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语文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有很大的要求,需要学生依照文本内容加以推理、思考和判断,原因就在于论述类文本内容比较抽象、难以深入理解。然而,当今时代的高中生为了取得较好的高考语文成绩,就必须具备较高的阅读论述类文本的能力。本文就关于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题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当前高中生在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时所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一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答题策略,以帮助高中学生提高自身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阅读;问题;策略
前言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当前语文新课标高考试卷中一个必考题目,同样也是试卷中最难的一个题目。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难主要表现在这道试题的题型以及选项设计这两个方面。我们都知道,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道题通常会有四个选项,这四个选项看起来都似是而非,很多学生都会陷入出题者的陷阱中。所以,分析学生在做题时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完善和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中常见的错误
结合当前高中学生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高中生在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答题过程中都普遍存在以下七个问题:
1.1以偏概全
所谓的以偏概全就是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将文本中出现的个别的情况,当成会全部出现的情况,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个别替代一般,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例如,一篇文章中出现“多种”这个词,而在一道题的选项中将“多种”替换为“所有”,部分学生就会误认为“多种”就是“所有”,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1.2混淆时态
混淆时态就是将文本中出现的未完成或者未实现的时态当做已经完成和结束的时态,或者是已完成的时态当做未完成的时态,从而做出错误的选项。就比如,文章中所表述的是“还没有”或者是“还无法”,而选项中则表达“已经”,那么就会有一部分学生将“还没法”当做“已经”。
1.3因果混乱
学生在做题时出现因果混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种是将原因与结果颠倒,将原文本中表达的结果当成原因,或者是将原因当做结果;另外一种就是原来的文本内容中两件事物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在理解的过程中误将因果关系强加到这两件事物上。
1.4混淆是非
混淆是非就是选项中出现的内容与原来文本中的内容相反,否定文本中肯定的事,肯定文本中否定的事,很多学生都会由于没有仔细阅读而导致误选。
1.5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题目选项在转述文本意思时,将两个事物之间的属性以及作用进行调换或者是改变,从而使学生在做题时进入这个陷阱当中。例如,原文本的表述是“气冰的开发和利用是一把双刃剑”,而选项进行的转述则是“气冰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这就容易使学生忽视了“的开发和利用”这几个字。
1.6无中生有
所谓的无中生有就是说题目中的部分选项所表达的内容在原文本中找不到推理和判断的依据。例如,选项中出现某一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而排名靠前,但是原文本中表达的是某一报纸因其日发行量大而排名靠前。大多数学生会因为忽视“发行量”和“日发行量”的差别而误选。
1.7审题错误
学生在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时出现的审题错误主要是看错题目的要求,最常见的就是: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学生却忽视了“不”字,选出正确的答案。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答题策略
2.1仔细阅读题目要求
在进行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之前,要先对题目要求有一个了解,因此,学生在审阅题目的时候要认真仔细,明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即是选正确或不正确、属于或不属于、能或不能、符合或不符合等,并将其要求标注出来,防止自己在做题时忘记。
2.2通读文章,标关键词
由于高考时间是有限制的,学生在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时候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學生只有通读一遍文本的时间,因此,学生在通读论述类文本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主干句和关键词标注出来,从而留下一个印象,并方便接下来在选择选项时进行比照。一般论述类文本的主干句都是在一个段落的首端或者末尾,只有个别的情况下才会在段落中间。一定要仔细阅读并进行标注。而需要标注的关键词则有很多类型,主要包括:概念、专业术语、人名、地点、时间、修饰词、限制词、指代词以及关联词等等。就比如,18年的全国卷中,一个片段“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就需要将“宋代”、“茶马互市”、“除了”、“既...又...”这些词画出来,方面在接下来做题时进行比照。
2.3进行比照,观察语意差异和关系异同
比照主要指在阅读完文本进行做题的时候,通过对比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本相关部分的内容,观察哪些词是被换了或者删了,选项内容所表达的语意以及因果关系是否与原文本有差异。通常在进行比照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严谨,特别是在比较时要逐字逐句比较,要咬文嚼字地比照。例如,原文本所表达的是“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而选项的表达则是“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风纹还没有出现”,通过比照前面标注的关键词“直到...才...”、“而且”、“此时”、“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我们就可以发现选项混淆了原文的意思,将原文中肯定的意思表达成否定。
总结
总而言之,阅读和理解论述类文本对于培养学生准确获取、分析、评价信息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理解论述类文本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加上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因此,高中生就应该及时的查找自己对进行论述类阅读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连仓.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答题策略例析[J].《新高考(英语进阶)》, 2011 (1) :15-16.
[2]解正宝.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题策略初探[J].《学语文》, 2017 (6) :64.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阅读;问题;策略
前言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当前语文新课标高考试卷中一个必考题目,同样也是试卷中最难的一个题目。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难主要表现在这道试题的题型以及选项设计这两个方面。我们都知道,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道题通常会有四个选项,这四个选项看起来都似是而非,很多学生都会陷入出题者的陷阱中。所以,分析学生在做题时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完善和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中常见的错误
结合当前高中学生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高中生在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答题过程中都普遍存在以下七个问题:
1.1以偏概全
所谓的以偏概全就是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将文本中出现的个别的情况,当成会全部出现的情况,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个别替代一般,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例如,一篇文章中出现“多种”这个词,而在一道题的选项中将“多种”替换为“所有”,部分学生就会误认为“多种”就是“所有”,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1.2混淆时态
混淆时态就是将文本中出现的未完成或者未实现的时态当做已经完成和结束的时态,或者是已完成的时态当做未完成的时态,从而做出错误的选项。就比如,文章中所表述的是“还没有”或者是“还无法”,而选项中则表达“已经”,那么就会有一部分学生将“还没法”当做“已经”。
1.3因果混乱
学生在做题时出现因果混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种是将原因与结果颠倒,将原文本中表达的结果当成原因,或者是将原因当做结果;另外一种就是原来的文本内容中两件事物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在理解的过程中误将因果关系强加到这两件事物上。
1.4混淆是非
混淆是非就是选项中出现的内容与原来文本中的内容相反,否定文本中肯定的事,肯定文本中否定的事,很多学生都会由于没有仔细阅读而导致误选。
1.5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题目选项在转述文本意思时,将两个事物之间的属性以及作用进行调换或者是改变,从而使学生在做题时进入这个陷阱当中。例如,原文本的表述是“气冰的开发和利用是一把双刃剑”,而选项进行的转述则是“气冰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这就容易使学生忽视了“的开发和利用”这几个字。
1.6无中生有
所谓的无中生有就是说题目中的部分选项所表达的内容在原文本中找不到推理和判断的依据。例如,选项中出现某一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而排名靠前,但是原文本中表达的是某一报纸因其日发行量大而排名靠前。大多数学生会因为忽视“发行量”和“日发行量”的差别而误选。
1.7审题错误
学生在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时出现的审题错误主要是看错题目的要求,最常见的就是: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学生却忽视了“不”字,选出正确的答案。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答题策略
2.1仔细阅读题目要求
在进行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之前,要先对题目要求有一个了解,因此,学生在审阅题目的时候要认真仔细,明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即是选正确或不正确、属于或不属于、能或不能、符合或不符合等,并将其要求标注出来,防止自己在做题时忘记。
2.2通读文章,标关键词
由于高考时间是有限制的,学生在进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时候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學生只有通读一遍文本的时间,因此,学生在通读论述类文本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主干句和关键词标注出来,从而留下一个印象,并方便接下来在选择选项时进行比照。一般论述类文本的主干句都是在一个段落的首端或者末尾,只有个别的情况下才会在段落中间。一定要仔细阅读并进行标注。而需要标注的关键词则有很多类型,主要包括:概念、专业术语、人名、地点、时间、修饰词、限制词、指代词以及关联词等等。就比如,18年的全国卷中,一个片段“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就需要将“宋代”、“茶马互市”、“除了”、“既...又...”这些词画出来,方面在接下来做题时进行比照。
2.3进行比照,观察语意差异和关系异同
比照主要指在阅读完文本进行做题的时候,通过对比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本相关部分的内容,观察哪些词是被换了或者删了,选项内容所表达的语意以及因果关系是否与原文本有差异。通常在进行比照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严谨,特别是在比较时要逐字逐句比较,要咬文嚼字地比照。例如,原文本所表达的是“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而选项的表达则是“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风纹还没有出现”,通过比照前面标注的关键词“直到...才...”、“而且”、“此时”、“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我们就可以发现选项混淆了原文的意思,将原文中肯定的意思表达成否定。
总结
总而言之,阅读和理解论述类文本对于培养学生准确获取、分析、评价信息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理解论述类文本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加上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因此,高中生就应该及时的查找自己对进行论述类阅读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连仓.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答题策略例析[J].《新高考(英语进阶)》, 2011 (1) :15-16.
[2]解正宝.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题策略初探[J].《学语文》, 2017 (6)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