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中现有的硬件与软件基础,就如何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技术 网络教学模式 评价系统
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对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笔者就从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出发,针对现有网络的教学环境、课程内容、评价体系,结合现有的一些网络技术,就如何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实践应用为教学目的,而计算机教师是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媒体,这就要求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更应注意建构主义学习的模式。有以下特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学习者用发现法、探索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二)社会性、真实性。学习者如遇到疑难问题或有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可与其他学习者讨论解决,也可通过请教教师的方法解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与他人的密切联系之中。
(三)目标指引、建构、累积性。 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在既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先前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进行学习,并在对新信息加工的同时将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在保持简单信息同时理解更复杂的信息。
二、网络教学环境与支撑体系的建设
网络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的场所,是为了让学习者能够方便快捷的访问教学资源、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提供的辅助环境。目前网络课程主要为学习者提供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
(一)硬件环境建设。1.信息技术网络化教学的基本环境:依托外接Internet的校园网。2.网络化教学场地:多媒体教室,该教室配备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并由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主要用于教员大课堂授课;多媒体的、网络化的语音实验室,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交互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可开展集中讲授、分组讨论、个别辅导等多种交互方式的教学活动;电子阅览室,集中一定数量的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主要供学生使用,这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场所,配合教学系统,也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
(二)软件环境建设。1.网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有赖于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丰富。我们发挥教育技术中心多媒体教材制作的优势,专门成立了多媒体教材制作组。2.多媒体授课系统与视频点播系统建设。多媒体授课系统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的基本功能,它直接面向学生,由老师指导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学生通过授课系统达到学习的目的。3.教育技术论坛、留言版和BBS的建构。教育技术论坛主要采用聊天室的形式,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进行实时地交流。
三、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教学主体内容的建设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进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特征,网络课程应能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要求。根据此目的,可以为网络课程主要设置下列几项教学内容:课程导论、课程主体教学内容。
(一)课程导论。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专门设置提示内容,使网络课程的学习体现出累积性、目标指引等特征。
(二)课程主体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遵循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的原则进行。主体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并配以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资料等说明。
四、合理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侧重于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程度,因此可以用定量的方法,通过搜集学习者练习、测验、考试、作业及课堂口头回答问题的成绩,然后运用统计、分析等数学方法进行处理,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对于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则多用语言加以描述的,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的结果缺少量化的描述性的资料。
五、结束语
在当前以网络课程教育为代表的信息化教育正展现着诱人的前景。而信息技术网络化教学更是将网络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全体计算机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共同协作、共同开发。
作者简介:
张金龙(1982-),男,河南三门峡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程硕士。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技术 网络教学模式 评价系统
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对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笔者就从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出发,针对现有网络的教学环境、课程内容、评价体系,结合现有的一些网络技术,就如何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实践应用为教学目的,而计算机教师是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媒体,这就要求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更应注意建构主义学习的模式。有以下特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在建构主义学习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学习者用发现法、探索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二)社会性、真实性。学习者如遇到疑难问题或有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可与其他学习者讨论解决,也可通过请教教师的方法解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与他人的密切联系之中。
(三)目标指引、建构、累积性。 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在既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先前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进行学习,并在对新信息加工的同时将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在保持简单信息同时理解更复杂的信息。
二、网络教学环境与支撑体系的建设
网络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的场所,是为了让学习者能够方便快捷的访问教学资源、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提供的辅助环境。目前网络课程主要为学习者提供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
(一)硬件环境建设。1.信息技术网络化教学的基本环境:依托外接Internet的校园网。2.网络化教学场地:多媒体教室,该教室配备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并由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主要用于教员大课堂授课;多媒体的、网络化的语音实验室,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交互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可开展集中讲授、分组讨论、个别辅导等多种交互方式的教学活动;电子阅览室,集中一定数量的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主要供学生使用,这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场所,配合教学系统,也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
(二)软件环境建设。1.网络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有赖于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丰富。我们发挥教育技术中心多媒体教材制作的优势,专门成立了多媒体教材制作组。2.多媒体授课系统与视频点播系统建设。多媒体授课系统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的基本功能,它直接面向学生,由老师指导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学生通过授课系统达到学习的目的。3.教育技术论坛、留言版和BBS的建构。教育技术论坛主要采用聊天室的形式,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进行实时地交流。
三、信息技术网络课程的教学主体内容的建设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进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特征,网络课程应能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要求。根据此目的,可以为网络课程主要设置下列几项教学内容:课程导论、课程主体教学内容。
(一)课程导论。这部分内容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专门设置提示内容,使网络课程的学习体现出累积性、目标指引等特征。
(二)课程主体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遵循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的原则进行。主体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并配以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资料等说明。
四、合理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侧重于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程度,因此可以用定量的方法,通过搜集学习者练习、测验、考试、作业及课堂口头回答问题的成绩,然后运用统计、分析等数学方法进行处理,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对于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则多用语言加以描述的,以定性评价为主,评价的结果缺少量化的描述性的资料。
五、结束语
在当前以网络课程教育为代表的信息化教育正展现着诱人的前景。而信息技术网络化教学更是将网络技术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我们全体计算机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共同协作、共同开发。
作者简介:
张金龙(1982-),男,河南三门峡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程硕士。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