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guoxian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知识素养是创造型语文教师必备素养中的基础素养,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四个方面介绍知识素养的内涵: 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素养;丰厚全面的各学科文化知识素养;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素养;全面的现代科学知识,即多媒体知识素养。
  关键词: 创造型语文教师 知识素养 内涵
  创造型语文教师的素养十分丰富,包含品德、知识、能力、意识、个性、情感、思维等诸多因素,其中知识素养是众多素养中的基础素养。如果把创造型语文教师的素养比做一个智慧的金字塔,那么知识素养就是这个金字塔的底座,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活动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创新的成效与塔基座的深厚牢固程度是成正比的。泰勒指出:“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可见知识素养对创新活动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方能为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丰厚的知识素养好比创造型语文教师手中的“利器”,拥有这把“利器”才谈得上进行语文创新活动。
  那么创造型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呢?笔者认为由于语文学科内容的多元性,语文教师的知识素养应是多元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素养
  一个创造型的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语文”包罗万象,不仅指课本上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还有系统的古汉语、现代汉语知识,文艺理论知识,阅读写作知识,中外文学史知识,等等,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规范的汉字。
  以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为例,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如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对诗歌作声情并茂的范读;有丰富的古汉语知识,对文中的文言语言现象有透彻的了解,如对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亲心养公姥”中的“作息”“公姥”等;古今异义如“可怜体无比”“叶叶相交通”“汝岂得自由”等能准确解释,还有对文中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能了如指掌,对诗歌的解读鉴赏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此外,还应具备文学史知识,对汉魏时期的文学特点、汉乐府知识都应心中有数,这样上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
  又如教学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师首先要熟悉各种文体的特点,熟悉主旨、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了解它们内在的联系。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熟悉各种阅读方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正如美术中的油画课应有油画课的特色,不能上成素描课一样,语文的小说课应该上出小说的味道;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意味;不同的文学作品应采用不同的格调设计课型,讲《荷塘月色》《古都的秋》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绝不能像上《鸿门宴》《项链》那样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场面描写的欣赏。上《雷雨》《窦娥冤》,必须上出戏剧文学的特点。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不至于千篇一律,任由别人冠以似是而非的评说。
  再如鲁迅的杂文是学生最难懂的,背景的复杂,语言的隐晦,思想的深邃,如果教师自己也如水中看月,雾中看花,不知所云,那么何谈引导学生发幽探微顿悟其中的深意呢?还有像辛弃疾的词《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用典较多,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文学和史学修养,仅凭着一本教参或其他辅助读物,那么只能是有鼻子无眼睛地依葫芦画瓢而已,想要鉴赏这首词的深意,就太困难了。
  总之,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文创新教学的有效性,可以说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语文创新教学的有效性呈递增关系,正所谓“学高为师”。如果一个教师专业知识浅薄,那么必将导致语文教学水平不高,效果不显著,更谈不上创新教育。丰厚的语文专业知识是个体成为一个创造型语文教师的必要条件。
  二、丰厚全面的各学科文化知识素养
  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渊”,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学、美学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要知晓天文、通地理的一些基本常识,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教材面前站稳脚跟,才能收放自如。
  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木兰诗》时,有个学生认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古代妇女都缠小脚,一洗脚不就看见了吗?于老师说:“南北朝时期的妇女,还未包小脚呢。”学生接着问:“中国妇女裹小脚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已远远超过课文内容的范畴。于老师说:“‘弓足’源于五代。”于漪老师广博的知识无形中散发了很大的魅力。
  再如上《鸿门宴》一课,对项羽座次安排的讲解,上《信陵君窃符救赵》一课,对其中的“虚左以待”一词的理解,上《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对“位于廉颇之右”一句的理解,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古文化知识,让学生明白古代的左右尊卑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区别的。
  又如上《孔雀东南飞》时,学生可能由于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的缺乏,对“刘兰芝被修后反而身价更高的原因”不理解,教师必须为学生补上这些知识,让学生明白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礼法条规,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汉魏时期,约束妇女的清规戒律相对少一些,对妇女的再嫁并无非议。如西汉卓文君再嫁司马相如,东汉蔡文姬二次再嫁,刘备曾娶刘琮遗孀,曹丕曾娶袁术的儿媳,等等,直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认为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对妇女的禁锢才更严酷。如果教师自己都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那么如何解答学生的疑惑呢?
  可见一个语文老师拥有丰厚全面的文化知识素养,能够谈古论今、引经据典是多么重要。
  三、扎实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素养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涉及教师对“如何教”问题的理解。在教与学的领域中,教学过程被看做教师将其所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思考学科知识,即对具体的学科知识做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解释,例如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如何组织教学、如何确立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实施测验等,都涉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因此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被教育专家称为创造型语文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   一位著名主持人在他的《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一文中,回忆了导致他对化学科不感兴趣的一件事:一次化学课,老师掏心掏肺地说:“马上就要高三了,我们进行最后一次复习,不懂得的现在就问,不要装,不要不好意思。”当时的作者大概被老师的真诚感动了,就壮着胆子提了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有环丙烷、环丁烷,却没有环甲烷,环乙烷呢?”话音刚落,全班笑成一团,老师也震怒了,说:“不要拿这些愚蠢的问题来耽误全班同学的时间。”也许老师这句话本无心,但学生认为:这是老师对我的极大否定。从此对这个老师这门学科产生抵触心理,化学成绩一落千丈。试想,如果当时这位老师能熟知学生的这种心理,给予应有的鼓励,适时引导学生走上积极思考的道路,那么也许就不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还看过一则材料:一堂精彩语文公开课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大概上到一半时,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学生都举起手,老师就很随意地点了其中一个举手的同学,没想到这位同学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站起来马上回答问题,而是说:“老师,我不知道。”老师一脸疑云,但她没有马上让学生坐下,而是走到孩子身边轻声地问:“你不知道,为什么也举手呢?”“我不想让其他同学看不起我。”学生低声地回答。这时老师亲切地说:“没关系,虽然你没有回答上问题,但老师知道你在思考,知道你不愿落后,相信你会越来越棒的。”试想如果这位语文老师也如前一位化学老师那么武断,那么不耐烦,是否又会扼杀一位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我们应该为这位语文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适时采取激励教育而惊喜。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教师懂得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这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全面的现代科学知识,即多媒体知识素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新时代的创造型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懂得必要的现代化科学知识,这对培养大量知识渊博、智力发达及能迅速选取、处理、利用信息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对改革语文教学、加强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例,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口讲加板书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和情趣。高中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荷塘月色》等,要对这些诗词文赋进行咀嚼鉴赏,美的氛围的营造和背景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用音乐渲染,利用图像显示,运用文字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利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这样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特别有助于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掌握一定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创造型语文教师来说是立身之本。
  当然,以上所说的各方面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将各种知识相互沟通与融合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语文教师的教育学知识对语文知识的传递起到理论支撑的作用,渊博的文化知识使语文教师具有了一定的人文素养,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对复杂教学情景,而现代化科学技术又为教学活动增光添彩。
  总之,知识不仅能为创新提供原材料,而且能激发教师的创造灵感,可以说,只有语文教师储备了丰富的知识,才掌握了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参考文献:
  [1]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育[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孟非.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J].语文建设,2012.5.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者主要通过对宁夏2011年“国培计划”进行实例分析,阐述远程教育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合理结合,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基更的远程教与学再度综合理论对“国培计划”的实施进行说明,同时对“国培计划”的流程、网站建设培训成果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远程教育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合理结合,并结合远程教育教与学再度综合的理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国培计划”做出解释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国
摘 要: 在多元解读中自然生成,在学生质疑中自然生成,在拓展延伸中自然生成,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不二法门。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自然生成 源头活水  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自然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它强调课堂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构建生成性的
课堂问题设计,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一名老师最基本的教学能力。问题设计是课堂的重头戏由来已久,只是在新课标标准提出后,教师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问题设计对每一门课程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历史课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历史基层教师,笔者一直致力于研究课堂问题设计,力求使课堂问题的设计精益求精,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以北京师范大学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课为例。  一、问题设计要依
摘 要: 如何有步骤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生英语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初中英语作文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英语阅读 写作训练 写作习惯 写作方法  英语写作能力体现学生对英语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感到头疼的考题,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的时候,绞尽脑汁,也不能做到下笔有言,文字优美的程度。大多数学生往往三言两语
一、教材简析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所属单元的整体目标是“亲情依依”。课文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大街上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二、教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物的品质,体会人物的性格,并从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习写作技巧,我做了如下教学环节设计。  
摘 要: 文章围绕提高职中学生心理素质这一主题,对青少年尽快进入心理社会阶段的同一性获得型阶段的培养过程进行阐述,同时辅助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实现提高职中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职中学生 心理素质 同一性获得 养成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职中学生不断增加,职中学生素质的提高就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学校应该坚持以学生
摘 要: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有效思维的创建是新课程课改对初中数学改革所提出的两大基础要求。作为初中数学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引导是数学教师应该加强思考的一个重要教学课题。本文主要以学生的数学心理引导为切入点,就悦纳心理、求知心理、顽强心理和自豪心理展开论述。  关键词: 有效思维 数学心理 初中数学教学  学生有效思维的激发是新课改现阶段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改革所提出的教学改革观念,要想课改施行的效
摘 要: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内容,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打造更生动的美术课堂。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引导感悟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增强教学效果;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拓展美术教学空间;给予学生自主平台,深刻感悟艺术内涵;联动课外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美术造诣。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教学研究
摘 要: 结论是规律教学的归宿,但不是目的。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必须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其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进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更要强调过程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 物理规律 过程 价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物理概念、原理、定理、定律、定则、法则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利器”,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和概括,是物
摘 要: 本文从英语的交际性本质功能分析互动表达对增强学生学习认知体验和提高语言表达运用技能的促进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同伴交流、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主动表达交流,为学生互动交流营造语言学习环境。注重运用互动表达的方式,优化口语表达与交流,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综合实践运用能力的必然需要。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口语交际 互动表达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