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文艺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t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的中国电影文艺片创作呈现出一种久违压抑之下的爆发,无论是从创作数量还是创作质量都掀起了近年来中国文艺片的一个高峰。在很多评论家的眼中,2017年的文艺片展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顽强,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有力证明。
  2017年的中国电影文艺片的确是率先崛起的文化先锋。《我的诗篇》《二十二》《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塔洛》几乎都引发了电影学术界热烈的讨論。围绕着民族性、身份认同、信仰与冲突、观念与存在、记忆与失语、历史与真实等多维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或多或少的击中了社会现实的内核、延展了超越影片之外的社会人生、展示了一种影像文化与人类精神生活复杂而又相互交隔的互文关系。可以说,这种互文关系也表征着当下国人的心理状态,展示着一种异质的社会语境,甚至不无深刻地批判着消费社会的语言逻辑,不无警醒之音。但是,这些评论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一种企图用理论和话语来剪裁的可能性,一种被建构出来的“合理性”。具体来看,这些“合理性”往往都超越了影片所要表达的具体文本,成为了一种作者的自言自语。这种被拔高的个人话语与被剪裁的影片之间所构成的镜像关系,并没有准确地反映出历史社会的真实、深刻的一般状况,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了一种个别性的孤证而丧失了普遍性的“葆真”,并且在影像传播与观者接受的延宕过程中还往往伴随着误读。
  在我看来,对于2017年中国电影文艺片创作来说,大都是小情小调、自怨自艾,沉浸于个人叙事的实验和表达,真正使影像具有理论的穿透力、具有哲学的照亮功能的创作少之又少。2017年的文艺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必须要重温并试图回到一个源初的逻辑起点,唯有如此才可以树立一种适应于未来中国电影新时期的创作观念。那便是中国现代艺术在85新潮时期那句振聋发聩的宣言——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我悄悄改了后面两个字,重要的不是文艺。
  重要的不是文艺,那是因为,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来说,我们已然有了这种自信和成熟。中国的电影规模、银幕数量、电影票房已经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所谓电影的中国梦至少从上述这三点来看已经达到。而面对今天人民群众艺术需求得到的是不全面、不平衡、不充分满足的现状,我们的解决办法似乎还少了些。当数量和规模已经不再成为中国电影问题的时候,什么才是中国电影需要面对的真正问题?
  重要的不是文艺,今天中国电影的文艺片创作虽然在数量上迎来了一个井喷式的增长,甚至在票房上也创造了奇迹,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文艺片的创作无论是在关注对象、叙事手段、形式和风格上仍然和世界主流的文艺片创作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百鸟朝凤》的现实土壤依然存在,消费主义主导下的欲望抑制了审美的鉴赏,资本主导的电影市场和赢家通吃的游戏规则在持续升温,电影已然成为了资本和金钱的博弈,文艺电影的生产、传播和鉴赏途径的探索依然在路上。
  重要的不是文艺,我们必须正视的是今天中国电影的消费主体和审美文化其实品味并不高。中国电影的主体观众群体是90后,大多数90后接受的都是喜剧的、世俗的,甚至是不乏低俗趣味的产品。大量的90后还习惯依附于网络、沉溺于游戏、陶醉于卡通动漫等缺乏精神营养的产品,“网生代”电影导演并没有有效的改变或者提升中国电影的审美品质,相反更大程度的走向了审美的反面。大多数的90后还没有养成对于文艺片的有效接受,更谈不上喜欢。在这个意义上,《我的诗篇》为什么要通过众筹来放映就可见一斑。《二十二》虽然创作了一个很漂亮的票房奇迹,但是在这之前的《三十二》却异常惨淡。更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没有圈内人士的大力推荐,《二十二》这个票房神话何以可能?
  重要的不是文艺,还在于中国电影文艺片不仅仅存活在电影专家学者的理论表述中,它们不是一堆堆杂乱表意的文字被堆砌为话语的辞藻和他者的理论。相反,中国电影文艺片存活在那一个个活生生的镜头里面,那些浸透了汗水的沉默、那些执着于远方和诗意的追求、那些澄明深切的信仰、那些坚如磐石的认同。只有将镜头瞄准这样普通的中国劳动者,中国的电影梦才是电影的中国梦。文艺才会爆发出力量、影像才会绽放出花朵,世界和大地的争执才会从中悄然盛开。
  那么重要的什么呢?
  重要的是纪录的态度。
  重要的是反映那种底层的、卑微的、个体的、被遗忘的与被侮辱的真实存在状态和生活。重要的是像《二十二》《我的诗篇》《冈仁波齐》这样虔诚悲悯的态度,而这样的作品因为拍摄的难度、诉求的差异、表达的初衷往往被现实的纠结、认识的陈规、资本的打压等因素所制约。表达的欲望往往成为了失语的无奈,传播的渴求往往被世俗的院线无情地打碎。
  重要的是对于真相的探寻。
  我们需要有对下岗工人的探寻、需要有对垃圾工人的探寻、需要有对失独亲人的探寻,需要有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探寻、需要有对信仰的探寻。我们需要有编导者悲天悯人的情怀,需要有院线方、制片方、资本方温暖如春的支持。唯有如此,在构建中国电影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上,我们才可能拥有和商业电影一样的电影类型;在镜像话语和表达方式上,我们才真的有勇气去给人们以信心来看清现实、热爱生活、拥抱未来。
  当然,最后我们还需要有对电影的爱,对生活的勇气。
  如果文艺片的创作仅仅迷恋于炫酷的叙事技巧、玄幻漂浮的电影语言、超验的电影意志和无法捉摸的电影观念,那么这样的文艺片是没有生命力的文艺片。文艺片的生命还是要立足在现实生活,立足在悲悯人生。它让我们看到一切苦难之后,还是可以乐观的面对生活,甚至没有抱怨(《二十二》);它让我们看到一切艰难背后,还是可以有对美和信仰的追求(《冈仁波齐》);它让我们看到一切渺小的背后,还是可以有崇高和信心的显现(《我的诗篇》)。
  而这,就是电影的力量,就是中国电影文艺片创作的力量。
  如果我们重新回到85新潮那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年代,想想那就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光。在所有的艺术家都在集体地向着西方现代艺术推陈出新之时,唯有栗宪庭冷静的说了这句话——重要的不是艺术。是的,重要的不是艺术,重要的是在那个热潮之际的冷静思考。今天在所有人都在欢呼中国电影文艺片成为一道中国梦绚烂风景之时,我们必须要冷静地说一声——重要的不是文艺。
  因为,穿透迷雾,那边就是霞光。
  (作者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比较艺术学博士、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其他文献
28年前,我出版了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我写着:“此书谨献给我的祖国,和能够在困境中发现自身价值的人。”今天,我想把《亲吻世界》獻给向往抵达世界各个角落,并探究其历史真相、呼吁人类与世界和平的人们。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爱好文学艺术和历史,爱好户外运动和探险,请与我同行——到一个与人类辉煌历史进行对话的安静世界去。我相信,你会因为心灵的盛宴而狂喜,因被天堂之光照射而陶醉,
一、教学设想    “生长素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植物激素调节的内容。虽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对这部分的要求不高,但它涉及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几代科学家数十年的实验成果,集中体现了科学实验的分析、设计精髓,还是高中生物教学科学研究素养培养的良好知识材料。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通过《绪论》部分有关应激性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植物的一些生命活动现象,如植物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等,但对于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以读为主,并指出“低年级的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本课教学力求体现课标精神,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理解、积累好词佳句,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二、教学内容    《北京亮起来了》是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分2课时教学,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读准、记
在一本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指导用书中有这样一道单项选择题:“陆军同学上高中后,离开家成了一名住宿生,每个月生活的各项费用支出不得不自己安排。为了管理好自己的财务,陆军同学用下列哪种方案是最佳选择?A.用文字的形式把每天的收入和支出记录下来。B.用‘电子表格’做一个简单的财务管理工作簿。C.不做计划,不做管理,花到哪里是哪里。D.把每个月的收入平均分摊到每一天,每天花完。”我们任意选择了一个班进行
课堂教学设计预案既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也是教学设计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实践表明,为了利于教师进行行动研究,针对不同的课型,教学设计的具体撰写形式也应各不相同。《初识Excel 2000》的创新教学设计则是基于研究课视角而撰写的,其教学内容为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五章第一、二节。    一、教学目标    知
一对师生——大胡子西蒙和米切尔    如火如荼的“世界杯”足球赛火爆盛夏之后,“机器人”足球大赛的开启又让中学生们沸腾了许久。说到“机器人”足球大赛,不得不提到一家著名的玩具公司——乐高,许多学校正是用他们的产品来实现“机器人”的挑战与梦想。乐高公司的背后,还有两位在机器人教育领域功不可没的人物——西蒙·派珀特和米切尔·雷斯尼克。  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与米切尔·雷斯尼克(
编者按:  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11月,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暨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广州召开。大会进行了“计划”实施的经验交流,就“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
李芳乐教授,在全球教育界享有声誉,被称为香港信息科技教育的领军人物。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课程及教学系,同时还是香港教育及人力统筹局资讯科技教育策略委员会委员,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学会指导委员暨港澳分会主席,亚太区电脑教育应用学会主席。2005年创立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并兼任总监。李教授提出的资讯素养的概念对于指导教师如何培养信息素养极具借鉴意义。    记 者:早些年,您曾经在一篇文章
王维一生都有追梦“桃源”的情结。它隐藏在诗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牵引着诗人追求更美好的心灵境界。从少时隐居南山,到中晚年隐居辋川,桃源的追寻一直贯穿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壹  王维19岁写了《桃源行》,建构了一个静谧奇妙的仙人乐土,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变化,他的“桃源”情结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这首诗创作于开元七年(719),诗人正在长安谋求仕进,但一首《桃源行》开启了他人生追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需要借助视频讲解教学内容。为了找到视频文件中的某个片段,教师需要拖动播放器上的进度条滑块对视频内容进行搜寻。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实现视频内容的粗略定位,既浪费教学时间,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与上述情形相同,学生在利用视频进行自主学习时也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教师使用视频编辑软件对视频文件进行剪切,将一个视频文件分割成多个独立片段。这样做既破坏了原有视频文件的完整性和内容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