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说明了学生掌握方法可以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把学习的权利和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让学生通过想、说、做、用等多种活动,在数学王国里自由探索,从探索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给学生提供想数学的机会和空间
教师要相信学生,积极为学生创造猜想的机会和空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允许学生猜想错误。对敢于猜想、猜想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还要积极启发引导,让学生学会猜想。在学习新知时应引导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猜想,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猜想的,促使学生逐步学会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猜想。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们争着说:“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于是,我启发道:“那么,计算需要知道什么?求三角形的面积与求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找到求面积的方法?”这就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寻求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途径。
这样,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猜想,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二、给学生提供说数学的机会和空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问题往往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让学生慢慢学会说。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而这也是一个教学难点,这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学具钟分组讨论、探索、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终经过学生相互交流,得出了应是2时55分,还有的同学说出了好办法并介绍给大家,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一知识。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锻炼,并从“说”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三、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和空间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尔曾经说过,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要实行“再创造”。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操作空间,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观察、分析,既可以发现规律,获取新知,也能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合理组织、调控,学生不断进入兴奋状态,使课堂教学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高潮,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
如在学习“几分之一大小比较”时,教师让学生从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圆形纸片、绳子等材料中,自己选择材料进行折一折、比一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探究出几分之一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我们提倡,学生不仅要在引进新知识、讨论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在巩固新知识阶段更应主动参与,要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
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给学生提供用数学的机会和空间
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分类”后,教师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整理自己的书包,把书包中的书、本子等进行分类摆放,这样找起来方便,可节省时间。或让学生整理衣柜,把衣柜中的物品分类摆放,便于寻找。又如学完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到超市购物,自己算一算要花多少钱,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我们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把抽象的数学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魅力。
数学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和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想、说、做、用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演绎精彩的数学课堂。◆(作者单位:江西省林科院子弟学校)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给学生提供想数学的机会和空间
教师要相信学生,积极为学生创造猜想的机会和空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允许学生猜想错误。对敢于猜想、猜想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还要积极启发引导,让学生学会猜想。在学习新知时应引导学生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猜想,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猜想的,促使学生逐步学会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猜想。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们争着说:“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于是,我启发道:“那么,计算需要知道什么?求三角形的面积与求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找到求面积的方法?”这就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寻求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途径。
这样,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猜想,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二、给学生提供说数学的机会和空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问题往往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让学生慢慢学会说。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去说。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而这也是一个教学难点,这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学具钟分组讨论、探索、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终经过学生相互交流,得出了应是2时55分,还有的同学说出了好办法并介绍给大家,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这一知识。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锻炼,并从“说”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三、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和空间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尔曾经说过,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要实行“再创造”。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操作空间,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观察、分析,既可以发现规律,获取新知,也能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合理组织、调控,学生不断进入兴奋状态,使课堂教学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高潮,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
如在学习“几分之一大小比较”时,教师让学生从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圆形纸片、绳子等材料中,自己选择材料进行折一折、比一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探究出几分之一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我们提倡,学生不仅要在引进新知识、讨论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在巩固新知识阶段更应主动参与,要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
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给学生提供用数学的机会和空间
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分类”后,教师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整理自己的书包,把书包中的书、本子等进行分类摆放,这样找起来方便,可节省时间。或让学生整理衣柜,把衣柜中的物品分类摆放,便于寻找。又如学完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到超市购物,自己算一算要花多少钱,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我们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把抽象的数学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魅力。
数学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和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想、说、做、用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演绎精彩的数学课堂。◆(作者单位:江西省林科院子弟学校)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