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介绍了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技术项目实施的目的与意义,总结了该技术推广与应用成效,阐述了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综合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
【机 构】
:
桃江县农业农村局,桃江县石牛江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技术项目实施的目的与意义,总结了该技术推广与应用成效,阐述了水稻专业化集中育秧综合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
其他文献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12-0047-01 中圖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B 摘 要:就北方的春玉米来说,提高其栽培技术、使用高新科技非常重要,能够为春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积极意义。为此,就北方春玉米栽培技术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其中包含选种、种子处理及科学种植环节。 关键词:北方;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 玉米种子的选择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
摘 要:试验采用邹平长山细毛山药零余子为材料,将大小作为单一变量,选取1~6 g零余子若干,分成6组对照试验,每组相差1 g。其他园艺措施一致,采用常用山药高产栽培模式,栽种时间略作调整。结果测得,零余子越重,山药产量越高;3 g以上零余子对山药产量提高明显;4 g以上零余子对山药产量提高作用趋缓。 关键词:零余子;大小;山药;生长产量;影响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16-0
摘 要:阐述了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技术的优点,重点介绍了该技术的种植环节和未来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技术 1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技术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技术实现了我国种植技术的一些创新,该技术的基本理念是实现农田的有效利用,实现产量和质量的提升。该技术坚持植株之间分布的均匀性,同时为每株小麦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将以往种植过程中小麦苗过于集中的形式转变为每株独立的空
摘 要:介绍了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系H3015-S的选育、特征特性、主要优点、适宜种植地区及栽培要点,供参考。 关键词: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系;H3015-S;特征特性;栽培要点 宁夏引黄灌区属西北春小麦生态类型区。小麦是宁夏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以上。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建设的重点向中西部转移,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以及节水、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粮食安全问
摘 要:玉米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之一,人们对其有着很大的需求量,对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的要求较高。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食物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如何发展农作物种植业及提高作物产量,是当下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玉米;增产增效;栽培技术 从全世界整体种植业来看,我国是玉米种植第二大国,每年的种植面积仅低于水稻。粮食问题一直是关系着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玉米是我国最
摘 要: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的各个材料(品种)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如产量、品质、抗性等,在各个方面优于对照,从而确定其具有推广价值和适宜推广区域。区域试验是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科学有效的试验结果可以使好的品种尽快投产并产生效益,避免盲目推广品种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认真分析区域试验误差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很有必要。 关键词: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误差;原因;对策 文章编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为了农民的收入与利益颁布了许多粮食生产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农民没有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没有费用购买先进的机器,在生产过程上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以目前连云港市的小麦为例,由于气候和土质的原因,小麦多处于晚播早熟,产量不高且技术水平较差,在种植管理上也比较混乱,限制小麦的稳定发展。针对连云港市小
摘 要:玉米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主要是为了全面提升玉米产量及质量,其在全面应用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限制,所以当前要选取科学规范的措施,对玉米种植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关键词:玉米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总量较大,随着人口总量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玉米种植质量与产量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通过应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摘 要:陕西是我国目前具有丰富油松天然林的省份,其具有丰富的遗传基因资源。随着人们的不断开采以及生产生活需要,长期的不合理开采方式使得遗传品质发生改变,严重破坏了优良育种资源,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影响油松种子园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践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油松种子园;产量;提高对策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3-0013-01 中图分类号: S791.25
摘 要:伴随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对于植被的保护工作愈发重要,而造林技术的实施则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较好方式。但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干旱、半干旱形势,导致实际造林效果并不理想。针对樟树的抗旱性与抗旱造林技术运用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樟树;抗旱性;抗旱造林技术;运用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3-0058-02 中图分类号: S792.23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