艾滋病感染者群体被污名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常被贴上负面标签,陷入被动的社会环境。关注农村艾滋病感染者,探究其心理困境及产生因素,并从社会工作角度为其提供支持三个方面是本文主要的论述内容。
二、农村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困境
(一)羞耻
艾滋病的三大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而大部分人有着把艾滋病与性联系在一起的固化认识,认为感染艾滋病的人是有不道德行为的人,于是对他们产生歧视。虽然近年来网络快速发展,但仍有很多农村村民文化程度低,在网络上浏览的碎片化知识造成对艾滋病的片面或错误认知,加之保守观念影响,对艾滋病患者歧视或污名化。正因如此,农村艾滋病患者不敢同他人讲述自己的病情,更不敢去医院治疗,有一种羞耻感,不愿意面对自己感染艾滋病的事实。
(二)自卑
在艾滋病感染者确诊后,一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会觉得自己因患有艾滋病而与他人不同,不再是健康的个体,担心自己的工作生活因此受到影響,给家人带来麻烦,成为家庭的负担。再加上外界的不理解,生活在被歧视的环境,长期接受他人负面的的评价,内心脆弱敏感承受着过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处在弱势地位渐渐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
(三)自责
许多农村艾滋病感染者,其感染的原因之一是卖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河南等地村民发现了卖血这条可以维持生计的捷径之路,由于当时的采血站多破败简陋、采血器具不卫生等,导致卖血村民感染上艾滋病。农村艾滋病患者的另一个感染原因为与不固定性伴侣发生不安全性行为。艾滋病开始在夫妻间传播,到母婴传播,如此循环。如果艾滋病感染者将病毒传染给家人,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家庭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家庭破灭。这时艾滋病感染者可能会将原因归结到自己,感到深深地自责。
(四)孤独
一旦被贴上艾滋病的标签,身边的亲戚朋友可能出于种种原因而疏远,受到歧视后难以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被动地陷入被隔离的状态,无法与他人讲述内心的苦闷,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都处在封闭环境,这些都会使艾滋病感染者主观地感到精神空落,产生孤独的心理。
三、农村艾滋病感染者心理困境的因素分析
(一)微观因素
微观因素,即感染者的家庭。农村艾滋病感染者的家人文化程度偏低,对艾滋病的认知出现偏差,不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认为与艾滋病感染者一同生活自己也会被感染,感染者的妻子或者丈夫可能选择离婚和孩子一起去别处生活。感染者会产生是因为自己的病情导致家庭破碎的心理,失去了家人的情感支持,心里痛苦无法排解,便会产生自责等心理困境。
(二)中观因素
中观因素,即感染者的亲戚、朋友、邻里等。在农耕文化传承已久的农村,人们的社交生活更加受到血缘与地缘的影响。在古代,这种观念使社会更加稳定,人们之间往来频繁、关系密切、互相依赖,渐渐形成了一套熟人社会里的诚信、互助的交往规则和行为规范,这种规则最终进化成了较为严苛的道德规范。如果谁在交往中违反这套行为规范,就会被该群体以各种方式惩戒,甚至放逐,而被排斥放逐于人群之外的单个人,在那样社会流动稀少、社会功能欠缺、不相信陌生人只选择熟人合作的年代几乎是无法生存的。虽然现在社会已经十分开放,但在农村依然存在熟人社会模式。感染者如果没有做好保密措施,患病的消息会在农村快速传播。感染者面临着走到哪里都被人议论的压力,无法像以前一样正常的生活,久而久之则会产生心理问题。
(三)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即社会环境。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往往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艾滋病知识的普及,而农村地区教育相对落后,预防艾滋病教育更加难以开展,致使人们在学生时代便缺少对艾滋病的认识。艾滋病常被与性、毒品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推进艾滋病教育离不开性教育,而在农村人们的思想普遍保守,羞于在公开场合谈论“性”,也是人们不够了解艾滋病的原因之一。所以很多村民听到艾滋病的危害后产生恐惧心理,排斥艾滋病感染者。农村艾滋病感染者在外出就餐、就医、工作时因病情受到排挤时,可能产生复杂的心理。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艾滋病防治的路径
(一)提供多元有效的信息支持
农村艾滋病感染者产生心理困境的一部分原因是对艾滋病缺少正确的认识,提供多元有效的信息支持可以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使他们重获信心、积极治疗。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链接资源的优势,邀请艾滋病防治领域的专业人士联系村委会和农村地区学校,开展艾滋病知识宣讲,让人们真正地了解艾滋病,不再谈“艾”色变,也使艾滋病感染者知道患病不代表没有了生的希望,积极治疗控制病情依然可以正常生活。社会工作者可以向感染者介绍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为他们讲解“四免一关怀”政策,使他们不会因为担心花销而拒绝治疗。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感染者查询距离较近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便于他们检查治疗。 (二)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虽然农村艾滋病感染者多是由家庭、环境等产生自卑、自责等心里,但具体境况不尽相同。社会工作者遵循个别化原则,依据每个感染者不同情况所产生的不同问题及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目标,协助感染者适应生活。社会工作者遵守保密原则,与感染者建立专业服务关系,更有助于解决不同感染者的问题。在遵守保密原则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也会尊重感染者的自决权,不替感染者做决定,而是帮助他们认清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让其自己做出选择。如在感染者刚确诊产生复杂的情绪时,协助他们梳理情绪、正向面对问题;在感染者犹豫是否将病情告知家人朋友时,帮助他们分析不同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从中选择一种合适的解决方法;在感染者的家人得知其病情后与之产生矛盾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庭介入,协调彼此间的关系,将病情为家庭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三)协助建立同伴支持网络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有对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艾滋病感染者常面临被孤立的现象,疏离社会,缺少情感支持,长此以往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交流群,在感染者同意情况下邀请其加入交流群。同为艾滋病感染者可以减轻他们的交流困扰和心理壓力。感染者可以在交流群中互相答疑解惑,分享抗艾故事,彼此间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情感支持。社会工作者可由此持续了解感染者的生活近况,对于同伴群体中的积极人物予以肯定,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发挥领袖、榜样作用,带领鼓舞其他感染者积极生活。
(四)倡导形成包容的社会环境
艾滋病感染者受到歧视与排斥是造成其心理困境的主要问题,使其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社会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与排斥主要源于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度低,个别负面新闻使大家产生恐惧心理。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链接教育资源,让艾滋病防治教育走进学校,提高正视年轻一代对艾滋病的认识的重要性;链接主流媒体资源,加强对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和对艾滋病病情的正面报道,规范大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消除恐惧心理;链接法律政策,保障艾滋病感染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相关政策的完善优化,努力营造无歧视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耀锋,张余慧.《初期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路径》,2016-11-15
基金项目:平安中国理念下戒毒康复群体的叙事治疗研究,沈阳市社科联课(SYSK2019-08-01)
关键词:农村艾滋病感染者;心理困境;社会工作
一、前言
据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预计艾滋病感染者存活数量约为125万。估计新发感染者每年约8万例左右。然而艾滋病防治知识普及工作成效有限,大众对其的刻板印象难以消除,对艾滋病的认知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农村地区尤为薄弱。艾滋病感染者群体被污名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常被贴上负面标签,陷入被动的社会环境。关注农村艾滋病感染者,探究其心理困境及产生因素,并从社会工作角度为其提供支持三个方面是本文主要的论述内容。
二、农村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困境
(一)羞耻
艾滋病的三大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而大部分人有着把艾滋病与性联系在一起的固化认识,认为感染艾滋病的人是有不道德行为的人,于是对他们产生歧视。虽然近年来网络快速发展,但仍有很多农村村民文化程度低,在网络上浏览的碎片化知识造成对艾滋病的片面或错误认知,加之保守观念影响,对艾滋病患者歧视或污名化。正因如此,农村艾滋病患者不敢同他人讲述自己的病情,更不敢去医院治疗,有一种羞耻感,不愿意面对自己感染艾滋病的事实。
(二)自卑
在艾滋病感染者确诊后,一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会觉得自己因患有艾滋病而与他人不同,不再是健康的个体,担心自己的工作生活因此受到影響,给家人带来麻烦,成为家庭的负担。再加上外界的不理解,生活在被歧视的环境,长期接受他人负面的的评价,内心脆弱敏感承受着过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处在弱势地位渐渐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
(三)自责
许多农村艾滋病感染者,其感染的原因之一是卖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河南等地村民发现了卖血这条可以维持生计的捷径之路,由于当时的采血站多破败简陋、采血器具不卫生等,导致卖血村民感染上艾滋病。农村艾滋病患者的另一个感染原因为与不固定性伴侣发生不安全性行为。艾滋病开始在夫妻间传播,到母婴传播,如此循环。如果艾滋病感染者将病毒传染给家人,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家庭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家庭破灭。这时艾滋病感染者可能会将原因归结到自己,感到深深地自责。
(四)孤独
一旦被贴上艾滋病的标签,身边的亲戚朋友可能出于种种原因而疏远,受到歧视后难以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被动地陷入被隔离的状态,无法与他人讲述内心的苦闷,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都处在封闭环境,这些都会使艾滋病感染者主观地感到精神空落,产生孤独的心理。
三、农村艾滋病感染者心理困境的因素分析
(一)微观因素
微观因素,即感染者的家庭。农村艾滋病感染者的家人文化程度偏低,对艾滋病的认知出现偏差,不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认为与艾滋病感染者一同生活自己也会被感染,感染者的妻子或者丈夫可能选择离婚和孩子一起去别处生活。感染者会产生是因为自己的病情导致家庭破碎的心理,失去了家人的情感支持,心里痛苦无法排解,便会产生自责等心理困境。
(二)中观因素
中观因素,即感染者的亲戚、朋友、邻里等。在农耕文化传承已久的农村,人们的社交生活更加受到血缘与地缘的影响。在古代,这种观念使社会更加稳定,人们之间往来频繁、关系密切、互相依赖,渐渐形成了一套熟人社会里的诚信、互助的交往规则和行为规范,这种规则最终进化成了较为严苛的道德规范。如果谁在交往中违反这套行为规范,就会被该群体以各种方式惩戒,甚至放逐,而被排斥放逐于人群之外的单个人,在那样社会流动稀少、社会功能欠缺、不相信陌生人只选择熟人合作的年代几乎是无法生存的。虽然现在社会已经十分开放,但在农村依然存在熟人社会模式。感染者如果没有做好保密措施,患病的消息会在农村快速传播。感染者面临着走到哪里都被人议论的压力,无法像以前一样正常的生活,久而久之则会产生心理问题。
(三)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即社会环境。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学校往往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艾滋病知识的普及,而农村地区教育相对落后,预防艾滋病教育更加难以开展,致使人们在学生时代便缺少对艾滋病的认识。艾滋病常被与性、毒品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推进艾滋病教育离不开性教育,而在农村人们的思想普遍保守,羞于在公开场合谈论“性”,也是人们不够了解艾滋病的原因之一。所以很多村民听到艾滋病的危害后产生恐惧心理,排斥艾滋病感染者。农村艾滋病感染者在外出就餐、就医、工作时因病情受到排挤时,可能产生复杂的心理。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艾滋病防治的路径
(一)提供多元有效的信息支持
农村艾滋病感染者产生心理困境的一部分原因是对艾滋病缺少正确的认识,提供多元有效的信息支持可以纠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使他们重获信心、积极治疗。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链接资源的优势,邀请艾滋病防治领域的专业人士联系村委会和农村地区学校,开展艾滋病知识宣讲,让人们真正地了解艾滋病,不再谈“艾”色变,也使艾滋病感染者知道患病不代表没有了生的希望,积极治疗控制病情依然可以正常生活。社会工作者可以向感染者介绍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为他们讲解“四免一关怀”政策,使他们不会因为担心花销而拒绝治疗。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感染者查询距离较近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便于他们检查治疗。 (二)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虽然农村艾滋病感染者多是由家庭、环境等产生自卑、自责等心里,但具体境况不尽相同。社会工作者遵循个别化原则,依据每个感染者不同情况所产生的不同问题及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目标,协助感染者适应生活。社会工作者遵守保密原则,与感染者建立专业服务关系,更有助于解决不同感染者的问题。在遵守保密原则的同时社会工作者也会尊重感染者的自决权,不替感染者做决定,而是帮助他们认清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让其自己做出选择。如在感染者刚确诊产生复杂的情绪时,协助他们梳理情绪、正向面对问题;在感染者犹豫是否将病情告知家人朋友时,帮助他们分析不同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从中选择一种合适的解决方法;在感染者的家人得知其病情后与之产生矛盾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庭介入,协调彼此间的关系,将病情为家庭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三)协助建立同伴支持网络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有对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艾滋病感染者常面临被孤立的现象,疏离社会,缺少情感支持,长此以往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交流群,在感染者同意情况下邀请其加入交流群。同为艾滋病感染者可以减轻他们的交流困扰和心理壓力。感染者可以在交流群中互相答疑解惑,分享抗艾故事,彼此间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情感支持。社会工作者可由此持续了解感染者的生活近况,对于同伴群体中的积极人物予以肯定,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发挥领袖、榜样作用,带领鼓舞其他感染者积极生活。
(四)倡导形成包容的社会环境
艾滋病感染者受到歧视与排斥是造成其心理困境的主要问题,使其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社会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与排斥主要源于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度低,个别负面新闻使大家产生恐惧心理。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链接教育资源,让艾滋病防治教育走进学校,提高正视年轻一代对艾滋病的认识的重要性;链接主流媒体资源,加强对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和对艾滋病病情的正面报道,规范大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消除恐惧心理;链接法律政策,保障艾滋病感染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相关政策的完善优化,努力营造无歧视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耀锋,张余慧.《初期艾滋病感染者的心理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路径》,2016-11-15
基金项目:平安中国理念下戒毒康复群体的叙事治疗研究,沈阳市社科联课(SYSK201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