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芳乐教授,在全球教育界享有声誉,被称为香港信息科技教育的领军人物。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课程及教学系,同时还是香港教育及人力统筹局资讯科技教育策略委员会委员,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学会指导委员暨港澳分会主席,亚太区电脑教育应用学会主席。2005年创立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并兼任总监。李教授提出的资讯素养的概念对于指导教师如何培养信息素养极具借鉴意义。
记 者:早些年,您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应用电脑辅助教学,如果不得法,效果也许仅能等于购置一件美丽的衣裳”。当时您为何想到用这样一个比喻?
李芳乐:该文写于1997年。当时,香港的信息科技教育(即你们所说的教育技术)还没有正式起步。在这之前,香港的学校一般还未开始应用计算机于教学上,虽然许多学校都设有数十部计算机,但都只是用于教授计算机技术,并未开始扩展到其他科目教学上的应用。
1997年开始,香港政府开始推动信息科技教育,社会上纷纷提出信息科技的许多好处,以为只要将信息科技应用在教与学上,便可以令教育质素大大改善,却忽略了教育的复杂性。其中一个说法就是只要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便可以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我当时大不以为然,觉得他们对教育的认识过于简化,便写成了该篇文章。
多媒体相对于文字,的确十分吸引人,在课堂中使用亦应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只停留于此,就像一个穿上美丽的衣裳的人一般,虽然可以在第一眼便吸引到人家的注意,但如果这人没有内涵,很快便会令他人觉得这人言语无味。多媒体亦是一样,即使能够吸引到学生的初步注意力,如果不能将这种注意力转化成为学习的动力,则当多媒体的吸引力消失后,教育便只能原地踏步,不能进步了。所以,将多媒体吸引学生看成教育提高质素的主要方法,是将教育问题过于简化。该文写成后,亦引起部分社会人士的注意,也对当时社会的看法起了一个提示的作用。
记 者:既然多媒体对于教育来说不能仅仅扮演美丽衣裳的角色,那么您认为多媒体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换言之,我们应该怎样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李芳乐:多媒体之于教育而言,是一种新颖的工具。这种工具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很方便地显示多媒体信息,再加上互联网流行,许多有用而原始的信息可以很快地传到别处。如果要在教育中利用多媒体就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这些特点和优势。
香港特区政府曾经提出“应用信息科技发展优质教育”,我认为信息科技可以在下列几方面帮助发展优质教育:第一,扩展人脑的能力。人的脑袋在某些方面比不上计算机,例如,计算机可以高速运算。如果能够将一些烦琐的运算交给计算机处理,而让学习者集中高阶思维进行学习,则可以令学习更为有效。第二,利用网上属实信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互联网发达,除了让我们更容易得到信息以外,许多以前较难得到的原始信息,都可以在网上得到,因此一般学习者都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像一个科学探究者般进行科学研究或是一个财经专家般做市场分析,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而言极有帮助。第三,利用多媒体引起学习动机。多媒体的功用,除了一般说的可以令学习多样化,比纯以文字学习更为有趣,可以用来解释一些艰涩深奥的概念及复杂的程序之外,多媒体的应用还可以创作一些游戏或是虚幻的世界,让学习者在游戏中学习。第四,随处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由于无线网络的发展,加上计算机愈来愈便宜及轻便,所以有人提出学习可以随时进行。有人将这种学习模式称为U-Learning。随处学习应怎样进行、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我们暂时还不清楚,但这种学习模式的需求,在未来的日子里应会愈来愈多,也值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记 者:我们怎么样才能使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产生预期的效果呢?
李芳乐:上面只是提及各种可以达至优质教育的可行方法,但要达到最好的效果,却不是说说便可以的。教育当局必须为相关的工作者创造必须的空间,让教师们有接触新概念的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及硬件、软件去尝试新理念。但实践并不能产生创意,所以应有充分的资源让教育研究者、教育软件开发者去实践新的教育理念。要让信息科技产生优质教育,要得到各层领导的支持,要有一线教师、开发者及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得到理想的效果。
记 者:特区政府是做了哪些工作努力发展香港信息科技教育的,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李芳乐:香港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
在1982,香港开始在中学四年级推行计算机课,主要是教授计算机技术,随后数年间,在中学其他阶段及小学,陆续开办了不同的课程,但仍是以科技教授为主。直到1997年,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就任,宣布发展信息科技教育,到1998年推出名为《与时并进——善用信息科技学习五年策略 1998/99— 2002/03》的政策文件,正式推展信息科技在教与学上的应用。该政策的目标有三项:(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2)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3)鼓励学生不断自学进修及养成自学的习惯。该段时期的工作包括:(1)协助教师适应他们作为“推动者”的新角色;(2)在学校课程中加入信息科技成分;(3)逐步向学校提供更多信息科技设施;(4)建立网络基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可以说是起始阶段,目的是让学校、教师及学生拥有基本的能力及适应新时代的转变。其中一项重点工作便是为教师订立信息科技标准,将教师的水平分为四个层次。在五年计划完成后,大部分的教师都已拥有基本的信息科技能力,课堂中使用科技来教学亦已愈来愈普遍,学生使用信息科技的能力亦随着学校的推动及社会的发展,得以提高。
到2004年,香港特区政府再推行一份名为《善用信息新科技,开拓教学新世纪》的发展计划,提出七个目标:(1)利用信息科技加强学习者的能力;(2)利用信息科技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3)配合知识年代提升学校领导能力;(4)丰富数码学习资源;(5)改善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及利用信息科技创新教学法;(6)进行持续研究及发展;(7)推动小区支持及社群建立。这段时期的工作,着重以往工作的落实及深化。其中的主要工作包括订立学生的信息素养架构及重订教师的信息科技标准。
2007年,香港特区政府将推出最新的信息科技教育策略。虽然详细情形还未公布,但可见特区政府推动信息科技教育的努力。
从香港的信息科技教育发展过程来看,早期较为倾向于硬件的配置以及师生的知识准备,当设备达到某种程度及教师学生的水平都达到某一水平后,便开始更为着重教学上的应用及学生在知识年代生存能力的培养,同时亦加强学校领导、社会各阶层的配合,并注重数码资源的建立,希望在各方面的配合下,令信息科技更能与课程紧密结合,以期达到更佳的教育成效。从这一点来说,政府也意识到发展信息科技教育不是简单地“购置衣裳”,而是提供空间和条件训练教师学会使用多媒体这一工具。只有当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了正确认识,才能令计算机辅助教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只要求计算机硬件,而不注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和认识,便等于教师穿上新衣服进入课室,起初还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注目,但日子久了,效果自然会消失。
记 者:我注意到《善用信息新科技,开拓教学新世纪》发展计划中强调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架构问题。关于信息素养在内地业界讨论得也是非常热烈的。您认为应如何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
李芳乐:信息素养是每一个在信息时代生存的人所必须拥有的能力。因为新的知识不断涌现,每一个人都必须能够从各种来源中找寻有用的信息,将其整理成为个人的知识。人们也必须学习各种整理信息的策略,及如何善用信息的态度。信息愈来愈多,但良莠不齐,所以每一个人都必须能够判别信息的真伪。此外,由于是否拥有及能够使用信息将成为贫富的分野,保证每个公民都拥有信息素养,也可以减少数码分隔(digital divide)的严重性,这亦是每一个政府的任务。
对于如何培养信息素养,社会上还未有一致的方法。在香港,我们也还在研究中。我个人的意见以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不可以透过短期讲授便达到,而是需要长期的培养。要培养信息素养,应先要有一个容易取得信息的环境,让学习者尝试搜寻、筛选、整合各项信息,从而培养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在处理信息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反思个人的思考过程,以培养他们反思的习惯及协助他们找出最佳的信息处理策略。除了处理信息外,学习者更要学习正确处理信息的态度,他们要知道信息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要尊重他人的创作,同时亦要知道要将个人的知识与他人分享,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元素。但是在发布信息时,学习者也应该为所发布的信息所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负责。学习者更要知道信息亦可以成为他个人娱乐及成长的重要成分。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及意识,都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下长期培养,在适当的引导下逐步成长。所以要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需要一个适当的信息环境,需要社会各界对信息的认识及尊重,同时亦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取得成效。
记 者:请您介绍一下您最近的研究项目及其进展情况。
李芳乐:我们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的研究项目,主要是围绕如何利用互联网来提高我们的教育质素,其中包括两个主题:网络探究和教育游戏。
大约从2000年开始,我们着手进行网络探究(WebQuest)的开发与研究,包括设立了一个资源库 (http://course.fed.cuhk.edu.hk/community/webquest),其中收集了数百个网络探究的作品。另外,我们还邀请中小学参与我们的研究计划,通过问卷、观课及访谈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希望可以找出令网络探究有效地在学校中推行的方法。此外,为了鼓励教师参与网络探究网站的开发,我们还举办了一次全港网络探究创作大赛 (http://caite.fed.cuhk.edu.hk/wq_competition)。事实上,我们还准备将网络探究融入我们的教育游戏中,希望学习者更有兴趣参与学习。
教育游戏是我们投人最大的项目。我们曾经独自开发了三套教学游戏软件,另外还跟北京的首都师范大学合作一个项目。目前,我们最新开发了两套游戏软件:虚拟真实世界《农场狂想曲》(http://caite.fed.cuhk.edu.hk/pub.php)和虚拟社群《学习村庄》 (Learning Villages) (http://www.learningvillages.com)。这两套教育游戏都基于一个理念,就是建造一个虚拟世界,让学生在这些环境中体验生活、参与游戏,并于不知不觉中学习。两者虽然都是虚拟世界,却有一个基本的不同之处:在《农场狂想曲》里面有一个像真的环境,学生需要像真正的农场经营者一样来管理好他的农场,从而学习真实世界的知识;相对而言,《学习村庄》并不刻意模拟真实,而只关注能够吸引学生的因素,从而鼓励他们学习。两者“虚拟”的概念不同,但却代表着以多媒体来提升教育素质的两种不同理念:究竟是应该尽量真实,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呢,还是应该通过不同的方法以提高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学习?我们暂时未有答案,希望我们将来的研究结果可以对这类问题有一初步的回答。但我们相信,通过不同的游戏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这将是一个研究趋势,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记 者: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本刊的专访,与我们分享香港信息科技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我们希望今后能够看到大陆和香港携手共同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更多的合作项目。
李芳乐:一定会的!
记 者:早些年,您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应用电脑辅助教学,如果不得法,效果也许仅能等于购置一件美丽的衣裳”。当时您为何想到用这样一个比喻?
李芳乐:该文写于1997年。当时,香港的信息科技教育(即你们所说的教育技术)还没有正式起步。在这之前,香港的学校一般还未开始应用计算机于教学上,虽然许多学校都设有数十部计算机,但都只是用于教授计算机技术,并未开始扩展到其他科目教学上的应用。
1997年开始,香港政府开始推动信息科技教育,社会上纷纷提出信息科技的许多好处,以为只要将信息科技应用在教与学上,便可以令教育质素大大改善,却忽略了教育的复杂性。其中一个说法就是只要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便可以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我当时大不以为然,觉得他们对教育的认识过于简化,便写成了该篇文章。
多媒体相对于文字,的确十分吸引人,在课堂中使用亦应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只停留于此,就像一个穿上美丽的衣裳的人一般,虽然可以在第一眼便吸引到人家的注意,但如果这人没有内涵,很快便会令他人觉得这人言语无味。多媒体亦是一样,即使能够吸引到学生的初步注意力,如果不能将这种注意力转化成为学习的动力,则当多媒体的吸引力消失后,教育便只能原地踏步,不能进步了。所以,将多媒体吸引学生看成教育提高质素的主要方法,是将教育问题过于简化。该文写成后,亦引起部分社会人士的注意,也对当时社会的看法起了一个提示的作用。
记 者:既然多媒体对于教育来说不能仅仅扮演美丽衣裳的角色,那么您认为多媒体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换言之,我们应该怎样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李芳乐:多媒体之于教育而言,是一种新颖的工具。这种工具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很方便地显示多媒体信息,再加上互联网流行,许多有用而原始的信息可以很快地传到别处。如果要在教育中利用多媒体就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这些特点和优势。
香港特区政府曾经提出“应用信息科技发展优质教育”,我认为信息科技可以在下列几方面帮助发展优质教育:第一,扩展人脑的能力。人的脑袋在某些方面比不上计算机,例如,计算机可以高速运算。如果能够将一些烦琐的运算交给计算机处理,而让学习者集中高阶思维进行学习,则可以令学习更为有效。第二,利用网上属实信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互联网发达,除了让我们更容易得到信息以外,许多以前较难得到的原始信息,都可以在网上得到,因此一般学习者都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像一个科学探究者般进行科学研究或是一个财经专家般做市场分析,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而言极有帮助。第三,利用多媒体引起学习动机。多媒体的功用,除了一般说的可以令学习多样化,比纯以文字学习更为有趣,可以用来解释一些艰涩深奥的概念及复杂的程序之外,多媒体的应用还可以创作一些游戏或是虚幻的世界,让学习者在游戏中学习。第四,随处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由于无线网络的发展,加上计算机愈来愈便宜及轻便,所以有人提出学习可以随时进行。有人将这种学习模式称为U-Learning。随处学习应怎样进行、可以达到怎样的效果,我们暂时还不清楚,但这种学习模式的需求,在未来的日子里应会愈来愈多,也值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记 者:我们怎么样才能使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产生预期的效果呢?
李芳乐:上面只是提及各种可以达至优质教育的可行方法,但要达到最好的效果,却不是说说便可以的。教育当局必须为相关的工作者创造必须的空间,让教师们有接触新概念的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及硬件、软件去尝试新理念。但实践并不能产生创意,所以应有充分的资源让教育研究者、教育软件开发者去实践新的教育理念。要让信息科技产生优质教育,要得到各层领导的支持,要有一线教师、开发者及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得到理想的效果。
记 者:特区政府是做了哪些工作努力发展香港信息科技教育的,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李芳乐:香港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

在1982,香港开始在中学四年级推行计算机课,主要是教授计算机技术,随后数年间,在中学其他阶段及小学,陆续开办了不同的课程,但仍是以科技教授为主。直到1997年,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就任,宣布发展信息科技教育,到1998年推出名为《与时并进——善用信息科技学习五年策略 1998/99— 2002/03》的政策文件,正式推展信息科技在教与学上的应用。该政策的目标有三项:(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2)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3)鼓励学生不断自学进修及养成自学的习惯。该段时期的工作包括:(1)协助教师适应他们作为“推动者”的新角色;(2)在学校课程中加入信息科技成分;(3)逐步向学校提供更多信息科技设施;(4)建立网络基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可以说是起始阶段,目的是让学校、教师及学生拥有基本的能力及适应新时代的转变。其中一项重点工作便是为教师订立信息科技标准,将教师的水平分为四个层次。在五年计划完成后,大部分的教师都已拥有基本的信息科技能力,课堂中使用科技来教学亦已愈来愈普遍,学生使用信息科技的能力亦随着学校的推动及社会的发展,得以提高。
到2004年,香港特区政府再推行一份名为《善用信息新科技,开拓教学新世纪》的发展计划,提出七个目标:(1)利用信息科技加强学习者的能力;(2)利用信息科技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3)配合知识年代提升学校领导能力;(4)丰富数码学习资源;(5)改善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及利用信息科技创新教学法;(6)进行持续研究及发展;(7)推动小区支持及社群建立。这段时期的工作,着重以往工作的落实及深化。其中的主要工作包括订立学生的信息素养架构及重订教师的信息科技标准。
2007年,香港特区政府将推出最新的信息科技教育策略。虽然详细情形还未公布,但可见特区政府推动信息科技教育的努力。
从香港的信息科技教育发展过程来看,早期较为倾向于硬件的配置以及师生的知识准备,当设备达到某种程度及教师学生的水平都达到某一水平后,便开始更为着重教学上的应用及学生在知识年代生存能力的培养,同时亦加强学校领导、社会各阶层的配合,并注重数码资源的建立,希望在各方面的配合下,令信息科技更能与课程紧密结合,以期达到更佳的教育成效。从这一点来说,政府也意识到发展信息科技教育不是简单地“购置衣裳”,而是提供空间和条件训练教师学会使用多媒体这一工具。只有当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了正确认识,才能令计算机辅助教学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果只要求计算机硬件,而不注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和认识,便等于教师穿上新衣服进入课室,起初还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注目,但日子久了,效果自然会消失。
记 者:我注意到《善用信息新科技,开拓教学新世纪》发展计划中强调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架构问题。关于信息素养在内地业界讨论得也是非常热烈的。您认为应如何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
李芳乐:信息素养是每一个在信息时代生存的人所必须拥有的能力。因为新的知识不断涌现,每一个人都必须能够从各种来源中找寻有用的信息,将其整理成为个人的知识。人们也必须学习各种整理信息的策略,及如何善用信息的态度。信息愈来愈多,但良莠不齐,所以每一个人都必须能够判别信息的真伪。此外,由于是否拥有及能够使用信息将成为贫富的分野,保证每个公民都拥有信息素养,也可以减少数码分隔(digital divide)的严重性,这亦是每一个政府的任务。
对于如何培养信息素养,社会上还未有一致的方法。在香港,我们也还在研究中。我个人的意见以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不可以透过短期讲授便达到,而是需要长期的培养。要培养信息素养,应先要有一个容易取得信息的环境,让学习者尝试搜寻、筛选、整合各项信息,从而培养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在处理信息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反思个人的思考过程,以培养他们反思的习惯及协助他们找出最佳的信息处理策略。除了处理信息外,学习者更要学习正确处理信息的态度,他们要知道信息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要尊重他人的创作,同时亦要知道要将个人的知识与他人分享,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元素。但是在发布信息时,学习者也应该为所发布的信息所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负责。学习者更要知道信息亦可以成为他个人娱乐及成长的重要成分。以上所说的各种能力及意识,都需要在适当的环境下长期培养,在适当的引导下逐步成长。所以要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需要一个适当的信息环境,需要社会各界对信息的认识及尊重,同时亦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才可以取得成效。
记 者:请您介绍一下您最近的研究项目及其进展情况。
李芳乐:我们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的研究项目,主要是围绕如何利用互联网来提高我们的教育质素,其中包括两个主题:网络探究和教育游戏。
大约从2000年开始,我们着手进行网络探究(WebQuest)的开发与研究,包括设立了一个资源库 (http://course.fed.cuhk.edu.hk/community/webquest),其中收集了数百个网络探究的作品。另外,我们还邀请中小学参与我们的研究计划,通过问卷、观课及访谈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希望可以找出令网络探究有效地在学校中推行的方法。此外,为了鼓励教师参与网络探究网站的开发,我们还举办了一次全港网络探究创作大赛 (http://caite.fed.cuhk.edu.hk/wq_competition)。事实上,我们还准备将网络探究融入我们的教育游戏中,希望学习者更有兴趣参与学习。
教育游戏是我们投人最大的项目。我们曾经独自开发了三套教学游戏软件,另外还跟北京的首都师范大学合作一个项目。目前,我们最新开发了两套游戏软件:虚拟真实世界《农场狂想曲》(http://caite.fed.cuhk.edu.hk/pub.php)和虚拟社群《学习村庄》 (Learning Villages) (http://www.learningvillages.com)。这两套教育游戏都基于一个理念,就是建造一个虚拟世界,让学生在这些环境中体验生活、参与游戏,并于不知不觉中学习。两者虽然都是虚拟世界,却有一个基本的不同之处:在《农场狂想曲》里面有一个像真的环境,学生需要像真正的农场经营者一样来管理好他的农场,从而学习真实世界的知识;相对而言,《学习村庄》并不刻意模拟真实,而只关注能够吸引学生的因素,从而鼓励他们学习。两者“虚拟”的概念不同,但却代表着以多媒体来提升教育素质的两种不同理念:究竟是应该尽量真实,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呢,还是应该通过不同的方法以提高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学习?我们暂时未有答案,希望我们将来的研究结果可以对这类问题有一初步的回答。但我们相信,通过不同的游戏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这将是一个研究趋势,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记 者:非常感谢您能够接受本刊的专访,与我们分享香港信息科技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我们希望今后能够看到大陆和香港携手共同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更多的合作项目。
李芳乐:一定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