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为实现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组织教学。对积极参加活动的学生,我们应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其自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对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我们应主动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体验;对智力发育迟缓、学业成绩差、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我们要给他们应有的尊重、鼓励和赞赏,帮他们寻找自身的价值,重新寻回自信。
学生要全面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和学习伙伴的身份出现,而不是把自己当作权威。
“以生为本”,还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的信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要,然后广泛收集资料,多方调查,了解哪种活动、哪种形式能激发学生表现和探索的欲望;从而确定活动形式。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好的,我们要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发扬优点,增强自信;使其积极上进,最终达到在活动中成长和提高的目的。
二、开展体验性教学:增强活动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始终以活动为载体,即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学会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思考,从而不断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生活经验;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笔者的一节活动课为例。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中学生,帮助学生融入初中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和兴趣。我把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与班主任联合布置任务,以“走进中学”为主题写一篇小文章;第二环节是采取自主报名和集体推荐的形式选出主持人,进行培训;第三环节是发挥群体智慧,让学生为活动出谋划策;第四环节是具体活动,笔者仅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其中。事实上,主持人只给了笔者五分钟的演讲时间,整个活动的主动权在主持人。她介绍了学校的历史,带领同学们走出教室,边参观边讲解,他们还安排了采访小组,当学生再次回到教室的时候,谈论的话题变多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活动的结果是欣慰的:每一个学生的文章几乎都是精品,其中很多都在校园广播站播出过。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与时俱进,选择科学合理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对实现教学目标更重要。活动内容要生活化: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访问、座谈、讨论、辩论等等。笔者曾以“竞争与合作”为题,让学生参与教改内容的讨论,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活动之后,班集体更团结,学生关系更融洽。体验性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潜移默化地使其思想品德得以升华和内化。
三、灵活运用教材栏目,活跃课堂气氛
新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实际上是把一个高高在上,以自我为主,滔滔不绝的教师变成了指导者、引导者。在学习和研究新教材的过程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自己不知不觉地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了学生可以坦露心声的朋友。
新课改理念为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的推进提供了“助力”,引发了思想品德教学“范式”的变化,“助力”与“范式”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新的“助力”也必定会要求有新的“范式”与之匹配,新的课题m就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