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是其内外经营环境与经营条件在收支结构方面的综合反映。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盈利模式构建问题, 如何提高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其竞争力, 业已成为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阶段面临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积极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细分市场提供区别服务等转变盈利模式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盈利模式;发展方式;中间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8-0099-01
从发展历史看,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经历了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主要与传统商业银行相关,其基本运作基础是权衡处理“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性关系;后者即为中间业务主导型,其产生基础,是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商业银行有可能和条件在基本不改变资产负债结构的情况下提高效益性,具体表现为中间业务收入在收入结构中绝对额及占比的持续、稳定增长。
1 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现状与差距
1.1 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较少,盈利模式比较单一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种类比较繁多,目前,世界银行业开发出来的中间业务有3000 多种,而我国中间业务品种仅有260 多种。这些中间业务产品中实际经常运用的还不多,且主要经营的业务大都还停留在筹资功能强、操作简单的劳务型、低收益业务上,服务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1.2 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较低,盈利模式再造任重道远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经验,中间业务收入一般会占到商业银行全部业务收入40%以上,欧美等国家更是高达50%左右。而我国中间业务开展得比较早、业务较大的中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水平也才13.99,与国外水平相差近三四倍。无论与不同地区的商业银行相比,还是与不同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无论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是与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金融业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均是最高的。
1.3 技术含量不高,盈利模式的创新性不够
从整体上看, 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品种及技术含量明显优于我国,尤其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创新出大量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而我国目前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以智力投入为主,技术含量高、盈利潜力大的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租赁、各类担保贷款、投标承诺、个人理财业务等还不足,高收益且具有避险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刚刚起步,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
1.4 重规模,轻效益,规模扩张式的盈利模式十分明显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差业务发展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各商业银行开展非利差业务的主要目的很大程度上为了推进存贷款等传统业务的发展,只是把非利差业务当成了吸收存款、稳定客户的一种获取间接收益的手段。此外,伴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非利差业务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商业银行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不惜血本参与市场竞争,形成整个市场收费过低或干脆不收费,最终造成片面追求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业务量增长与收入增长不同步的怪现象。
2 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推进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政策建议
2.1 积极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代理、结算类业务目前是国有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可以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为这类业务提供更快速、便捷的交易平台,降低这类业务的交易成本,也争取更多的客户。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无风险、收益率高的金融咨询评估类业务。在中国信用市场、资本市场更加完善之后,在具备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以大力发展信用类、融资类中间业务,如担保、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提高中间业务的利润率。同时在引进国外成功的中间业务品种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不断推陈出新,开拓更多的盈利来源。
2.2 大力发展电子银行
与传统的营业机构相比,电子银行可以实现交易和办公的无纸化,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无需增设大量的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节约了固定成本投入,可以大大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对消费者来说,电子银行的推广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其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完成交易,从而也能为银行吸引更多的客户。商业银行一方面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自身的技术更新和网络化建设,重新规划营业网点的设置,大力拓展电子银行业务;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效益原则,将电子银行的发展与银行的战略目标相结合,避免盲目的投入造成巨大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浪费。
2.3 细分市场,提供区别服务
目前在中国,银行优质的服务、适应客户需求的经营方式是比较难模仿的,因此在金融创新成本较高、收益不理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从了解客户的详细需求开始,按某些标准对客户进行分类,以有针对性的产品、定价策略、有效的营销,推出适合不同类型客户的服务,这也是提高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2.4 完善产品定价机制,充分利用定价策略
首先,商业银行要将定价策略与经营战略相结合。银行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套餐”服务,对组合内的各种金融产品从综合的利润率出发制订较为优惠的价格,不仅能销售更多的产品,也能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其次,在对客户分类的基础上,要根据消费者的心理对不同的服务制定不同的价格。银行可以对消费者较敏感的产品提供免费或低价服务,比如,将定价合适的产品捆绑销售能够使银行向理财市场扩张。
2.5 注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要加快推进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管理,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审慎的财务和会计政策,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
2.6 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模式,大力发展金融市场,营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环境
要积极引进新的债券发行主体、新债券品种,扩大金融债券发行范围,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要适时推出债券衍生产品工具,为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的投资品种的同时为全能银行奠定基础条件。监管部门充分听取市场的呼声,及时进行梳理和调整,消除制度对创新的不合理束缚,加速培育制度健全,運行透明,健康而富有活力的金融市场基础环境。要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理解,培育金融消费者成熟的风险意识、合规意识和商品意识。
参考文献:
[1] 黄宪.1998.中国银行业效率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7:32-35.
[2] 李萱.2000.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9:67-72.
[3] 肖玉兰,陆剑清.2006.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比较分析[J].财经界(下半月),2:144-145.
【关键词】盈利模式;发展方式;中间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8-0099-01
从发展历史看,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经历了利差主导型和非利差主导型两种模式。前者主要与传统商业银行相关,其基本运作基础是权衡处理“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性关系;后者即为中间业务主导型,其产生基础,是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商业银行有可能和条件在基本不改变资产负债结构的情况下提高效益性,具体表现为中间业务收入在收入结构中绝对额及占比的持续、稳定增长。
1 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现状与差距
1.1 经营范围和业务品种较少,盈利模式比较单一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和业务种类比较繁多,目前,世界银行业开发出来的中间业务有3000 多种,而我国中间业务品种仅有260 多种。这些中间业务产品中实际经常运用的还不多,且主要经营的业务大都还停留在筹资功能强、操作简单的劳务型、低收益业务上,服务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1.2 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较低,盈利模式再造任重道远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经验,中间业务收入一般会占到商业银行全部业务收入40%以上,欧美等国家更是高达50%左右。而我国中间业务开展得比较早、业务较大的中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水平也才13.99,与国外水平相差近三四倍。无论与不同地区的商业银行相比,还是与不同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无论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是与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金融业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均是最高的。
1.3 技术含量不高,盈利模式的创新性不够
从整体上看, 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品种及技术含量明显优于我国,尤其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创新出大量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而我国目前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以智力投入为主,技术含量高、盈利潜力大的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租赁、各类担保贷款、投标承诺、个人理财业务等还不足,高收益且具有避险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刚刚起步,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
1.4 重规模,轻效益,规模扩张式的盈利模式十分明显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差业务发展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各商业银行开展非利差业务的主要目的很大程度上为了推进存贷款等传统业务的发展,只是把非利差业务当成了吸收存款、稳定客户的一种获取间接收益的手段。此外,伴随着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非利差业务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商业银行为争夺客户、抢占市场,不惜血本参与市场竞争,形成整个市场收费过低或干脆不收费,最终造成片面追求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业务量增长与收入增长不同步的怪现象。
2 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推进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政策建议
2.1 积极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代理、结算类业务目前是国有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可以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为这类业务提供更快速、便捷的交易平台,降低这类业务的交易成本,也争取更多的客户。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大力发展无风险、收益率高的金融咨询评估类业务。在中国信用市场、资本市场更加完善之后,在具备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以大力发展信用类、融资类中间业务,如担保、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提高中间业务的利润率。同时在引进国外成功的中间业务品种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以改进,不断推陈出新,开拓更多的盈利来源。
2.2 大力发展电子银行
与传统的营业机构相比,电子银行可以实现交易和办公的无纸化,降低交易成本,而且无需增设大量的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节约了固定成本投入,可以大大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对消费者来说,电子银行的推广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其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完成交易,从而也能为银行吸引更多的客户。商业银行一方面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自身的技术更新和网络化建设,重新规划营业网点的设置,大力拓展电子银行业务;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效益原则,将电子银行的发展与银行的战略目标相结合,避免盲目的投入造成巨大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浪费。
2.3 细分市场,提供区别服务
目前在中国,银行优质的服务、适应客户需求的经营方式是比较难模仿的,因此在金融创新成本较高、收益不理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从了解客户的详细需求开始,按某些标准对客户进行分类,以有针对性的产品、定价策略、有效的营销,推出适合不同类型客户的服务,这也是提高国有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2.4 完善产品定价机制,充分利用定价策略
首先,商业银行要将定价策略与经营战略相结合。银行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套餐”服务,对组合内的各种金融产品从综合的利润率出发制订较为优惠的价格,不仅能销售更多的产品,也能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其次,在对客户分类的基础上,要根据消费者的心理对不同的服务制定不同的价格。银行可以对消费者较敏感的产品提供免费或低价服务,比如,将定价合适的产品捆绑销售能够使银行向理财市场扩张。
2.5 注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要加快推进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管理,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审慎的财务和会计政策,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形成独具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
2.6 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模式,大力发展金融市场,营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环境
要积极引进新的债券发行主体、新债券品种,扩大金融债券发行范围,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要适时推出债券衍生产品工具,为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的投资品种的同时为全能银行奠定基础条件。监管部门充分听取市场的呼声,及时进行梳理和调整,消除制度对创新的不合理束缚,加速培育制度健全,運行透明,健康而富有活力的金融市场基础环境。要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理解,培育金融消费者成熟的风险意识、合规意识和商品意识。
参考文献:
[1] 黄宪.1998.中国银行业效率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7:32-35.
[2] 李萱.2000.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9:67-72.
[3] 肖玉兰,陆剑清.2006.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比较分析[J].财经界(下半月),2: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