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浙江省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已开设十多年了,将此课纳入到高考也是检查学生素质教育成果的方法之一。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教学研究,在此分享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相关教学经验,探讨课程改革方法。
关键字:技能 教学案例 资源库 模块化教学
近几年来,浙江省高中阶段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将其列入高考已有两年。这两年来,进入到高职深造学习的学生计算机基础都比以前的略扎实些,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对学生基础变化了,课程同样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
本人曾对两届近2000名参加《信息技术》高考的学生,进入高职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进行跟踪分析,发现《信息技术》高考成绩对高职计算机基础学习影响不大,只要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都能通过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的考试。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比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要多出两个模块,分别是:数据库和网页制作两个知识点。所以向外省录取的学生,如果是高中阶段没学过计算机或是计算机基础比较弱的考生,那在浙江省高职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会有些费力。
参加《信息技术》高考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高中毕业就已拥有,那高职三年,我们应教给孩子们些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高职的特点就是传授技能,因此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要转向实用型,将计算机真正变成学生的工具,成为学生生活、工作中的一个万能工具。
首先,新生入校,不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及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作用。这时就需要计算机教师向大一新生介绍计算机能给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充当什么样的工具。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尽量运用学生专业中的案例。
其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应了解学生专业特点,挖掘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案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需要对企业一线员工进行调研,收集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水平。教师熟悉了学生的就业需求,才能更好的组织教学,才能更好的传道给学生。我想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教师应了解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其它专业教师一起下企业顶岗实践,参与社会调研,公共课教师参与到二级学院的调研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就业的工作背景及有关计算机的应用需求。教师也可以挂某些企业的计算机顾问,即能帮助企业解决计算机应用问题,同时也能收集到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机问题,丰富了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教师需要走出校门,了解市场、了解社会,这样才不容易使课堂与企业脱节太多。
第三,高职教师的授业主要是技术的传授。只要教师精心编排教学内容,每次课能运用职场里的案例,使课堂变成职场,吸引住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会被调动起来的。本人任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多年,在这门课里,关于“计算机硬件及维护”这一章节时,我都会安排一次《计算机组装》实训课,虽然课前同学们会有种种担心,怕拆了机子装不回去。但真正到了实训室,他们也都还是很兴奋,两人一组,一个拆,一个拍照片或用笔记录着部件名称及位置。教师也正好这时开始介绍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名称及功能。最后一步:装机子通电前,教师会检查各个装机情况,无通电烧毁配件的,就算组装过关,可通电。当通电后出现报警声,这时插入讲解装机故障判断知识点,学生也都愿意听,而且效果相当不错,最后留下若干问题让学生带到课后解决,形成作业上交,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增强了学习兴趣。一般这次实训课后,学生会对电脑有一个新的认识,看到计算机老师也会亲切不少,他们才会真心敬你为师。通过实训课,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增添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第四,教师要勤于批改作业。曾经有很多其它课程的老师认为,计算机老师舒服,上课坐着,动动鼠标;下课,电脑上批批作业。其实这电脑上批作业不比本子上的容易。笔者学校的作法:要求电脑上批作业也要留批注。学生做的怎么样,批注上说明,每次批后结果上传到FTP上,学生随时可以看到自己做的作业情况,激发学生能及时完成作业。往往经过数周后,学生都养成习惯,上网看看作业问题在哪,可以及时练习或是重交。有时,学生也有拖欠作业的,大家都认为到了大学,学习很轻松的,其实是学习自觉性差了一点。作业批改及时,也是培养学习自觉性的一个好方法。
为了解决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同,专业不同,我们把教学内容分模块编排。教师做好模块推荐工作,学生可自由选择模块。
在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后,教研室要搭好教师交流平台,组织大家一起交流所见所想,及时汇总调研成果,为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献计献策。教师把社会实践调研中得到的启发编入到课程内容中。
通过教研室这个团队的力量,利用多方调研结果,编制教学案例资源库。教学案例资源库分为:办公软件、常用工具软件、专业基础软件、计算机基础四大类。计算机基本操作主要是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编制的,不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内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内容自学,或根据学校条件由教师组织学生自学。
上表中三大类17个模块分别根据不同专业,由学生自由选择。每个模块又可按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三大类(笔者学校就有这三大类专业)分别编制6-12个教学案例。教师们可以使用自己的案例教学,也可以使用同事们的案例教学,大大增加了教学案例资源。通过一轮的使用,根据教学经验,教研室再次组织教师们优化案例,适当增删,通过几轮的教学,优化教学案例,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期末考试由题库抽取相应模块的试题,试题模块贴近生活、贴近工作,通过学习、通过考试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这门工具。
参考文献:
[1]魏雄鹰, 李永前. 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的現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电化教育,2008(4)
[2]刘辉珞.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教学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7,1(4)
[3] 尤庆华. “1+X+Y”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探索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3)
关键字:技能 教学案例 资源库 模块化教学
近几年来,浙江省高中阶段都已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将其列入高考已有两年。这两年来,进入到高职深造学习的学生计算机基础都比以前的略扎实些,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对学生基础变化了,课程同样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
本人曾对两届近2000名参加《信息技术》高考的学生,进入高职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进行跟踪分析,发现《信息技术》高考成绩对高职计算机基础学习影响不大,只要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都能通过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的考试。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比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要多出两个模块,分别是:数据库和网页制作两个知识点。所以向外省录取的学生,如果是高中阶段没学过计算机或是计算机基础比较弱的考生,那在浙江省高职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会有些费力。
参加《信息技术》高考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高中毕业就已拥有,那高职三年,我们应教给孩子们些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高职的特点就是传授技能,因此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要转向实用型,将计算机真正变成学生的工具,成为学生生活、工作中的一个万能工具。
首先,新生入校,不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及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作用。这时就需要计算机教师向大一新生介绍计算机能给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充当什么样的工具。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尽量运用学生专业中的案例。
其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应了解学生专业特点,挖掘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案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需要对企业一线员工进行调研,收集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水平。教师熟悉了学生的就业需求,才能更好的组织教学,才能更好的传道给学生。我想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教师应了解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其它专业教师一起下企业顶岗实践,参与社会调研,公共课教师参与到二级学院的调研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就业的工作背景及有关计算机的应用需求。教师也可以挂某些企业的计算机顾问,即能帮助企业解决计算机应用问题,同时也能收集到平时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机问题,丰富了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教师需要走出校门,了解市场、了解社会,这样才不容易使课堂与企业脱节太多。
第三,高职教师的授业主要是技术的传授。只要教师精心编排教学内容,每次课能运用职场里的案例,使课堂变成职场,吸引住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会被调动起来的。本人任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多年,在这门课里,关于“计算机硬件及维护”这一章节时,我都会安排一次《计算机组装》实训课,虽然课前同学们会有种种担心,怕拆了机子装不回去。但真正到了实训室,他们也都还是很兴奋,两人一组,一个拆,一个拍照片或用笔记录着部件名称及位置。教师也正好这时开始介绍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名称及功能。最后一步:装机子通电前,教师会检查各个装机情况,无通电烧毁配件的,就算组装过关,可通电。当通电后出现报警声,这时插入讲解装机故障判断知识点,学生也都愿意听,而且效果相当不错,最后留下若干问题让学生带到课后解决,形成作业上交,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增强了学习兴趣。一般这次实训课后,学生会对电脑有一个新的认识,看到计算机老师也会亲切不少,他们才会真心敬你为师。通过实训课,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也增添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第四,教师要勤于批改作业。曾经有很多其它课程的老师认为,计算机老师舒服,上课坐着,动动鼠标;下课,电脑上批批作业。其实这电脑上批作业不比本子上的容易。笔者学校的作法:要求电脑上批作业也要留批注。学生做的怎么样,批注上说明,每次批后结果上传到FTP上,学生随时可以看到自己做的作业情况,激发学生能及时完成作业。往往经过数周后,学生都养成习惯,上网看看作业问题在哪,可以及时练习或是重交。有时,学生也有拖欠作业的,大家都认为到了大学,学习很轻松的,其实是学习自觉性差了一点。作业批改及时,也是培养学习自觉性的一个好方法。
为了解决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同,专业不同,我们把教学内容分模块编排。教师做好模块推荐工作,学生可自由选择模块。
在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后,教研室要搭好教师交流平台,组织大家一起交流所见所想,及时汇总调研成果,为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献计献策。教师把社会实践调研中得到的启发编入到课程内容中。
通过教研室这个团队的力量,利用多方调研结果,编制教学案例资源库。教学案例资源库分为:办公软件、常用工具软件、专业基础软件、计算机基础四大类。计算机基本操作主要是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弱的学生编制的,不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内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内容自学,或根据学校条件由教师组织学生自学。
上表中三大类17个模块分别根据不同专业,由学生自由选择。每个模块又可按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三大类(笔者学校就有这三大类专业)分别编制6-12个教学案例。教师们可以使用自己的案例教学,也可以使用同事们的案例教学,大大增加了教学案例资源。通过一轮的使用,根据教学经验,教研室再次组织教师们优化案例,适当增删,通过几轮的教学,优化教学案例,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期末考试由题库抽取相应模块的试题,试题模块贴近生活、贴近工作,通过学习、通过考试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这门工具。
参考文献:
[1]魏雄鹰, 李永前. 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的現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电化教育,2008(4)
[2]刘辉珞.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教学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7,1(4)
[3] 尤庆华. “1+X+Y”教学模式在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探索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