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playp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编《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系统地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列宁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发展规律、历史任务等基本思想,深刻展现了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在当代,列宁的探索依然为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着理论指南和历史借鉴。
  关键词:列宁; 社会主义; 基本思想;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A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6-0035-04
  一、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收入了列宁的社会主义相关著作35篇,相关重要论述51条,再现了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的理论思考。在这一卷中,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有一系列论述,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
  列宁将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历史上必然会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殊时期或特殊阶段。”[1]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这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幼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2]。他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系统阐发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学说,论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指明它们是共产主义在经济上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并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最终将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直接从资本主义生长出来的社会,是新社会的初级形式。共产主义则是更高的社会形式,只有在社会主义完全巩固的时候才能得到发展”[3]。
  2.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4],他从多个角度论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区别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是已经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但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在这一阶段,由于资本主义的废除不能立即为共产主义的变革创造经济前提,所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与高级阶段不同。第一阶段虽然能消灭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一现象,却不能立即消灭按劳动而不是按需要分配消费品这一不公平现象。“仅仅把生产资料转归全社会公有(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还不能消除分配方面的缺点和‘资产阶级权利’的不平等,只要产品‘按劳动’分配,‘资产阶级权利’就会继续通行。”因为,“权利绝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5]。“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还不能做到公平和平等,因为富裕的程度还会不同,而不同就是不公平。但是人剥削人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已经不能把工厂、机器、土地等生产资料攫为私有了。”[6]
  列宁提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将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结果,“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那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已经消失,因而现代社会不平等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也就消失,而这个根源光靠把生产资料转为公有财产,光靠剥夺资本家,是决不能立刻消除的”[7]。
  3.关于共产主义的发展规律
  列宁肯定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同时又有所发展。列宁在1915年8月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某个单独的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胜利。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列宁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8]。
  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分子机械地认为,俄国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而且俄国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水平未达到能够实行社会主义的程度。对此,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他指出,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俄国没有从理论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国内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先于经济进步和文化进步,因而能够用不同的方式實现社会主义。俄国可以先通过革命手段取得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然后再以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为基础,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所需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这种特殊性并没有改变世界历史发展的总的路线。
  4.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列宁强调,俄国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要坚决地尽快转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具有自己的物质基础。“一个社会主义政党能够做到大体上完成夺取政权和镇压剥削者的事业,能够做到直接着手管理任务,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第一次。我们应该不愧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这个最困难的(也是最能收效的)任务的人。应该考虑到,要有成效地进行管理,除了善于说服,除了善于在内战中取得胜利,还必须善于实际地进行组织工作。这是一项最困难的任务,因为这是要用新的方式去建立千百万人生活的最深刻的经济的基础。这也是一项最能收效的任务,因为只有解决(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这项任务以后,才可以说,俄国不仅成了苏维埃共和国,而且成了社会主义共和国。”[9]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统一。
  列宁正确判断了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大量论述表现了他对待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我们还没有超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几个阶段,俄国的这一特点使这一过渡更加复杂,这些特点在大多数文明国家内是没有的。”[10]列宁一再指出,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新的建设任务是一个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的任务。“如果俄国布满了由电站和强大的技术设备组成的密网,那么,我们的共产主义经济建设就会成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的欧洲和亚洲的榜样。”[11]   5.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
  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他一再指出,大农业国和小农业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法不可能一样。同时,列宁不断探索适合俄国具体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途径。推翻地主和资本家并不是最困难的任务,但是在一个农民国家里,要消灭工农差别,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却是一个无比困难和非常长久的任务。列宁认识到在经济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新经济政策的提出体现出列宁对于如何在小农业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看待小农国家的商品货币关系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这是列宁在俄国的现实国情下,对社会主义的具体建设方式的大胆创新。列宁一再强调,要“架设起从资本主义旧社会通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桥梁”[12],必须把资产阶级所积累的全部经验和文明成果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艰苦工作结合起来。同时他指出,能够称为共产主义者的人,是懂得不向资本主义学习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人。因为社会主义并不是臆想出来的,而是要靠夺得政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掌握和运用现代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有用的经验去建立的。
  6.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列宁坚持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他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无论是谁都不仅没有许诺过,而且连想也没有想到过‘实施’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因为这根本无法‘实施’。”[13]列宁多次指出,马克思并没有陷入空想,他只是较详细地确定了现在所能确定的东西,“自然,在那些为彻底战胜资本主义正在采取最初步骤的人看来,‘共产主义’的概念是很遥远的”[14]。列宁认为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理论是科学的,那些没有花过一点功夫去研究马克思的极其深刻的内容的人,对于马克思的谴责是荒谬的。
  列宁认为,共产主义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是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不可免的结果,社会发展是一个“由量转化为质”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完全取得胜利以后,从社会主义中必然会生长出共产主义来,生长出我们从星期六义务劳动中看到的那种不是书本上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当中的共产主义来”[15]。共产主义的实现必将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只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应该知道的”[16]。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结果。革命取得胜利后,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列宁用短暂的七年历程,为苏俄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用内容丰富和含义深远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显示了列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列宁的理论仍然为我们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着理论指南和实践借鉴。
  1.学习列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科学态度
  新时期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17]。为此,科学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个基础,但有些人却轻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为一谈经典著作就必定会导致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导致学院化、形式主义化,因此,只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就足够了,而他们用于联系实际的理论恰恰是少得可怜的一些教条。这种对经典著作的忽视,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理解的偏颇,导致实践活动中的偏差,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列宁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科学对待经典著作的典范。列宁建议,要多花些时间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至少读几本”,对于马克思的著作,“起初也许有人又会因为难懂而被吓住,所以要再次提醒你们不要因此懊丧,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以后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因此,“想认真考察和独立领会它的人,都必须再三研究,反复探讨,从各方面思考,才能获得明白透彻的了解”[18]。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既告诉了我们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应当采用的方法。
  列宁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首先要精通它,然后要能应用它,要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当前中国,要想克服、抵制和反对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肢解與否定,必须深入全面地研读原著,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思想理论领域呈现十分活跃、十分复杂的状态。一些错误思潮往往采取折中主义的、混合主义的手法,提出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观点,歪曲、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混淆视听。面对多种思潮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只有研读原著,才能正本清源,与各种错误观点划清思想界限”[19]。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也特别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20]这也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经典著作。我们应当学习列宁对待马克思著作的科学态度,列宁始终坚持完整理解马克思,准确把握马克思的精神实质。同时,我们应当重视学习研读列宁的著作,只有深入研读,才能全面理解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发展演进的历程,如果只根据现实的需要,主观地选取有利于自己的话语,只会导致理解上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导致对流行观念的片面迎合,而不可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列宁思想的实质和全貌。
  2.学习列宁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立场
  列宁肯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一样”[21]。与那些只记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结论而忘记了其精髓的人相反,列宁坚持的正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东西——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列宁一方面尊重现实,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另一方面,作为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努力实现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所作的科学预测。   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是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列宁始终以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为目标,并期望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列宁面临着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情况,他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说,这种发展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前提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一脉相承的发展,而不是割断历史、另起炉灶的发展。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标准是动态的,把一些在社会主义认识上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一致的地方,统统简单地称为“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当然需要发展,但是,“真正的发展应该是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如果连坚持都谈不上又怎么能够称得上发展呢?”[22]
  3.继承和发展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运用和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这一人类伟大事业的实现,应该继续坚持,是今天我们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依据和实践财富。
  苏维埃俄国的现实使列宁认识到:社会主义不是仅凭一腔革命热情、坚决且不妥协的斗争就能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国情。列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式,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充分显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和清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危机证明,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俄国没有立即实现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的客观条件。苏维埃俄国也没有能力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分配制度。在社会生产力尚未高度发达,存在多种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勉强追求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危险的,“这必将意味着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垮台”[23]。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列宁结合俄国现实而对社会主义建设途径的开创性探索。在列宁看来,认真地执行这些政策,必定会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管这个任务是多么困难,不管它和我们从前的任务比起来是多么生疏,不管它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困难,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不是在明天,而是在几年之中,无论如何会解决这个任务,这样,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24]。列宁的这些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不仅适合当时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同时也对其他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认真学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全面领会列宁的思想,才能做到不断章取义。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从来没有抛弃过马克思主义。当前,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进程,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种种歪曲和否定也不断出现,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科学社会主义的真面目,正确理解马克思和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此,必须强调学习原著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2][4][5][6][7][8][9][10][11][12][13][16][21][23]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154,38,34,33,36,8,83,69,184,129,37-38,36,25,199.
  [3][14][15] 列寧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91-92,93.
  [17] 王一木.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当代困境与时代坚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69-70.
  [18]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1-282.
  [19] 梅荣政.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的研读和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1):31.
  [20] 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22] 石镇平.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辩护:论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科学性及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9):94.
  [24]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02.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其他文献
4.3.3第3小题解析  第3小题是建立在第2小题基础之上,它们之间呈递进关系.因此解题思路也是建立在第2小题的基础之上.当AC≠BC且MN与AB不平行时,∠A≠∠B≠45°,图5中△AEP与△BPF不相似,图6中△AEP与△BPF不相似,图7中NP≠OP,图8中△AMG、△BHN不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第2小题的结论不成立.当然,此题也可举反例说明.  5教学启示  在今后的教学中:(1)教师要
1轻视数学课堂小结的表现和危害  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轻音有余.”好的数学课堂小结犹如撞钟,不仅仅是对一节课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简单重复,更是对知识的重组,对思想方法的总结和提炼,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升华,会产生“课虽尽,趣犹存,意未尽,情无止”的韵味.但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两重一轻”的情况,即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重视分析课堂重点、难点内容并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轻视课堂小结的作用而给人留下缺
摘要:加强高校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是做好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保障。从高校保卫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特殊性出发。指出了目前高校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高校保卫组织的能力建设,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高校; 保卫组织; 能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4-0115-0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
摘要:“故事化”令《百家讲坛》创造影响力“神话”,使其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一跃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品牌栏目之一。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应该有所启示,将其“故事化”的成功经验运用于教学环节当中,打破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故事化、内容生活化、客体主体化及效应情感化。  关键词:“故事化”; 案例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
1 2011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点评   与连续多年试卷格局上四平八稳、题型模式化倾向明显的总体特征相比,2011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在整体布局上变化显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试题贯彻课标要求,落实《河北省2011年中考文化课学科说明》指导思想,渗透新的课改理念.在考查方向上,彰显“五重”:即重基础、重思考、重方法、重能力、重素养,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的考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前行,而父母肩上的担子更为沉重。他们希望和孩子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但总不免陷入某些思维和行为误区。  有的父母因过度关注而进入“高控”的失衡局面,孩子因此失去自我。有的父母忙碌于工作中,一不小心便造成缺位,孩子因此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爱在嘴边口难开,孩子总感到被爱不够。  亲密、舒适、自然,这才是我们期望拥有的亲子关系。加油吧!
“最值问题”属于近几年中考题中的热点问题,以“将军饮马问题”和“造桥选址问题”为典型案例,常借助轴对称或平移的性质将两条动线段转化到一条直线上来构造最值,其本质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在2016年数学中考考题中,此类考查题目很多,如山东济宁第22题、湖北鄂州第10题、山东滨州第23题、山东枣庄第25题,江苏苏州第9题等.近期的研习中,我惊奇地发现今年的中考题中还有一类“特殊”的最
做好大学生入党工作,是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体现,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政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那么,这项工作的成效怎样?现实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进?带着这些问题,在天津市委教育工委的支持下,课题组于2012年10月对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设计和实施教学的准绳和法则,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有一个纲领统摄,教师要从熟悉课标要求、系统阅读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开始,并根据课标要求规划和设计课时教学任务,从注重例题分析过程、优化习题配置、进行一题多解和变式训练、精心设计复习课和单元测试卷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特殊四边形;课标;设计;教学;建议  1问题提出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我国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基础教育界近些年的交流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教学文化影响使得两岸虽然经历半个世纪的隔绝,在基本教学思想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借鉴性,教学设计是现在各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