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要下“新”功夫

来源 :文萃报·周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nkyoumu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8日,国新办就《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针对老百姓在一些直接现实问题上的困难和诉求,国家发改委秘书长赵辰昕回应,当前群众反映的这些诉求,更多的是上好学难、看良医难、住好房难,是在“有没有”的问题已经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之后,出现的“好不好”的问题,是新发展阶段的民生新烦恼。下一步将重点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政府重点是保基本促均等。另一方面,要多元扩供给促普惠,不断丰富服务供给,有效降低服务成本。
  解决好“有没有”的问题,《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用清晰的“最”字给出了答案:中国基本建成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在内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应该看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民生新烦恼折射了民生需求的新变化。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后,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等有了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应善于发现新问题,解决好民生新烦恼。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从坚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到实施“双减”解决教育领域突出问题,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到统筹发展与安全,一系列开创性举措,不仅确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也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老年人碰到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怎么解决?去年,国家印发实施方案,在应急保障、日常就医等方面作出细致安排。员工遭遇“996”“007”工作制怎么办?人社部和最高法院已经明确这属于违法。要让民生大小事有回音,就要用心用力,为群众办好实事。
  解决好民生新问题、新烦恼,要有新思路新办法,在“新”字上下足绣花功夫。解决好民生烦恼,不仅要有精密的部署、从上而下的联动,也要讲究方法、练好本领。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9.29)
其他文献
2016年11月3日,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绍文乡胜利村一户人家,88岁的李长乐临死前,將“儿子”冯贵波和其妻子叫到跟前说:“这辈子,我也有‘儿’有‘女’,没白活。”其实,冯贵波并不是李长乐老人的亲儿子。1986年冬的一个雪夜,20岁的冯贵波从自行车上摔进雪沟里不省人事,被孤寡老人李长乐救起。冯贵波醒后当即跪倒在地,对老人说:“以后我养你老!”30年来,他们亲如一家。2016年5月,冯贵波一家
期刊
冬日的暖阳下,童车里一岁多的宝宝扯下毛线帽,大人赶紧给戴上,竟没有留意宝宝鼻尖上细细的汗珠。  早教中心铺满软垫,开着空调,二岁多满地打滚的宝宝使劲拽下脚上的袜子,大人迅速抓住小脚丫,嗔怒地骂两句拍两下,快速地又给穿上了。  孩子不是生来没有感觉,但是他们的感觉往往不被认可不被尊重,更多地是被直接忽略。只要妈妈感觉孩子冷,即使孩子感觉再热也得穿上衣服。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需要自己去感受冷暖,只需要跟
期刊
有一天,一位高中女生表情木然地推开了心理咨询室的门,向我寻求帮助。原来,她曾经是一名成绩优秀、文笔极佳的学生,但最近总是失眠,无法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考试失利也让她不知所措。她努力说服父母,希望他们理解并尽快陪同她去医院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因为她经常控制不了自己。  此时,她的妈妈先是极力安抚,后是失望无奈。爸爸繁忙工作后厌弃的神情让她绝望。自己的苦楚连最亲近的父母都不能够理解?就这样,仅
期刊
不上市、不贷款,年销45亿元,老干妈成为妇孺皆知的创业女神。然而,就在500多公里外的广西柳州,流传着和老干妈一样的女神传奇。  她母亲早逝,被迫辍学,13岁当学徒,18岁当副厂长,33岁熬成厂长,带领糖果厂转型为制药厂,后来居上,一跃成为行业龙头,且稳坐头把交椅近20年,年销售8亿多元。  2015年7月,69岁的她带领企业继“广西汽车集团”后,成为第二个在香港上市的柳州企业!她就是广西金嗓子的
期刊
高考后那么多年,才明白为什么父母对自己的高考抱有那么殷切的希望。  以后绝大多数考试,再也没这样公平。  高考形成的差距,以后很难弥补。你大学想要申请出国,好的国外学校需要看你本科学校的排名。你想要考取全国排名位于前列学校的研究生,他们更想要本校以及生源更优秀的学校的学生。你毕业想要去世界五百强工作,他们更青睐于211、985院校毕业的学生。有多少你向往的地方,它们清清楚楚地标着条件:“毕业于国内
期刊
在经过四年严格的功夫训练之后,我开始了解和感觉到柔能克刚的道理——即通过中和对手力道的影响来减少自己的能量消耗。这一切都要气定神闲,不刻意强求。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很困难。  我的老师叶问先生是咏春门派的第一高手。他经常告诉我:“小龙,放松一点,定下神来。忘掉自己,跟随对手的招式,让你的脑子不受任何思想的干扰,心平气和,本能地去反击。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超然。”但我不能人为故意地去放松。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为了消灭为害南方十二省市、威胁上亿人生命健康的血吸虫病,年轻的新中国在当时尚不丰裕的财力物力条件下,举国动员,不仅在短短几年内创造了旧中国无法想象的疫控奇迹,并由此建立起新中国最早的专项疫控体系。  防治血吸虫病运动拉开帷幕  1953年,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的沈钧儒在太湖疗养时,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各省血吸虫病流行极为严重,不少疫区人烟稀少,田园荒芜,还出现了不少“寡妇村”,无人村。
期刊
15岁打死人进了监狱  我是浙江温州乐清人,名叫林国华,今年四十出头,从小就是村里臭名昭著的人,因为打架厉害,不少人都被我揍过,村里的人背地里喊我“枪毙鬼”。13岁,我跟着亲戚去兰州学做羊毛衫生意。15岁那年,有群人故意在我柜台门前砌了一道墙,挡着我做生意。本来想给他们送几万块钱息事宁人,对方不要,一懊恼,我带了群兄弟跟对方打群架,结果我拿刀子捅死了对方一个人。  一审判死缓,远在乐清的爹娘卖了家
期刊
我有过最辉煌的年代,那是自行车时代。晨曦,朝阳横扫古老的北京城,像蓝海一般涌动的北京人都被染上微微的、薄薄的一层阳光。我骑着自行车,一身蓝装,淹没在这巨大的自行车之流中。我感到在鸟群中猛飞的轻快与舒畅——骑在车上奋飞,像溜冰、滑翔般痛快。放眼望去,半城北京人正在奔向一天的工作。  自行车正是我的宝马。我骑着它上班挣口粮,抚养妻儿,我骑着它到处写生,寻觅艺术。我的绘画作品大都是伏在自行车上爬进我那阴
期刊
同济博士刘悦来在短短的三年的时间中,和他的“四叶草堂”团队一起建立二十多个类似的都市田园,正悄然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世界也变得更加生动、和谐而有趣——  花草的种子,自然教育学堂  2017年7月,在上海市某生活区的小花园里,45岁的同济博士刘悦来老师正在给一群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上植物课。这个被社区居民唤作“苔藓花园”的社区景观,是刘悦来去年带动小区居民一起创建起来的都市田园,如今,已成了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